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773期 >2025-07-28编印

“园区平台能级跃升”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刊发日期:2025-07-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记者张琦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制造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自特色产业高地建设启动以来,大足区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纲,聚力构建“1253”制造业发展体系,工业的主引擎作用持续增强。
  数据印证着发展实效:今年上半年,大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
  以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为主战场,大足正持续推进“园区平台能级跃升”行动,坚持“双轮驱动、多园互动”,着力做好园区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夯实大足高质量发展之基。

深化改革
激活园区新动力

  6月26日,“中国锶都”授牌暨重庆元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产仪式在大足锶盐新材料产业园举行。当天,大足被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锶都”称号。
  作为双桥经开区的园中园,锶盐新材料产业园是大足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成果。目前,大足锶盐新材料产业园已成为全国唯一以锶产业为主导的国家D级化工园区,已有10家新材料企业入驻,协议总投资198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27亿元,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全产业发展链条。
  在大足高新区,由市管领导挂帅的9个产业培育专班加上“专班+链长”招商机制,让当地新能源摩托车产业愈发壮大。2月18日,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重庆基地投产,设计年产能达200万辆。6月27日,年产30万辆电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五星钻豹重庆基地投产……作为全市新能源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大足已有整车企业21家、配套企业106家,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1000万辆、本地配套率80%以上。
  “三化建设、三转改革、三提工程”的组合拳,正在拓展大足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目前,大足正着力加强园区基础建设,打造特色化、现代化、绿色化园区;推动园区管理模式、投融资模式、招商模式三大转型;实施产业集聚度、亩均效益、服务水平三大提升工程。

资产盘活
提升亩均效益含金量

  打造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升级版”,是大足“园区平台能级跃升”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厂房等,则是提升亩均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上半年,大足已盘活“四久工程”等闲置低效用地857亩、厂房3.8万平方米。
  2021年,重庆联畅特种纤维材料有限公司签约入驻双桥经开区,因企业自身战略调整,厂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在双桥经开区有关部门和企业所在街道的推动下,去年6月,该公司以厂房入股形式转让给重庆嘉申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嘉申公司已经开始试生产。
  “我们投入了800万元进行设备改造,全面投入生产后年产值预计达2亿元,纳税15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大足高新区,由园区建设的18号标准厂房最早由重庆金若管道有限公司租用。金若管道公司搬迁至自建厂房后,18号厂房一直闲置。今年6月,园区引进重庆智鼎产品设计有限公司,18号厂房有了新“租客”。目前,智鼎公司的生产设备已经全部安装完毕,主要生产摩托车覆盖件及灯具塑料产品,年营业收入预计超过5000万元。
  定期开展园区体征评价,严格落实“标准地”出让、招商联审、履约监管……一项项具体举措,让园区效益不断提升。上半年,大足亩均税收增长37.6%。

闭环管理
打通项目建设快车道

  7月24日,双桥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专班的几名工作人员,再一次来到重庆环锂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环锂”)项目施工现场,察看项目进展。
  总投资106亿元的重庆环锂项目,从2023年签约大足开始,就由项目建设服务专班“贴身服务”。按照“红黄蓝绿”重点项目监督考核机制,经开区建立一企一图“政企专班横道图”,16项审批手续全程“帮包办”。自去年6月正式开工以来,项目一期一标段主体工程已经全面完工,计划8月安装设备,9月开始试生产。
  在大足高新区,“洽谈即预约、签约即立项、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的高速通道,和63项审批权限的下放,实现了“审批不出园”。该园区取消了传统的服务大厅,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的帮代办专员,让企业办事“不跑腿”,切实推动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
  以供地审批时间为例,去年,大足高新区将这一时间从200天缩短到100天,今年,园区的目标是50天。
  滚动储备“三单三库两池”,“3+ 2”督查专班全程护航……优质服务带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大足工业投资增长24.7%,绿源、元泰、五星钻豹等39个重点项目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