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92期 >2025-08-22编印

彭水生态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山乡变画卷产业绘未来
刊发日期:2025-08-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阿依林海风光。

阿依林海风光。

  

□彭水日报记者钟建文/图
  清晨,彭水芦塘乡星光村的薄雾被红豆杉民宿里的欢声笑语轻轻掀开。一桌热气腾腾的古井苗医火锅,将红豆杉的独特香气与苗家人的淳朴温情交织融合;推窗远眺,三万亩红豆杉林在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这不仅是彭水释放乡村振兴力量的生动缩影,更是全县产业融合大棋局中落下的关键一子。
  近年来,彭水立足生态禀赋,精心构建起“1+2+2”特色农业格局:以红薯为主导产业,以中药材和畜牧养殖为重要支撑,并持续巩固提升烤烟、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多元动能。
  在芦塘乡星光村,依托国家3A级旅游景区阿依林海和1300米高山生态优势,一片红豆杉民宿集群正蓬勃生长。通过“民宿+古井火锅+文创加工”的融合路径,当地探索出文旅康养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如今,民宿与特色产品年经营性收入已达数十万元,红豆杉果酒、枕头、梳子、手串等文创产品不仅成功上市,更在西洽会上精彩亮相,沉睡的生态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增收动力。
  在靛水街道文武社区的红薯基地里,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精心管护着薯苗。这小小的红薯,托起了全县10万余户村民的“生态金饭碗”,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顾家与增收两不误,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而保家镇东流村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正以大数据重构乡村治理生态。通过精准的农业技术指导和电商运营培训,当地特色种植与生态养殖产业在线上“开花结果”,2024年电商销售额达39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现代科技力量。
  产业兴盛的背后,离不开全县的系统谋划与基层治理支撑。彭水县围绕乡村振兴构建了“1+5+3”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四千行动”与“五大振兴”。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完善网格治理机制,织密了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治理“朋友圈”。“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村村联合”“跨乡镇土地整合”等创新模式遍地开花,有力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于是,我们看到,在星光村的红豆杉林间,生态保护、文旅康养、工艺文创正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在连片的红薯田里,镇村干部与村民同耕同作,在季节更迭中收获着乡愁浸润的致富果实。他们的欢声笑语、辛勤劳作的场景、创业致富的希望,如同一条条坚韧的丝线,正日复一日编织成彭水山乡纵横交错的振兴“产业带”。
  从星光村的晨雾到红薯田的劳作,从阿依林海的绿意到数字乡村的脉动,彭水各乡镇、村社正以扎实的行动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批批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彭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