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轨道交通重庆北站南广场3号线列车候车站台,靠近列车停靠3号门区域,也有一台AED,外形与轨道交通两路口站的AED一样。
重庆北站候车厅10B检票口旁,也配备有AED。客运值班人员王杰向记者表示,巡逻过程中,他们会对AED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异常,将即刻上报进行处理,以此确保设备可正常使用。
除了轨道交通站点、火车站外,我市部分商圈和社区也配置有AED。比如,九龙坡区万象城在不同区域配有3台AED设备,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配有2台设备。
为方便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找到AED,我市在渝快办App上还公布了AED电子地图。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地图已录入702台AED的信息,市民可通过“渝快办App”搜索“智慧急救”的AED电子地图,查询周围2公里以内的设备实时位置。
“由于AED配置主体不同,所以我市AED的数量应该不止702处,希望AED配置主体和管理单位通过‘渝快办App’中的AED信息采集系统,共享设备位置信息,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AED怎么用?
直接拉开箱门取用,可通过视频120远程指导
“您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当记者询问AED情况时,一名工作人员关切地问道。她告诉记者,该设备是去年配置好的,紧急情况下有需要的市民直接拉开箱门即可取用。
该工作人员还进行了演示。当她打开箱门,将AED取出时,箱门上的红色警报灯同时响起。“警报一响,我们工作人员就会赶过来帮忙。”该工作人员称,他们都接受过相关急救培训,不过,目前这台AED还没有使用过。
在万象城、时代天街、奥体中心等地,记者发现,虽部分AED设备箱前贴有扫码使用的标识,但所有AED箱门皆可直接打开。
据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我市AED管理采取资产单位分散负责的方式,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所配的AED均未设置限制使用方式。至于其他主体配置的AED,无法了解具体使用方式。
此外,从2023年4月起,我市AED启用信号已逐步接入120调度指挥平台,即AED 一旦使用,会自动向平台报警,120调度员会立即联系该AED对应的值守人员,由值守人员协助进行急救,并向120准确报告患者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02台AED接入120调度指挥平台。
尽管AED数量越来越多,但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向记者表达了仍对AED存在陌生感和使用顾虑。
以万象城中区4楼滑冰场入口为例,记者在10分钟内询问了路过的20位市民。他们中只有9人注意到入口设有AED仪器,4人知道如何操作,其他人都表示“没注意到”“不会用”。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用AED?又如何正确使用它?
“市民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呼吸,判断患者是否属于心脏骤停。”蔡平军介绍,操作上,AED堪称“傻瓜机”。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况,人们拿到AED,按机身上的示意图,通常仅需要开启电源、将贴片贴至患者身上,AED便会自动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电击。市民也可以通过视频120获得远程指导。
具体来说,首先打开电源,然后将患者衣服敞开,露出胸部,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右上方(胸骨右缘,锁骨之下)、左乳头外侧(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处),粘贴电极片时要继续胸外按压。当电极片紧紧贴在皮肤上时,AED会发出“请不要接触患者”的声音,并自动分析是否需要除颤。
如果需要除颤,AED会自动充电,等充电完成后,就可以按下“电击”按钮。需要注意的是,电击过程中不要触碰到患者,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施救。这时,不要取下电极片,每2分钟AED主机会再次自动分析,根据AED提示进行操作即可。
AED咋推广?
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开展急救知识普及
除了“不会用”,市民还存在着“不敢用”的尴尬。在某商场,AED就设在会员中心里,“我们参加过培训,知道如何使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便如此,如果有人真的晕倒在面前,也可能不敢操作,“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如果没救成功,会不会担责?”
对此,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们在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方面还任重道远。”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20252027年期间,我市将通过政府采购1500台,社会募捐筹资采购布局150台,数字化接入共享1000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大AED覆盖范围。
市红十字会也正在推进与高德、百度等主流地图服务商的合作,计划将全市公共场所的AED设备位置信息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未来,市民只需打开手机地图,就能快速查找到附近的AED设备,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我市还将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行动,计划每年新增急救知识普及率不低于全市常住人口的1%,急救技能认证率不低于全市常住人口的1‰,不断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