□荣昌报记者张泽美
近日,荣昌安富生猪繁育基地内,5头“特殊”的荣昌猪仔迎来重要节点——顺利断奶。它们甩着小尾巴、迈着小短腿,经检测各项生长指标均达标。这并非普通的猪仔繁育,而是西南地区首次通过冷冻胚胎技术实现的荣昌猪繁育突破,标志着重庆在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领域,成功打通“体内取胚—玻璃化冷冻—复苏移植—顺利产仔”全链条。
“这是实实在在的‘破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市畜牧科学院副研究员张亮难掩激动。
此前地方猪存在胚胎冷冻后孵化率低、受体母猪同期发情难两大问题,一直制约着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近三年来,市畜牧科学院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科研团队,扎根繁育基地,反复试验10余次,最终让这5头冷冻胚胎猪仔成功降生。
“从胚胎取出到冷冻,再到解冻移植,每个环节都要‘抠’到极致,才能保住胚胎活力。”张亮说,这一突破的价值,远不止5头健康猪仔的降生——它补上了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复原技术的关键缺口,解决了业界长期困扰的“猪冷冻胚胎活率低”的难题。
为何要下大力气攻关这项技术?张亮介绍,传统的活体保存原种猪,不仅养殖成本高,一旦遇到疫病、天灾等风险,多年积累的种质资源可能“一夜归零”。而冷冻胚胎技术就像给荣昌猪种质资源上了“双保险”:既能大幅降低种猪养殖成本,又能抵御灾害风险,让珍贵的“荣昌猪芯片”存得更安全、用得更灵活。
此次技术突破,离不开“硬核”支持。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项目加持下,市畜牧科学院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科研团队,整合技术资源、优化冷冻程序,才让荣昌猪冷冻胚胎复原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接下来,科研团队计划继续优化“给猪种质资源保鲜”的技术,更好地守护荣昌猪种质资源,也为全国地方猪种保护贡献“重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