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96期 >2025-08-28编印

让健康服务从“最后一公里”迈向“零距离”
大渡口区扎实推进医生巡访工作,让百姓有“医”可靠
刊发日期:2025-08-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大渡口报记者朱晨鹭
  “岳医生您快来!我父亲突然发高烧,现在浑身发抖!”8月20日傍晚6点,即将下班的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村、沙沱村村医岳金亮突然接到电话,听筒里村民老李的声音带着哭腔。
  岳金亮抓起问诊包,骑上摩托车,不到5分钟,他便抵达村民家。经过详细检查后,岳金亮又结合走访记录,对老李嘱咐道:“您父亲有小脑萎缩、高血压病史,今天是流感引起的感冒发烧,我先用药帮他退烧,别太着急。”1个小时后,患者温度有所下降,岳金亮收拾起药箱,终于踏上回家路。
  大渡口区全面推行党建统领“三联四访”工作法,其中,医生巡访聚焦群众健康需求,由“义渡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医院专科医师、市级专家等在巡访中重点关注失能失智老年人、特困人员、有健康管理签约服务需求等人群,开展集中义诊、驿站问诊、上门巡诊、线上约诊等,全面提升居民对卫生健康服务的认可度、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推动服务重心下移。
  “有时候村民突发疾病、或者老年人行动不便,去趟医院太折腾,大学毕业后,我就立志留在村里当村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51岁的岳金亮是土生土长的沙沱村人,作为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他每天入户巡诊、上门问诊、驿站坐诊,守护着两个村千余名村民的健康。
  针对村里的失能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他用脚“走”出了金鳌村、沙沱村的所有数据,近300名慢病患者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高风险人群标注为红色,每周必定上门看望;中风险人群标注为黄色,每个月跟进一次,一个都不落下。
  岳金亮心里清楚,再好的政策、再关键的知识,要是村民听不懂、不接受,那也等于白搭。巡访时,他特别留意独居老人、慢病久病患者的情绪变化,一句“睡得可好?心里烦不烦?”的暖心话,往往就能打开村民的心。
  “嬢嬢,最近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可以给我摆一下嘛,你要控制情绪哦,高血压就像‘水管里的压力大了’,不控制好就要爆哟。”“要得岳医生,你这样说我就懂了,我一定按时吃药不让它爆。”岳金亮一边熟练地为患者测量血压,一边用接地气的比喻耐心讲解。
  将糖尿病管理编成“管住嘴、迈开腿”的顺口溜;谈规律作息就像“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的民间智慧……岳金亮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在话,把健康知识一点点送进村民心里。
  在大渡口,像岳金亮一样的医护人员正把医生巡访的蓝图一笔一划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健康福祉。
  今年4月以来,大渡口区卫生健康委以高标准推进医生巡访工作落地见效,撬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前移,统筹市、区专家和医务人员组建3支区级巡回医疗“5+2+ 2”专科下沉团队,超2000名医护人员参与巡访行动,举行“义渡健康集市”106场,进企业、村社、学校等服务群众6万余人次;打造“1+6+N”家庭医生驿站服务体系,依托各个健康驿站,将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63场次,直接惠及群众1200余人;实施上门巡诊纾民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医生下沉基层服务84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七大类重点人群“红黄绿”动态管理,完成随访服务6.82万人次,其中进家门服务9000余人次,让健康服务从“最后一公里”迈向“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