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讯(记者谢凤)7月28日,在学术期刊《大足石刻研究》创刊一周年之际,期刊界和《大足石刻研究》编委等专家、学者20余人齐聚大足,回顾成果、共话未来,并对这份新生学术刊物给予高度评价。
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社科期刊专委会主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编审韩云波用“高”“冷”二字评价《大足石刻研究》创刊一年来的表现。他说,“高”是坚持了学术高起点,“冷”是研究范围相对小众,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了初步的学术影响力。他希望期刊强化大足石刻研究在主题出版方面的策划,不仅要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更要关注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大文明,不仅办成一个关于石刻的期刊,而且是一个关于文明的期刊,唯有如此,才能拥有全球视野,彰显人类共同价值。
已出版的4期期刊获得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馆长、资深研究馆员王川平的青睐。他表示每期都至少花费两天时间研读,“刊物很有分量,内容质量上乘,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王川平特别赞赏期刊的专业书评栏目,认为其“对标国际学术规范,有效弥补了石窟类出版物‘只出书、不深研’的短板,是期刊发展的一大亮点”。
重庆文史馆研究员、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表示,《大足石刻研究》创刊一年,比他预想要成功很多,对大足石刻来说是一个练内功的好平台,他对期刊未来充满信心:“希望期刊5年能够在国内成为知名期刊,10年能够成为世界知名名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文博研究院院长、教授雷玉华说,期刊的创办,响应了国家的需求,也满足了学者、学子的需要。《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办既响应了国家文化战略需求,也满足了学界研究所需。作为继敦煌研究院后全国第二家由石窟寺管理机构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期刊,其对石窟寺研究尤其是中国南方石窟寺研究意义重大。她期待期刊能为正在兴建的交叉学科——“文物学科”贡献力量,成为阐释文化遗产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播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