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当代重庆的精神之韵,则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创新突围。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过阵痛——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倒闭,下岗工人面临生计的挑战。
重庆人没有退缩,而是努力寻找新的可能:老厂房被改造成文创园,机床变成了雕塑,烟囱成了艺术装置;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中找到新的定位,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如果没有这种“爬坡上坎”一步一个脚印的韧劲,重庆这些年也很难发生如此的巨变。
更动人的是普通人身上的精神微光。几年前洪水过境时,磁器口的商户们在水位退去后,来不及抱怨,而是拿起水枪冲洗淤泥,第二天就挂出“正常营业”的牌子;山火救援中,志愿者骑着摩托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运送物资,他们的头盔与消防员的防护服在夜色中交织成最动人的“星光长城”。
这些瞬间,展现的正是重庆精神的内核:不怨天尤人,不等待观望,而是用行动在困境中开辟生路。这种精神,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融入骨血的生存智慧,是重庆“韵”的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厚植重庆城市精神”,意味着重庆城市精神上升到地方性法规层面。这让重庆这座城市的精神之韵多了一层制度“盔甲”。
人文之韵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交相辉映。在重庆的文化基因库中,既有川江号子的雄浑、摆手舞的豪迈,也有抗战文化的坚韧、三线建设的赤诚。如今,这些文化密码正在被重新编译,以更年轻的语态融入当代生活。
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湖广会馆、忠县石宝寨……重庆,这座古韵今风交织的城市,承载着无数历史的印记。这些遗迹如同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还拥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比如,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是“母城”文化的重要传承延续地,承载着山城人的记忆,漫步其中既能触摸到山城的根脉,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仿佛每一步都在聆听这座城市的呼吸与心跳。
由重庆市川剧院创作的《江姐》《金子》等川剧,在坚守戏曲美学特征,立足川剧本体基础上,探索传统戏曲的当代演绎,夺得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同时为古老川剧注入时代感、融入年轻态,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川剧、爱上川剧。
让文脉更好延续,让文化不断焕新。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创新的源泉。品味重庆的人文之韵,需要大家常来重庆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体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蓬勃活力。
生活之韵
生活之韵,藏在每一个瞬间,有欢笑、有泪水、有失落、有期盼,需要用心去细细品味。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重庆这座城市的生活之韵,藏在邻里的寒暄里,躲在市井的吆喝中,融在茶桌的龙门阵里,是最朴素也最动人的人间烟火。重庆人快得起来为生活奔波,也慢得下来享受生活。
过去,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姿矫健,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还系着两根尼龙绳。他们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沿街揽活,挑起货物的同时也挑起家庭的重担,忙碌而充实。随着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棒棒军”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们勤劳守信、吃苦耐劳的生活品质并没有丢失。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大家不仅有点钱还有点闲,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提升。如今,去巴南华熙文体中心听一场明星演唱会、到观音桥商圈看脱口秀表演、自驾到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露营、夜里约上三五好友撸串喝啤酒,这成为不少市民日常生活的“常规操作”。
生活变美的背后,是人们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骄傲,是对新重庆未来发展的满满信心。人们对自己越来越自信,对这座城市越来越热爱,这可以从每一个重庆人脸上的笑容中得到印证。
美食之韵
重庆的美食,从来不是简单的味觉体验,而是这座城市生存哲学的味觉表达。在潮湿多雾的气候里,重庆人用麻辣驱散湿寒;在爬坡上坎的劳作后,用重味慰藉疲惫的身体。美食之韵,是重庆人对生活最直接的回应,是酸甜苦辣在舌尖上谱就的乐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道。无论是穿行于烟火气十足的老街深巷,抑或漫步在华灯璀璨的“两江四岸”,在重庆随处都能与美食“撞个满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一道美食而奔赴一座城。今年4月,重庆荣昌卤鹅火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荣昌这座小城,品尝美味卤鹅。当地一系列的宠粉措施,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眼球,抓住了他们的胃,也留住了他们的心。
从更大范围看,得益于水陆自然丰物,重庆成了众多美食的发扬地。其实重庆远远不止火锅和小面,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还有许多地道风味美食,足以勾起每一个老饕的“馋虫”。
丰都麻辣鸡、潼南太安鱼、璧山兔、梁平张鸭子、垫江石磨豆花……重庆各个区县,区区有特色、县县有特产,美食众多,令无数食客欲罢不能。
唇齿之间,味蕾之中,我们咀嚼的不只是食物,品尝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其背后浓郁的美食之韵。
近年来,重庆培育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壮大特色美食产业链,进一步增强“重庆味道”国际影响力,“美食之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特别是去年重庆首次启动重庆美食“渝味360碗”评选推广,遴选推出重庆特色美食360道,打造了“渝味360碗”美食品牌。
重庆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美食同样如此。在重庆,粤菜、鲁菜、浙菜并不鲜见,还有冬阴功汤、日料、烤肉等外国菜,它们扎根在重庆的大街小巷。
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不妨再借用一下海明威的那句名言,向你发出真诚的邀请:如果你有时间来一趟重庆,那么你此后的一生中,重庆也将与你同在,因为重庆也有一席“流动的盛宴”,为你停留,为你等候,我们在重庆等你!
据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