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90期 >2025-08-20编印

彭水蚩尤九黎城把非遗融入景区,让非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是可感知、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景区变“非遗博物馆”
刊发日期:2025-08-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彭水蚩尤九黎城一角。(彭水日报资料图片)

彭水蚩尤九黎城一角。(彭水日报资料图片)

  

□彭水日报记者赵勇杨丽媛
  “山歌不唱呃,就不开怀哟……”近日,在蚩尤九黎城广场中央,身着苗服、佩戴银饰的苗家阿妹,用清脆嘹亮的声音唱着苗族民歌。游客们围着舞台,拍照录像,不时跟着哼唱起来,沉浸在苗乡的视听盛宴中。
  彭水苗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苗族历史活化石”。在蚩尤九黎城,这一古老的歌谣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录音,而是通过非遗传承人之口,现场活态展示在大家面前。
  “除了平时演唱,蚩尤九黎城每年还举行‘万人同唱娇阿依、万人共舞踩花山’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高苗族民歌的普及率和知名度。”彭水苗族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茂淑说,彭水苗歌由鞍子民歌、诸佛盘歌、梅子山歌等彭水各地的民间歌谣组成,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诸佛盘歌以其机智幽默的即兴问答,展示着歌者的智慧与才情。梅子山歌以清亮高亢悠扬的曲调,诉说着劳动的欢愉与生活的美好。一首首风格迥异的民歌,或悠扬、或婉转、或激昂,打开了一扇通往苗族原始精神世界的大门……
  除了苗族民歌,另一项国家级非遗彭水高台狮舞,也深受大家欢迎。舞狮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精神抖擞,威风凛凛。表演时,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动作矫健敏捷,是力与美结合的非遗展演。“每一次演出,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欣赏。”彭水高台狮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云锋说,通过蚩尤九黎城这样的展示平台,在为大家带来精彩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这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非遗技艺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游览蚩尤九黎城,除了观赏恢弘的建筑,各种各样的非遗展演也让人记忆犹新。”游客赵长怀说,他多次到蚩尤九黎城游览,每次都要去景区的非遗工坊区看看。竹板桥土法造纸技艺,七十二道造纸古法在传承人指尖演绎,游客还可以亲手体验舀纸过程,感受纸张在指尖诞生的神奇。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现场,银匠师傅手中的小锤精准落下,在阵阵叮当声中,银片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银饰。苗绣工坊里,绣娘们指尖翻飞,一针一线描绘着各种经典纹样。
  “集中设置的上百个非遗活态传承工坊,不仅是展示的窗口,更是互动体验的课堂。”彭水县文化馆副馆长刘淇境说,彭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35项,县级非遗项目270项。蚩尤九黎城把非遗融入景区,为各级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展示平台、体面的收入保障和广阔的授徒空间。走进蚩尤九黎城,这里的非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感知、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非遗融入景区,让景区变成‘非遗博物馆’,不仅非遗项目得到活化利用,而且有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重庆九黎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昌鸿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游客深度参与,各非遗项目从静态展示到活态展演,从远观到近触,从耳闻到亲尝,极大提升了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景区去年接待游客量达180万人次,非遗体验项目参与度超40%。“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系列主题鲜明的非遗研学课程,做好非遗进景区的品牌,真正把蚩尤九黎城打造成为苗乡的‘非遗博物馆’。”廖昌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