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785期 >2025-08-13编印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奋力当好绿色发展“示范生”
刊发日期:2025-08-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对此市经济信息委表示,将全面推进工业“绿效码”应用,加快建设三级贯通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计划到2027年,全市累计新建200家绿色工厂、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个绿色园区和24个近零碳园区试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0%以上。


建成“全领域、多层次”绿色生态体系
提速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仲夏时节,梁平区竹山镇安丰社区“尾水湿地公园”草木繁茂、曲径通幽,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原来,去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以梁平区为样板,全域推广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助力美丽重庆及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范例。其中,竹山镇安丰社区“尾水湿地公园”是试点地段之一。
  竹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由于场镇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一度无序排放,时间一长,在场镇一侧形成占地近8亩的臭水塘。
  改变,源于梁平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做好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还合理利用小微湿地资源,形成“小微湿地+”推广体系。
  当昔日的臭水塘变为湿地公园,不仅外在面貌焕然一新,其内在也“大有文章”——竹山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后的水,将先排放至小微湿地,通过小微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后再流入附近的龙溪河,从而充分发挥湿地净化水质、优化人居环境的作用。
  如今在巴渝大地上,多条如龙溪河这般的河流日渐水清岸绿,为群众带来河安湖晏、人水和谐的幸福感。
  特别是在今年初,我市公布首批通过验收的16条市级“幸福河湖’名单,逐步绘就“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江河新画卷。
  绿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的另一成效,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速助力”。
  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巫山县,山高坡陡,全县岩溶地貌面积409.82万亩,由于土层薄,经暴雨冲刷后破坏力强,一度成为库区生态的“脆弱区”。
  为此,巫山充分利用脆李根系庞大、土壤抓力强,能够绿化山体、锁住水土、平衡生态的特点,通过创新“石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科学规划种植30万亩脆李基地,实现脆李果实年产值超过18亿元,形成“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
  在南川,位于金佛山东麓的山王坪片区,依托当地优越生态资源建成的国家喀斯特生态公园,被评为“中国首批森林氧吧”。目前山王坪片区正在建设“高山康养度假产业带”,将形成集聚文旅、社区、运动等多类特色的康养业态空间,创建为康复疗养、森林康养、户外运动等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以上推动绿色生态建设带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实践,不仅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生的新路径,亦为我市构建起“全领域、多层次”的绿色体系。


坚守绿色生态安全底线
将“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龙河湖海场断面的日均值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两者浓度均已超过考核目标。”不久前,石柱县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以及丰都县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的负责人,同时收到这样一条预警短信。
  这条预警短信是由“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自动发送,提醒相关责任单位及人员关注水质异动,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原来,在2023年4月,按照全市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市生态环境局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谋划开发“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并于当年底上线投用。目前,这套系统监测感知点达1.1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的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
  近年重庆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加快推进“巴渝治水”“巴渝治气”等一批应用系统建设。
  如今,“巴渝治水”应用成熟运行,运用经验向全国推广;“巴渝治气”应用投入实战化运行;“巴渝治废”应用上线运行,这些应用系统均在全市环境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重庆还持续深化改革赋能,在提升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方面展现新作为,包括加力实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表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积极办理涉及生态环保领域的群众举报投诉,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民生“幸福账单”。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一直以来我市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建立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完善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持续深化成渝协作,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率先成立跨省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小组。同时市级改革项目“完善川渝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川渝联合执法经验向全国推广。
  当前,重庆锚定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目标,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的“九治”攻坚,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