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
重庆市大足区高升镇的清晨,总是裹着湿漉漉的雾气。袁仁刚踩着露水走进稻甲综合种养基地时,智能监控大屏上的水温数字正稳定在28℃。他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水珠,指尖划过屏幕切换到甲鱼活动区域的实时画面——数百只青褐色的甲鱼正趴在田埂边晒太阳,稻田里的稻穗已抽出半尺长的绿芒。这片曾被撂荒的土地,如今正以“一田双收”的节奏,奏响着乡村振兴的晨曲。
稻甲共生
田埂上的科技革命
十年前,袁仁刚初回高升镇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连片的稻田里只种着单一水稻,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守着几分薄田,一年忙到头每亩纯收入不足千元。“当时就想,咱这田能不能种出不一样的光景?”在浙江考察时见过稻田养鱼的袁仁刚,心里揣着个大胆的念头:高升镇的水土适合甲鱼生长,要是能让水稻和甲鱼共生,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个想法起初在村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甲鱼会把稻苗啃光的!”“祖祖辈辈没这么种过,肯定行不通!”村民们的质疑像田埂上的杂草,疯长在袁仁刚的心头。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细账:“一只甲鱼苗成本15元,养到一斤半出栏能卖120元,一亩田能养50只,加上水稻,收入是单种水稻的五倍!”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自掏腰包建起3亩试验田,把浙江学到的技术手册翻得卷了边。
试验初期的困难远超想象。2022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垮了试验田的围栏,几十只甲鱼顺着水流钻进了相邻的普通稻田。袁仁刚带着家人在泥水里摸了整夜,脚底被碎石划得鲜血淋漓。更棘手的是水质管理,甲鱼对水温、酸碱度极其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大面积死亡。他蹲在田埂上盯着水质检测表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带来了转机——区里正在推广智慧农业试点,能免费安装智能监测设备。
如今的保温繁育大棚里,蓝色的传感器像哨兵般伫立在池塘边,实时将水温、溶氧量、pH值等数据传到云端。“去年夏天,系统突然报警说溶氧量降到3毫克/升以下,我们赶紧打开增氧机,保住了上万只甲鱼苗。”袁仁刚点开手机里的管理App,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记录着每一次环境变化,“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死亡率从30%降到了5%。”
稻田边的直播架成了新风景。每到收获季,袁仁刚团队就举着手机穿梭在田埂上,向镜头展示甲鱼如何在稻禾间游动。“家人们看清楚了,这就是咱‘高中头甲’,吃的是玉米大豆,喝的是山泉水!”她熟练地抓起一只甲鱼,鳞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今年和巧哥合作一场直播就卖出3000只甲鱼,销售额突破50万元。曾经要托人带到城里卖的农产品,如今通过网线飞向了全国各地。
柑橘飘香
百年老树发新枝
宋华禄的手指抚过柑橘树粗糙的树皮,这棵传了四代的老脐橙树,树干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我爷爷年轻时就靠这几棵树供出了两个大学生。”他仰头看着满枝的青果,眼里盛着与祖辈相同的期待,又多了几分新的憧憬。
高升镇的柑橘林里,藏着300年的种植史。但在十年前,这片果林差点消失。“品种老、产量低,一场冻灾就减产一半,年轻人都不愿种了。”宋华禄记得,2023年冬天,低温让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成了冰雕,次年春天,成片的果树没能抽出新芽。看着祖辈留下的果园日渐荒芜,在外做建材生意的他毅然回了村。
转机出现在2025年。镇里请来西南大学的柑橘专家,钻进果园里逐棵查看,最终开出“药方”:嫁接新品种、改良土壤、安装防霜冻设施。宋华禄第一个响应,把自家20亩老果园全部改接成“爱媛38号”果冻橙。“刚开始心里打鼓,老树枝上能长出新品种?”他白天跟着专家学修剪,晚上在灯下翻技术手册,手上磨出的茧子比树皮还硬。
三年后,当饱满多汁的果冻橙挂满枝头,宋华禄尝到第一口时红了眼眶。“甜!比老品种甜多了!”果皮薄得像纸,轻轻一剥就裂开,橙黄色的果肉晶莹剔透,入口即化。那年,他家的柑橘卖了12万元,是过去的五倍。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找上门来,跟着他学嫁接技术。
如今的柑橘基地里,10多个品种依海拔高低错落分布。低山处的脐橙挂满枝头,半山腰的梨橙泛着红晕,山顶的沃柑还裹着青涩。“海拔每升高100米,成熟期就推迟15天,从11月到次年4月都有鲜果上市。”宋华禄指着一棵已经快70年的老柑橘树说,“专家说咱这富硒富锶的土壤,种出的柑橘糖度能比别处高2度。”
果园旁的选果车间里,自动化分拣机正忙碌着。柑橘从传送带上流过,经过摄像头扫描,自动根据大小、色泽分成六个等级。“以前靠人工挑,一天最多处理500斤,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分选3吨。”村民王大嫂捧着分拣好的脐橙,果皮上还带着新鲜的果香,“等级高的能卖到15元一斤,比混着卖多赚三成。”
在新建的冻库里,零下2℃的低温锁住了柑橘的新鲜。“去年寒潮来之前,我们抢收了2万斤果冻橙存入冻库,年后价格涨了一倍。”宋华禄算起账来眼里发亮,“等明年选装车间建好,就能做柑橘汁、陈皮糖,把果子‘吃干榨净’。”他手机里存着与柑橘研究院的合作协议,计划培育适合本地土壤的特色品种,让“高升柑”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多元发展
田园长出新产业
清晨的竹山里,陈大叔挥舞着弯刀砍下一根楠竹,竹节断裂的脆响在山谷里回荡。“以前竹子烂在山里,现在镇里请人教我们编竹篮,一根能卖5元钱。”他把削好的竹条码整齐,这些原料将被送到村里的加工厂,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高升镇的竹林占了全镇林地的三分之一,但过去除了偶尔砍来当柴烧,几乎没有经济价值。“前年林投公司来考察,说竹叶能做饲料,竹纤维能做板材,我们才知道竹子浑身是宝。”先进村书记说。
黑山羊养殖场里,200多只羊正在山坡上啃食青草。“以前散户养三五只,卖的时候得走几十里山路。”养殖户张大哥看着羊群里的小羊羔,眼里满是笑意,“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去年卖了50只羊,收入8万元。”镇里请来的畜牧专家每月都来指导,教大家科学配比饲料,疫病发生率降了一半。
无花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紫红色的果实垂在枝头。“这果子娇贵,摘下来48小时就得卖掉。”负责人周总正指挥工人打包,“我们跟快递公司合作,发航空件,北京上海的客户第二天就能收到。”她还开发了无花果干、果酱,把保质期从2天延长到6个月,附加值翻了几番。
蔬菜大棚里的忙碌从凌晨四点开始。村民们采摘着新鲜的黄瓜、番茄,这些蔬菜将在两小时后出现在大足城区的菜市场。“早上摘的菜中午就能上桌,比外地菜新鲜多了。”种菜大户王婶算着账,“一亩地种蔬菜比种粮食多赚3000元,1500亩就是450万元。”
枇杷园里的“大五星”熟了的时候,村里的农家乐就热闹起来。游客们提着篮子在果园里采摘,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厨房里飘出枇杷炖雪梨的甜香。“去年枇杷节,我家农家乐接待了500多人,收入3万元。”老板娘忙着端菜,围裙上还沾着面粉,“不光果子能卖钱,人气也能变成财气。”
田园里的新希望
夕阳西下,高升镇的田野被染成金色。袁仁刚在稻田边查看水位,宋华禄在果园里检查防霜设备,陈大叔把编好的竹篮装上三轮车……忙碌的身影在暮色中移动,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28岁的小龙放弃了城里的白领工作,回乡开起了农产品网店;90后的兽医小周带着技术回乡,成了养殖场的“守护神”;学设计的小陈把家改成民宿,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
智慧的光芒照亮了田野,也照亮了乡亲们的生活。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在夜晚亮起,村卫生室里添了新设备。孩子们在新建的操场上奔跑,老人们坐在文化广场上聊天,曾经沉寂的乡村,如今处处充满生机。
当春风再次拂过高升镇的田野,稻禾青青,柑橘花香,新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把乡村振兴的蓝图,一笔一画地刻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本版文图由高升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