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69期 >2025-07-22编印

《大江东去我西来》一堂跨越时空的艺术思政课
刊发日期:2025-07-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沙坪坝报记者赵茜陈思华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当南开创始人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在话剧舞台上响起,台下500余名师生用热烈的掌声作答,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7月15日晚,沙坪坝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重庆南开中学出品,联合重庆大学、树人小学共同打造的原创大型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在重庆大学完成首次预演。
  全剧以张伯苓诗作《入川抒怀》的首句“大江东去我西来”为题,以抗战烽火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张伯苓西迁重庆沙坪坝创办南开中学的艰辛历程。剧中通过“爱国三问”的铿锵对话、师生共赴国难的感人场景,以及南开爱国精神的时代诠释,串联起抗战时期教育救国、文化救亡的壮阔画卷。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部剧既好看又有教育意义。”担任导演的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赵虎表示,剧组历时8个月精心筹备,“要让青年人甚至小学生都觉得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他们。”
  话剧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采用360度旋转舞台设计,巧妙构造了防空洞、教室、操场等多个立体式场景,充分展现了山城重庆特有的空间层次感。通过沉浸式灯光舞美,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重庆大轰炸下的南开校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本翻开的书形状的旋转舞台,这象征着教育的力量。”导演赵虎介绍,“我们还创新性地实现了5分钟的长镜头调度,360度全景式地为观众呈现一堂‘看得见、记得住’的大思政课。”
  据了解,该剧创新性地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协同,由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提供专业指导,树人小学学生参与群演,南开中学师生担纲主力,70余位演员均来自这3所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思政育人模式。参演的南开中学教师鞠红艳动情地说:“这部剧生动诠释了沙磁教育的育人精髓,我们要传承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据悉,《大江东去我西来》将于9月正式公演,并计划在全国南开系列学校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师生感受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思政课。赵虎表示,希望将该剧目打造成具有鲜明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校园舞台艺术精品力作,把“爱国三问”一代代传下去、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