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夫
“足商出海”争先恐后
内陆区县外贸佳话
大足工业作为后起之秀,平步青云,实现超常规、跨越式迅猛发展,仅传统的刀剪、农用工具产品通过持续不断的升级换代,就发展为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医疗器械、电力金具等12个门类、320多个品种、2600个样式花色的产品体系,形成优质的“天下大足”公共区域品牌,实现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交相辉映。大足基本构建起“246”现代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为商贸业的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生产、流通、消费是经济活动相辅相成的三大环节,生产不足则流通无源,流通不畅则生产不振。有幸的是,大足工业、商业双向奔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重庆作为中央定位的中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既是现代工业门类超级齐全的工业巨城,也是中央定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足作为重庆都市经济圈的一员,如果商贸业发展程度不够,将会造成金瓯缺一角,群众会很不满意的。
这里先界定一个名词——“足商”,对大足企业家的日常简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足商,包括在大足创业、经商(含创办实体经济)的企业家,既有大足籍的,也有大量非大足籍的;狭义的足商,只指大足籍企业家,他们经商的地域既包括大足本土,也包括大足以外的全国各地,还包括境外。广义足商与狭义足商是交叉概念,前者落脚地域,后者特指籍贯。没多大必要区分广义与狭义的足商,只在特定语境中有一定意义。“足商出海”中的足商是指广义概念。
2022年以来,在美国大打贸易战、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严峻形势下,大足区抢抓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新机遇,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引领“足商出海”抢滩海外市场,推动全区商贸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足电商产业园)、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龙水五金市场集聚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大足高新区)、“全国十佳”综合评价成绩突出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市级网货生产基地(大足电商产业园),重庆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试点、重庆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园(大足石刻文创园)、重庆市县域商业“重点县”、重庆市生活必需品保供能力提升先行区县(第一批)、重庆市第二批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基地(大足高新区)。2024年,还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县(区)。
大足商贸业主要包含三大板块:消费、外贸、电商。用最简洁直白的语言来概括:大足商贸业,活跃,火爆。用较正式的语言概括: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进出口额再创新高,商贸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处于全市前列,商贸市场主体稳步扩大。2024年底,全区有商贸市场主体37087家,其中法人企业4532家;有2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16个、农贸市场33个、城区菜市场11个、菜篮子零售网点1317个、加油站45个,有商品交易市场51个,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专业市场15个。
消费板块,总体上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平均值大致接近。2024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批发业商品销售额420.67亿元、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27.14亿元、住宿业营业额14.26亿元、餐饮业营业额67.64亿元,比2023年分别增长3.8%、11.1%、10.2%、3.6%、7.6%,发展势头颇佳。
有为方有位。2021年,龙水五金市场完成交易额435亿元。国家七部委于2022年9月27日联合发文批准其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下有时简称“市采”),目前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大厅已建成,交易火爆。大足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为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搭建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桥梁,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对大足区乃至重庆市外贸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外贸、电商的长足进步是大足商贸业的亮点。2024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0.17亿元、增长30.7%(较2022年增长1.64倍),其中出口额32.32亿元(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额13.87亿元)、增长43.1%(较2022年增长2.36倍);进口额27.85亿元、增长18.8%。出口国别从105个拓展到126个,其中传统市场(欧美、日韩)占26.6%、新兴市场(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占比升至69.9%,其中与东盟、中东等地贸易额增长超1.63倍。电子商务交易额369.97亿元,增长11.85%,网络零售额11.63亿元、增长13.43%。
出口32.32亿元是什么概念?不妨进行一个跨时间、跨地域的比较:2002年,重庆市的出口额为11亿美元,即2024年大足的出口额相当于2002年重庆市的40%。大足外贸出口额从2019年的7.90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32.32亿元(其间,2020年10.4亿元、2023年22.6亿元),5年翻了两番多,对一个典型的内陆区县而言,简直就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出口产品从单一的五金制品拓展到汽摩整车及配件、化工、移动电源、手机、无人机、机器人等20余类中高端产品;出口覆盖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地区),在稳增量、提质量以快速拓展对外贸易空间上可圈可点。
抓参展,引领足商出海开拓市场抢订单。落实“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自2022年以来引导区内33家次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及对外经贸交流活动35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强化对外交流合作,促成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与台铃科技签署电动摩托车产业交流合作意向书,推动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前来大足考察,指导大足五金商会完成“滇西中缅边贸口岸行”。打造展会品牌,成功举办第九届、第十届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吸引境内外专业采购商3200余家,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采购商达成意向合作超10亿元。鼓励参加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国外自主展(专业展),加速设立国外“大足特色商品展示专区”、租赁“海外仓”,扩大国际经贸往来联结点,助力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如,2023年组织企业申报重庆市交易团第133届广交会出口展新设题材展位,动员12家企业参加市商务委“拓市场、抢订单”马来西亚、泰国站活动,举办了2023年“渝贸全球·跨电赋能”跨境电商助力产业带出海行动大足首站活动,组织区内企业参加汉诺威金属加工世界新闻发布会、中国重庆—南非经贸交流会、全球速卖通重庆首场品牌峰会等。2024年引导区内外经贸企业参与第十九届伊朗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第十届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中国(重庆)·白俄罗斯经贸对接洽谈会等国际展会与经贸交流活动等。
抓服务,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园建设,做好全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试点基地、“排头兵”企业评定申报。依托线上线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外贸主体增量,出口备案企业达500家以上,完善外贸“订单+清单”预警管理应用,持续推进APEC商务旅行卡区县协办试点。密切对接中信保等金融机构,研究分析减费让利政策空间,加快信保产品和理赔服务迭代升级,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协调破解外经贸企业对俄收结汇难题。同时,助推大足五金品牌对外营销,发挥“老字号”品牌效益,对接永川海关设立大足出口产品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中心,争取市贸促会支持打印全市首张“个体工商户出口产品原产地证书”,促进大足五金海外直销,与重庆保税港合作设立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大足特色商品展区”,引导两家企业推进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大足五金商品展销中心”开设。
抓试点,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上放量。推动建立市级工作专班、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市、区两级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13个配套制度,成功开发市采综合管理系统、“渝采通”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市采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大厅、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累计提供组货拼箱、收汇结汇等“一站式”服务1.3万余次。深挖毗邻地区适销产品,培育市采主体221家,链接全市汽摩产业等5个特色产业带,打通“特色产业+市场采购”供应链,构建区域通关协调、物流合作等机制,推动10个以上区县联动开展市采试点,吸引更多企业共享试点成果。梳理全市外贸企业名录,引进优质企业共建市场采购贸易创新产业园,入驻外贸企业20家以上。壮大市场化跨境贸易服务团队,持续推进“渝采通”平台应用数字化、服务模块化,推动属地海关、跨境金融机构、仓储物流企业等实现信息共享,完善“关—税—汇”政策闭环,在全国33个口岸实现常态化通关,形成跨境贸易良好营商环境。
抓通道,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多式联运发展,聚焦“通道+经贸+产业”,着力引育国际物流与货代公司,拓展“1039注+中欧班列、中亚卡航、铁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出口通道,加速联动团结村、果园港、(上海)洋山港,推广“组货拼箱”模式,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江海联运、铁海联运常态化通关,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货物增长12%以上。织密通道网络,成渝中线高铁设大足石刻站,建成大内高速重庆段,通车高速125.2公里,高速下地(枢纽)互通16个。培育通道优势,集聚普洛斯、德恒、德易、德邦等物流企业210余家,运输线路420余条,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形成“互联网+物流+市场”新模式;推动运力优势与市采政策双向赋能,争取渝新欧、东盟国际物流给予量价捆绑优惠。提升通道运能,引育国际物流14家、报关行14家、外贸服6家,打通“1039”多向出口通道,2024年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1411标箱,货值5.7亿元,分别比2023年增长21.2%、71.2%。切实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加快完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促进物流配送企业降低成本30%以上。
抓平台,建成投用海关监管作业场所。2023年7月,大足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开关”,从启动建设到通过综合验收用时73天创造重庆关区建设新记录,极大提升服务企业就近开展装卸储存、集拼验放等出口便利化水平。2024年,大足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出口货物1801单、出口额6223.18万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914单、2061.19万美元,市采出口769单、3765.63万美元,跨境电商B2B出口117单、393.83万美元,进料对口1单、2.53万美元,产品涉及五金配件、汽摩零部件、日用厨具等1801种商品,出口到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英国等20余个国家。
抓融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建立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园签约入驻61家企业,服务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开展业务的89家店铺,设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累计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训4期1134人次,引导传统外贸自营进出口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推动跨境电商线上揽单、市场采购贸易线下出货,跻身重庆市第二批跨境电商示范区。2024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5673.39万元,其中“9710”报关方式出口额357.18万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50.80%、55.90%。
再巡礼一遍大足的外贸出口潜力。2024年底,全区有注册外贸企业1252家,其中取得外贸实绩企业112家;培育年进出口额超亿元企业11家(盛泰光电、立坤供应链、邮发实业、大隆宇丰摩托、荣爵摩托、艾诺斯、双钱轮胎、辰希进出口贸易、欧淘淘国际贸易、诚宇鑫国际贸易、亿百购进出口贸易);大足产品出口国别达到126个。自2022年9月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来,累计备案市场采购经营主体236家、服务区内外企业983家,依托“渝采通”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注册备案、组货拼箱、报关结汇、退免税等“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重庆渝采通供应链有限公司于2025年4月被市商务委评为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系全市唯一获评外贸综合服务试点资质企业),打通“市场采购+中欧班列、中老班列、中亚卡航、跨境公路、江海联运、铁海联运、国际空运通道”,开行“重庆大足—白俄罗斯明斯克”跨境专列24列,联动全市各区县出口产品5万余种,累计出口5451票、26.44亿元,货通洋山港、磨憨等34个口岸,货达波兰、越南、老挝等84个国家。
促消费扩内需稳住基本盘
激发全域消费创造好生活
大足在促消费、扩内需和着力激发全域消费活力上高招频出,将其作为发展生产、搞活流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
基础建设加快,商业设施完善。全区商业设施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由龙水五金市场、龙水废金属市场、西部金属交易城、福源建材市场等10个专业市场组成的五金市场集群已有商家超万户,年交易额超400亿元;居然之家、大足印象、西南建材城、龙腾建材城、渝西汽博中心等市场日趋繁荣。
丰富消费场景。提质大融城购物中心、新城吾悦广场、昌州古城、大足印象、维也纳国际酒店、蓝湖国际家居城、红星美凯龙星艺佳商场、好又多超市等消费集聚区,焕新龙中路、国梁路、滨河路等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创建市级示范商圈(步行街)、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四首”经济、银发经济、“她”经济等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实现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荷棠夜市、滨河路夜市街(市级夜市街)、蓝湖花街夜市三大夜市集中区形成规模,“不夜大足生活节—烧烤美食节”、蓝湖花街啤酒音乐节等夜间消费活动长盛不衰。
消费提质品牌。做大做强本土商贸品牌,动员组织“老字号”品牌创建、“渝味360碗”美食评选、新增“重庆老字号”等活动,丰富国货潮品供给。邓家刀获批“中华老字号”,宝顶、石魂、邓家刀、邮亭鲫鱼、宝顶酿造、铁山粉条、黄氏腌腊制品、金忠刀、宝顶牌冬尖、古龙茶叶、飞天刀剪、陈鲫鱼、非凡、姜锣汉、咏熹、肖鲫鱼、卓、笛女牌、刘能风、喜夫人、玉叶等21个品牌被认定为“重庆老字号”,邮亭鲫鱼、城外城跳水鱼、丁家坡洋芋、珠溪肥肠、雍溪口水兔、万古水八块鸡等6道佳肴入选“重庆地标菜”。大足真是美食家们的天堂。还拥有“渝味360碗”最具文化价值菜品5道、最具旅游价值菜品3道、入选菜品8道,“渝味360碗”·山城小巷特色美食店5个;有餐饮市场主体5482家,其中特大型3家、大型74家、中型481家、小微型4233家,可提供23万人的餐位;共有酒店住宿市场主体227家、拥有房间数6563个、床位总数10049张。此外,有星级农家乐44家,其中三星级30家。
频繁组团参展、自办节会。发挥商(协)会和民间团体作用,积极组团参加“西洽会”“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智博会”,不夜重庆生活节、成渝双城消费节、火锅美食文化节以及上海百货会、义乌博览会、云上广交会、全国糖酒会(秋季)等全国知名展会或大型节会,推出“爱尚重庆·悦动消费”迎春惠民季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放心消费在大足”主题活动,办好西部(重庆)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汽车博览会、3·28商人节、大足区6·18电商节·网络消费扶贫活动和大足区“双十一”购物狂欢暨助力大足企业营销活动等,还有各镇街举办以特色农产品宣传销售为主题的众多节会,不断形成消费“引爆点”。大足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张金字名片,旅游业与会展业联姻,达到“以旅促展”“以展带游”的叠加效应。
增强消费意愿,接续实施汽车报废更新、汽车置换更新和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扩围实施旧房装修、适老化家居、酒店电视终端“以旧换新”,新增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政策。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完成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择优实施城区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忠县农特产品,动员社会力量“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参与消费帮扶。
扎实推动涉农商贸项目建设,搭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优质平台。依托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的统筹实施,全面改造镇街农贸市场,实现小菜市促大民生,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实现提档升级。“蓝猫乡镇连锁商贸超市项目”已完成8个镇连锁超市、20个村级便民商店改造升级以及镇、乡村货物供应渠道与物流配送服务。“黑山羊销售网点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大足黑山羊农产品加工厂、黑山羊农产品加工厂冷链设施设备、畜禽屠宰批发中心冷库、黑山羊营销中心、黑山羊旗舰店2个、黑山羊基地专卖店、黑山羊直播中心。“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建设项目”在高坪、高升、拾万、中敖、邮亭、铁山等镇等实施农村电商项目8个,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邮政改造80个村级便民商店、金山镇佛手电商服务站项目、贵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冷库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冷链物流和产地流通设施建设项目”建成节能型机械冷藏中温库1座、节能型机械冷藏低温库1座,总库容为521.40吨,助推本区柑橘、李子、柚子等农产品冷藏保鲜量达500吨、农产品消耗率下降20%;建成精包装恒温分类工厂、冷链库等,投资额388余万元,公司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30%,实现与永辉超市、谊品生鲜、钱大妈、美团优选、快驴、淘菜菜、多多买菜、美菜、五洲等线上线下商家合作,销售收入提高21%。“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发展蚕桑产业联合体成员企业31家,配套建设大蚕饲养车间42座、蚕台面积8.4万平方米以及中蚕车间2座、小蚕共育车间2座、茧站2座,建成以桑枝为主要原材料的秸秆综合处理中心1座,助力9个蚕桑种植镇街的总规模达到2.2万亩。
区域合作进展迅速。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成渝轴线区(市)县消费升级,共同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足与重庆市荣昌区、铜梁区、潼南区、永川区和四川省下辖的安居区、安岳县、东兴区、隆昌市等达成推动商务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资阳市达成推动商务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经贸合作典范。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给力
2019年,大足区网商协会应运而生,致力推动大足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组织电商活动、电商人才培训、免费服务企业等方式,为企业搭建广泛交流平台,提升电商行业整体水平,助力电商经济发展。2017年,大足区电商产业园创建;2023年2月,电商产业园第一阶段改扩建完工,持续完善大足区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园及大足区电商直播基地。
2022年9月,大足区电商产业园荣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以基地为支撑,激发成渝腹地电商“洼地”聚集效应,高效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率先在渝西、川东地区建成集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区、跨境电商区、仓储区、物流区五大板块于一体的大足电商产业园。电商企业涉及数字贸易的基本集中在约3万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园中,主要功能为电商平台建设、直播带货发展、节会活动,载体包括:电商综合平台——为区内外企业提供电商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致力帮助区内外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升级,通过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企业更好地使用“互联网+新零售”、农村电商、品牌孵化、跨境电商等打造新型的产业集群;云智慧市场平台——与阿里巴巴深度合作,推动以龙水五金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集群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建设大足云智慧市场;跨境电商孵化平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关务服务、政策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服务;电商人才培训平台——免费培训农村电商、美工、运营、直播带货等方面电商人才,支持电商产业园服务团队到市级以上电商平台开展技能培训,鼓励电商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强化电商发展人才支撑。
加速释放电商集聚效应。大足电商产业园已注册企业276户、入驻146户,依托大足云智慧市场开展电商交易商家629户,自投入运营以来累计交易额超过300亿元,2023年获评综合评价成绩突出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庆唯一)。成功举办首届成渝电商合作双示范基地新电商发展交流活动,签署新电商联动发展合作协议,发布电商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共推成渝电商协同发展。
2024年底,全区有电商企业1500家(含涉农电商企业500家)、开设网店1.8万个;大足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861户,辅助传统企业入网开店3452个,自2017开业以来累计交易额达437亿元,联合淘宝大学、阿里巴巴等平台分类分层培训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专项人才121期、6920人次,培育大足本土网红300余人;建成“大足云智慧市场”,集聚商家602户,2024年,交易额达30亿元;1688批发平台入驻企业660家;建成大足电商直播基地,现有直播间74个;建成“物联网+田园”综合体,开发微商店铺600余家,2024年全区农副产品线上交易额达1.5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倍;五金产业电商从业者超1万人,锻打刀全国市场销售份额约占80%,2024年全年五金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头部主播团队销售额约8000万元;全区有跨境电商主体108家,2024年底,有25家取得跨境电商实绩,跨境电商交易额达5673.39万元、增长15.5%,其中“9710”报关进出口总额357.18万元、增长37.43%。建成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优化跨境电商企业孵化服务,签约52家企业入驻大足跨境电商孵化园,服务89家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升级大足电商直播基地,累计签约入驻直播电商企业43户,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培育网红经济,借力全市联动“与辉同行”大咖直播。扩大线上消费活动引力,举办“渝味迎新·幸福e年”2024爱尚重庆·网上年货节,参与企业70户、实现订单146万单,成交金额6618万元、增长19.5%;组织20家本地五金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重庆)跨境电商交易会,参展4天斩获订单20余万件。2024年举办第七届大足商人节、6.18电商网购节等品牌活动,线上参与企业838家、实现交易额5.05亿元,较上年增长24.5%。
升级改造电商基地。提质增效大足电商产业园,不断新增电商直播间、跨境电商办公间。打造大足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园,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优化跨境电商企业孵化服务,累计签约入驻跨境电商企业52户,服务企业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89户,其中18家企业取得跨境电商实绩。全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迅猛增长,“9710”报关出口额实现突破。抢抓直播电商先机,电商产业园签约入驻直播企业27户,累计开展直播带货18.2万场,累计销售额达15.23亿元%。同时,完善农村电商体系,成功争取市级农村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探索项目,构建以“电商产业园为中心、镇街电商综合服务站为抓手、村级电商直播平台为基点”三级农村电商体系,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483个、成立涉农电商企业22个,销售额飞速增长。
着力释放电商发展动能,抓线上、带线下,激发电商节会活动质效。如,借力五金博览会、“6.18电商节”等载体,开展“大足五金溯源”电商直播、“简(阳)(大)足联动电商交流”等活动,推动电商企业在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发力冲量,助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打造“五金网货产业带”,提升大足五金知名度。再如,如组织开展2023爱尚重庆·网上年货节、大足区第六届1688商人节、“6.18”电商网购节等线上活动,就实现600余万单、交易额5.4亿元。再如,组织参加第五届西洽会暨第二届中国(重庆)跨境电商交易会,邓家刀、澳林工具、爱淘客等“线下至线上,国内至国外”双转型电商企业;借力第九届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平台,植入“电商直播季”暨“百名大V探五金”宣传活动,开展直播3500场,实现订单达107万单,宣发曝光量达1.5亿次。
实施“数商兴农”、农村电商创品创效行动,拉网式建立乡村产品销售网络。制定《大足五金网货产业带资金使用办法》,推动五金网货产业带升级焕能。组织参与全市农村电商“领跑县”、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县域直播电商基地、农村电商带头人评选推荐。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5个,打造电商扶贫网点5个,建成1688消费扶贫产品专区,开设天下大足特产直卖馆、大丰大足土特产消费扶贫销售专区,采取直播带货等新营销模式,拓宽全区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依托电商产业园和天下大足电商直播基地开展农村电商、直播电商人才培训,有效提高农村电商运营能力。
拓展跨境电商赋能发展,聚焦特色产业“抱团出海”。跨境电商作为外贸发展的新业态,内贸转型升级的切口,全力推进大足企业与国际贸易接轨,加强与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口岸物流等专业协会对接,完善跨境电商“BtoB”“BtoC”出口服务机制,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模式,推动跨境电商平台获订单、市场采购贸易助出口。
随着互联网对跨境贸易的不断渗透,全球贸易发展呈现碎片化趋势,为顺应国际贸易趋势,增强外贸新动能,激发民营企业外贸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增长势头强劲,2023年保持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3.5%,外贸订单随之呈现“小额、高频”特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以“小批量、多批次、快反应”的特点直接触达海外采购商和消费者,快速成长为外贸稳增长的新动能。
大足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于2023年5月1日启动建设,7月13日通过综合验收、正式投用,建设速度创重庆关区新纪录。迄今累计助力700余个集装箱、近6亿元货物出口,每票货物的通关时间节约3~5小时,同时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每标箱1500~3000元,快速打通内陆出海“最后一公里”,初步破解企业出口难题。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着眼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无票出口合规难、违规买单收汇难、企业合规税负高、出口实务操作难等现实困境,充分释放“关、税、汇”政策红利。如龙水五金市场作为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地,依托试点全面实现出口准入门槛更低、通关速度更快、税收政策更优、外汇管理更活的政策优势,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重塑市场活力、产业动力、企业潜力,加速推动专业市场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足作为重庆唯一的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是重庆发展外贸新业态重要抓手,着力“建圈强链”、强化区域合作、扩大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快集聚具有资源统筹力、网络覆盖力、要素集聚力的国际化现代物流和跨境贸易企业,持续放大“物流+经贸+产业”综合效应,逐步实现“通关快、通道畅、产业兴”。
大足区把试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作为融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提高了中小企业外贸竞争力,打通了大足出口新通道。高科集团作为全市首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运营主体,着力聚主体、搭平台,畅通道、促合作,助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高效便捷出口,助推全区跨境贸易提质增效,在重庆首次实现市采线上直接收结外汇,在大足区首次实现全国关区一体化出口。
大足区把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历史性机遇转化为长久性红利,加快打造成为西部内陆外贸新业态高地。
引育市场主体,稳增长作用充分凸显。集聚区新增注册采购贸易经营主体140家,服务区内外企业773家。其中,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外贸综合服务、金融服务、组货拼装等企业44家,专业从事各条境外贸易专线的优质企业12家。2024年以来,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票数、标箱数和总金额,在全国第六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服务企业数量、出口贸易额均位列首位。
创新市采机制,“关、税、汇”便利全面实现。积极争取市商务委、重庆海关、重庆外管、市口岸物流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效能,最大限度集成有效资源促进试点建设健康、高效发展。通关层面,聚焦通关服务时效化。创新市采“属地申报+异地验放”通关机制,试点在全国20余个口岸实现通关、货达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外汇层面,着力提高收结汇便利性,允许市场采购个体工商户在银行开设对公本外币账户,农行、建行、中行、民生等银行系统与市采系统成功对联,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商户自主收结汇、线上全流程一键便利收汇。
完善数字平台,外贸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试点聚焦便利化外贸服务,建立起全链条专业化的跨境服务团队。“渝采通”已聚焦升级为服务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的综合性跨境服务平台,操作更便利、核验更智能,有效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自试点获批以来,大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企业达700余家,提供注册备案、报关结汇等外贸综合服务,可赋能全市中小微企业低门槛合规出海,持续扩大试点出口服务规模。
畅通物流通道,立体物流体系规模初显。依托国家改革开放试点,以多式联运为抓手,实现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大足试点成功打通市场采购中欧班列、中老班列、中亚卡航、跨境公路、江海联运、铁海联运、国际空运通道,形成“东西南北四向贯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的出海出境通道体系,极大地降低企业出口物流成本。试点创新常态化开行市场采购贸易“重庆—明斯克”专列、中欧班列出口货物,形成“大足市场采购贸易跨境国际专列”品牌,实现市场采购贸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叠加,双向赋能。
开启全市联动,一域服务全局效应形成。大足试点充分释放市场采购贸易政策红利,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联动,形成以大足为核心,联合主城都市区,建立区域通关协调机制、物流合作机制和产业融合机制。大足试点与全市汽摩配、通用机械、纺织服装、五金工具等9个特色产业带开展联动,链接渝中汽摩配、合川假发、潼南柠檬等8个特色专业市场及生产基地合作出海,实现政策红利、外贸通道与海外资源、服务共享结合,把市场采购贸易便利性政策红利转化为长久性发展机遇,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打造合规出海新通道。
注:“1039”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经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不超过15万美元、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海关监管代码为“1039”。
(未完待续)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