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肖必胜文/图
长江北岸的永川区朱沱镇,晨雾还未散尽,菜花香酱菜有限公司的腌制基地已升起袅袅炊烟。数百口青灰色陶坛整齐排列在临江的坡地上,坛沿泛起的水珠折射着晨光——这是“朱沱酸萝卜传统技艺”传承两百余年的鲜活注脚。作为重庆市级老字号企业,菜花香正以非遗技艺为根,在民营经济的浪潮中探索老字号的新可能。
车间里的“时光魔法”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推开菜花香标准化生产车间的不锈钢大门,酸香与酱香的复合气息扑面而来。
据车间负责人介绍,每年到腌制萝卜的时候,都要将刚采收的萝卜逐个过筛,这些拳头大小的萝卜表皮光滑。“必须是四斤以上、无破损的,这是老规矩。”
腌制区20余名工人分成两组,一组将萝卜浸入按古法配比的盐水中,另一组则合力翻动半人高的陶坛。55岁的李大姐戴着橡胶手套,双手抱住坛口边缘,将发酵半年的萝卜小心移入邻坛。“这叫翻坛,得让盐水均匀裹住每颗萝卜。”她额角的汗珠滴落,“以前师父说,坛沿水干了会进杂菌,就得像照顾娃娃一样盯着。”
与传统腌制区的手工作业不同,精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灌装线正将炒制好的酸萝卜汤料分装成袋。“五千年”老鸭汤炖料的包装袋在传送带上连成金色的线,质检员用仪器检测每袋汤料的酸度值。“我们保留了室外发酵的老工艺,但添加了微生物检测环节,确保亚硝酸盐含量为零。”她指着屏幕上的数值说道。“这是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在车间对面的研发室,第四代传承人罗阳莲正和儿子刘欣然讨论新配方。玻璃罐里泡着不同发酵周期的样品,标签上写着“90天”“180天”“365天”。“你看这坛霜降时入坛的,酸味更柔和。”罗阳莲用筷子夹起一块酸萝卜,晶莹的琥珀色剔透诱人,“年轻人喜欢更清爽的口感,但老工艺的魂不能丢。”
从码头商号到现代企业
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
朱沱镇临江的老街上,青石板路还留着当年商船停靠的印记。据《永川县志》记载,这里自唐代就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湖广填四川”时带来的移民文化,孕育出独特的饮食智慧。“朱沱酸萝卜传统技艺”便诞生于这样的商贸沃土中。
民国年间,“厚记”商号的大师傅余实秋将家传泡制技艺与码头饮食结合,用朱沱萝卜制作的酸萝卜老鸭汤成为过往客商的必点菜品。1946年,学徒罗福元(罗阳莲祖父)成为这门技艺的第二代传人,他在传承中总结出“白露播种、小寒采收、四季发酵”的十二字诀。如今,这些手写字条仍挂在菜花香的展厅里,纸页已泛黄,字迹却遒劲有力。
2001年,罗阳莲在祖辈腌制作坊的基础上创办菜花香公司,这成为技艺传承的关键转折点。“当时家里的老坛就二十几口,只供本地餐馆。”她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最困难时把家里的积蓄都投进去买坛子,村民都说我疯了,放着安稳日子不过。”正是这份坚持,让这门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得以留存。
2019年,大学毕业在城里做设计的刘欣然突然回家,要求学习祖传技艺。这个决定让罗阳莲又惊又喜。“现在年轻人愿意回来的少了。”刘欣然一边调试电脑里的发酵温度曲线图,一边说,“我想做的不是重复老一辈,而是用新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他设计的新包装上,青灰色陶坛与长江波浪图案相映,去年在重庆文创展上斩获金奖。
老味道的新未来
民营经济的非遗答卷
在菜花香的成品仓库里,“五千年”老鸭汤炖料和“欣然”鱼调料正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物流单显示,这些带着非遗标签的产品不仅进入了重庆的各大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上广深。“上个月刚和上海一家连锁火锅店签了供货协议,他们看中的就是‘非遗’这块金字招牌。”刘欣然展示着订单说道,“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朱沱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菜花香带动了周边500多亩“春不老”萝卜种植,农户每亩年收入增加近3000元。68岁的种植户王大爷算过一笔账:“以前种普通萝卜一斤卖八毛,现在菜花香保底价收两块,还教我们技术。”公司还专门组建了种植合作社,从选种到采收全程指导,确保原材料品质。
面对传承困境,菜花香正探索新路径。去年,公司与永川职教中心合作开设“非遗技艺班”,罗阳莲亲自授课,已有12名年轻人系统学习腌制技艺。“翻坛时的力度、盐水的配比,这些都得手把手教。”她指着教室里的仿古老坛,“我们还建了数字化档案,把老师傅的经验转化成数据,但核心工序必须手工完成。”
永川区工商联的调研报告指出,菜花香的发展是民营经济激活非遗价值的典型案例。通过“传统技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模式,这家老字号不仅实现了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更让“朱沱酸萝卜”成为重庆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民营经济的活力在于创新,而老字号的创新必须守住文化根脉。”永川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
夕阳西下,腌制基地的陶坛在暮色中勾勒出古朴的轮廓。罗阳莲和刘欣然逐一检查坛沿的封水,远处长江的货轮鸣笛声隐约传来。“你看这坛沿的水,白天晒得温热,夜里凉下来,就像给萝卜盖了层会呼吸的被子。”罗阳莲的话语里带着自豪,“两百多年了,这味道没变,我们的日子却越过越有奔头。”
从码头商号到现代企业,从家庭作坊到产业基地,菜花香的故事印证着一个道理:当老字号守住非遗的魂,接上市场的气,就能在民营经济的沃土上绽放新的生机。这坛酝酿了两百年的酸萝卜,正以更醇厚的滋味,讲述着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