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谭显全文/图
“以前调解纠纷要跑断腿,现在平台自动派单、AI研判风险,处置效率提升了三倍!”大足区双路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梁进培感慨道。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大足区双路街道以“141”基层智治平台为基座,创新构建预防极端案事件综合场景,通过“AI感知+警网融合+志愿服务”三维联动,实现矛盾纠纷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预警”的跨越。
智能预警:AI“天眼”筑牢风险防线
盛夏之际,记者走进双路街道指挥中心巨型屏幕上看到,依托“141”平台接入的200余个AI感知摄像头,对重点企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进行24小时“扫描”。
街道从辖区安全稳定实际出发,依托该平台开展矛盾纠纷治理综合场景建设。今年4月,双桥社区一居民楼因房屋结构漏水引发纠纷,系统通过声纹识别和图像分析,自动将风险等级从“一般”升至“紧急”,并推送至网格员终端。1小时内,“4+N”联合研判组抵达现场,协调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加固方案,避免矛盾升级。
5月14日,双北路社区一妇女遭家暴,事件第一时间录入“141”平台并流转至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初步研判后明确责任人员,责任人按处置时限要求行动,防止纠纷扩大,最终妥善解决并回访,确保纠纷彻底化解或有效管控。
“AI不仅‘看得到’,还能‘算得准’。”梁进培介绍,平台算法模型通过对辖区矛盾纠纷数据的深度学习,可以有效识别高风险场景。如电动车违规进楼监测中,系统通过行为轨迹分析,提前30分钟预警某小区充电桩超负荷风险,联动社区志愿者5分钟内疏散车辆,杜绝火灾隐患。截至目前,综合场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71起,成功率达97%,成效显著。
警网融合:“1+1+N”机制加速处置
“时代广场发生消费纠纷,请立即响应!”今年5月,双北路社区“云号手”平台收到群众线上“点单”,民警、网格员、市场监管员通过天翼对讲设备同步接收指令,4分钟后抵达现场。通过调取商户历史纠纷记录、实时比对价格数据库,10分钟内促成双方和解,这是双路街道“警网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
街道创新推行“1+1+N”工作机制(1名民警+1名网格员+N名志愿者),配备50部天翼对讲机实现信息秒级互通。针对独居老人突发救助场景,AI摄像头通过心率监测和跌倒检测自动触发报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亲属、志愿者同步收到通知,救援时间压缩至原来的20%。截至目前,该模式化解矛盾纠纷960余起,成功率达97%,实现“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志愿服务:数字平台激发治理活力
在双南路社区,30个“AI哨点监控”摄像头化身“线上网格员”,精准识别消防通道侵占、垃圾乱堆等隐患。今年初,系统通过油污成分分析锁定某餐馆违规倾倒行为,街道据此约谈整改,根治困扰居民半年的油污问题。
“云号手”志愿服务平台构建“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闭环,累计处理工单1200余件,民生服务办理时间缩短50%。
“技术赋能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有温度地治理。”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龙刚高兴地表示。下一步将推动AI数字网格员全面上线,在治安管理、垃圾分类等领域拓展20个应用场景,完善积分兑换机制,让2800名注册志愿者享受消费折扣等福利,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双路街道的实践印证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无限可能。在这张由AI与人力共同编织的“安全网”中,风险点被精准捕捉,善意被有效传递,共同绘就平安中国建设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