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报记者陈婷康东年苏盛宇
在江津区李市镇,曾经因青壮年外流而沉寂的洞塘村,如今处处可见村民们编织背篓的忙碌身影。47岁的钟海用一双巧手、一片赤诚,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成了富民产业,更让小小的背篓走出大山、远销海外。
返乡创业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活干”
洞塘村曾是李市镇最偏远的贫困村,山高路远、资源匮乏,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成了“空心村”。
15岁那年,钟海外出打工,历经10多年拼搏,在重庆中心城区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厂,年收入可观。“每次回乡探亲,老家的情形都让我感到揪心。”钟海坦言,看到村里不少留守老人仍在田间辛苦劳作,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回村去,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
2017年,钟海回村创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选择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作为创业方向。
这一选择藏着对家乡资源的精准把握和现实条件的务实权衡。背篓作为承载重物、适应山地的实用工具,在云贵川等地有着稳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项手艺在村里的老年群体中仍有留存,属于“踮踮脚就能够到”的领域,能让村民以最低门槛参与进来。2020年,钟海毅然关停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厂,彻底扎根洞塘村。
诚信为本
卖掉3辆车只为按时付工钱
回乡之初,钟海带上切割好的材料,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推广“来料加工”模式:免费送材料、包教技术、上门回收、现结工钱。
但10多天过去,没人愿意跟着他干,大家都觉得这“零成本创收”是“骗人骗工”。钟海不服输,先动员亲戚朋友尝试。当第一批背篓交付后,亲戚朋友如期拿到工钱,村民们的顾虑渐渐消散,开始主动找他学编背篓。
钟海编织的背篓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耐用易洁,推出后成功打开市场,热销云贵川等地。
“诚信”是钟海最鲜明的底色。2024年初,他在外地代工4000多个背篓,回收时发现工艺不达标。尽管如此,他仍按约定收回并结清报酬。“意外的是,有浙江电商团队提出包销这批背篓。”钟海婉言拒绝。随后,他将这些残次品全部当废品处理。钟海说,“诚信是我的底线,为此就算亏损20余万元也值得!”
这次亏损让钟海一时无力兑现村民报酬。为此,他果断卖掉货运车、叉车和面包车,按时将工钱发到大家手里。
“他从来没拖欠过我们的工资。”54岁的陈文一边在家照顾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一边编背篓,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她感激地说,“钟海讲诚信,带动了大家把背篓编织好,我们也多了一份收入!”
背篓“出海”
带动300多户家庭增收
日前,记者走进李市镇洞塘、龙吟等地看到,不少村民门前堆满了半成品背篓,大家忙着编织,沉寂的村庄渐渐“热闹”起来。
正午阳光晒得树叶发烫,钟海蹲在村民唐艳碧家的院坝里,手把手教老人锁边。老人手指不灵活,他就放慢动作反复示范:“这里要绕两圈,拉紧了才结实。”
67岁的唐艳碧一直在家照顾瘫痪儿子,家庭经济困难。老伴因病去世后,家里收入锐减。钟海主动上门教她技术,还预支工钱帮她渡过难关。“他们编的不只是背篓,还有希望。”
如今,钟海的手机里存有近400个村民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人需要送材料或取成品,他几乎随叫随到。目前,跟着钟海学编背篓的已经有300多户家庭,户均年增收8000元到3万元,既有残疾人,也有老年人,也有在家照顾家庭的青年人,其中留守老人占一半以上。如今,订单越来越多,产品积压的情况逐步减少,村民的收入愈发稳定。背篓年销售30多万个,其中一部分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海外市场,有10%的背篓远销至东南亚。
从“空心村”的寂静到“创业村”的忙碌,从农家小院到海外市场,钟海用坚守与诚信,让小背篓既编出了留守老人的安稳、残疾人的尊严,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共富梦,驶向更远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