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时报记者陈敏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保护乡村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记者日前了解到,近年来,万州区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创新“政社联动”模式,联动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有效激发地名文化建设活力。
如今,走进万州,一条条无名街巷有了“身份”、一个个消失的老地名重获新生、一张张“土字号”正成为叫得响的品牌,地名文化有力助推产业品牌的提升。
严把命名“源头关”
让地名有底蕴更有温度
位于沙河街道的斛城大道,因途经“万斛城”山下,当地村民约定俗成称此路为“斛城大道”,为传承、保护地名文化,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而命名。如此一来,地名不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符号。
近年来,新命名的桥梁、隧道、公园等150余个地名,充分依托万州区建立的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地名联席会议统管等地名服务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了地名命名更名“任性”问题。
“现在每个地名命名更名都要经过专家论证和民意征集。”万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确保地名命名科学合理上,万州区分镇乡编制38个《乡村地名规划》,实现“一镇一策”。同时,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规范设置路牌、门楼牌4万余块,让无名小巷、居民楼栋不再“无名”。
社会力量的参与更是为地名命名注入了活力。万州区成立了由地名文化爱好者、高校学者、地名研究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地名文化研究会”,并组建万开云地名协同管理专家库。在乡村地名命名过程中,专业社工、志愿者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乡贤意见建议。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新命名的469个乡村地名均凝聚了当地群众的智慧。
筑牢保护“堤口”
让老地名重焕光彩
“红花地码头”曾是万州重要的货运港区,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在文旅、民政等部门的推动下,这个老地名被重新启用,如今红花地码头已成为万州滨江环湖带上的靓丽节点,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看到‘红花地码头’的牌子,就想起曾经熟悉的场景,感觉记忆一下子被唤醒了。”家住牌楼社区的居民甘国军感慨道。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保护老地名就是守护文化根脉。万州区牵头万开云三地地名研讨工作,持续分级分类开展重点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开展库区消失地名名目研究,出台《区级乡村地名保护名录》,一大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被纳入保护范围,有效保护了丁家楼子、天生城、伤兵梁等36个历史地名,让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老地名焕发新活力。
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让地名保护更加多元。万州区制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地名志愿服务队,组织地方史志专家、“五老”乡贤等从古典诗文、志书史书中挖掘地名资源,形成乡村地名命名采词库。此外,推进区、乡、村三级乡村地名展示馆、乡情馆、村史馆建设,建成乡情馆38个、村史馆413个,开辟地名书角7个,打造地名文化长廊3个,让地名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畅通地名“输出口”
让地名赋能乡村振兴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万州区将地名文化宣传融入基层生活,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工作站将“弘扬地名文化”纳入活动清单,定期举办,助力地名文化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发挥社会组织优势,组织实施“地名文化润童心”、地名文化“五进”“地名乡愁”活动,开展“爱万州·忆乡愁”“乡村地名文化议事台”等专场活动47场,以接地气的方式激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可谓是地名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万州区开展“我为家乡代言”地名公益讲堂,鼓励乡村网络红人、地名爱好者利用短视频平台讲述地名故事。《西大路的故事》等乡土地名作品和《云水田园》等地名文化歌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地名文化“传起来”“唱起来”。“刷抖音经常看到万州老地名的视频,忍不住多看几眼。”一位在外地的网友说道。
宣传之外,万州区深挖地名经济潜力,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品牌”跃升。“罗田大米”“甘宁玫瑰香橙”等22类农产品通过地名包装,提升了品牌附加值;“万州烤鱼”“鱼泉榨菜”等特色品牌将地名文化、地名故事等元素融入农产品中,推动“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培育,带旺宜居乡村的浓浓烟火气。
依托天生城历史遗迹升级打造天生城文旅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还原后的“玉和巷”“望江巷”“熊家老街”等传统街巷,成为市民们“寻根”的窗口。“印象铺垭”“山也晚集”等地名精品业态,让“乡村地旅”招牌熠熠生辉。
从“无名”到“著名”,从“沉寂”到“活化”,万州区通过“政社联动”模式,让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在这里,老地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