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理论总第770期 >2025-07-23编印

坚定信心 因地制宜
推动大足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发展
刊发日期:2025-07-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邓启明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通俗理论读物《强信心促发展》。该书立足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注重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对如何理解两个结合、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社会心态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细读过后,收获颇丰。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予以有力批驳,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创大足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一、正本清源:坚决批驳唱衰中国经济的错误论调

  (一)驳“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潜力、以及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新发展格局下,内需潜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增长的韧性、活力和潜力依然巨大。断言“见顶”是短视的、不符合发展规律的。
  (二)驳“中国产能过剩论”。此论调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和选择性偏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规模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中国优质产能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所谓“过剩”,本质上是全球市场对高性价比、高质量中国制造的旺盛需求。
  (三)驳“外资撤资离场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始终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尽管全球跨境投资波动,但中国利用外资规模总体保持高位,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持续提升。跨国公司持续“加仓”中国,看中的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部分调整是正常的市场行为,绝非系统性“撤资离场”。
  (四)驳“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的增长为全球提供了广阔市场、优质产品、先进技术和宝贵资本。所谓“威胁”,实则是某些势力固守零和思维、不愿接受多极化发展的托词。中国始终是开放合作的倡导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二、信心如磐:深刻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批驳谬论是为了更坚定地树立信心。中国经济的巨轮行稳致远,源于我们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确保了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强大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二)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全球最具潜力市场,为各类产业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深厚土壤。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是经济增长最可靠的“压舱石”。
  (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ISIC)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效率高。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承接产业转移、孵化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强大支撑。
  (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升级优势。尽管传统人口红利有所变化,中国仍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素质不断提升的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队伍。每年千万级的高校毕业生、持续壮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正加速转化为驱动创新的“人才红利”新优势。

三、因地制宜:找准大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信心要转化为行动,优势要转化为胜势。对于大足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区情、突出特色、精准发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摩及零部件、光电元器件、现代五金等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用好用活科技创新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未来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创新绿色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广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绿色招商新名片。
  (四)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围绕重点产业绘制“人才地图”,靶向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本土适用人才。
  (五)大力发展“246”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新能源汽摩及零部件产业、再生资源及新
材料产业2大主导产业集群;提质发展现代五金产业、光电元器件产业、智能电梯及特种设备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4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无人机及通用航空、机器人及传感器、现代中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数字产业6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大足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六)实战化运行24个产业培育专班。围绕“2357”工作体系,实战化运行24个产业培育专班,每个专班根据工作职责,深入研究产业图谱、目标企业清单、招商路线图。认真落实招商政策要求,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做好存量企业订单拓展、技改升级、产品迭代等关键环节服务,打造重点产业链集群。
  风物长宜放眼量。唱衰中国的论调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光明的前景,更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大足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246”产业体系为骨架,以24个产业专班为引擎,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奋力推动大足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足新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系重庆市大足区招商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