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65期 >2025-07-16编印

积分“破壁”通兑蹚出“乡村善治”新路径
九龙坡区西部三镇跨镇域集中“积分通兑”活动启动
刊发日期:2025-07-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九龙报记者邬姜
  近日,在九龙坡区铜罐驿镇杨河超市的兑换现场,西彭镇李家河村村民孙贵财举着肥皂笑言:“开会、打扫都能攒分,这比现金奖励更光荣!”这场由九龙坡区西部三镇联动的兑换活动,吸引了58户村民兑换2738.9元商品。
  据了解,在2024年累计数据中,西部三镇已完成29.4万元的积分兑换,惠及12138人次。这里的“分”,指的就是九龙坡区乡村实施的乡村治理积分。

积分制度:让善行义举“有价值”

  “实施积分制的初衷,就是要让村民的每一次付出都被看见、被认可。”李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利介绍,该制度覆盖全村所有村民及常住人口,通过分类细化积分标准,让参与村级事务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在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制定的《积分通兑评分细则参考》框架下,各村创新推出“基础分+正向加分-负向减分”三维体系,将爱国守法、公益服务等行为纳入量化管理,内容包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见义勇为、人居环境建设、家庭美德、热心公益、移风易俗、兴业致富等多个方面,各村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积分规则,村级管理员采取“日常记录+现场核查+集中评议”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人员积分,定期对积分情况开展集中评议,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同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李春利笑着说,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积分账户,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各项事务,最大限度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积分制实施后,村民开会、做事更积极了,村里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机制跃升:从村域闭环到跨镇流通

  在铜罐驿镇杨河超市积分兑换点,村民们选购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手持积分卡“结账”,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积分就是钱,在指定兑换超市可以当钱花。”村民袁先群兑换了一包白糖和一袋饭豆。
  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让村民点赞的积分通兑机制,在制度层面有三重突破性创新。首先,打破了空间破壁,积分兑换经历了“二级跳”的发展过程:初期仅在村内开展简单日用品兑换,村民获得感有限;今年5月16日上午,九龙坡区乡村治理“积分通兑”签约仪式在西彭镇举行,标志着九龙坡区率先构建起“跨镇域、全链条”的乡村治理积分兑换体系,打破行政壁垒让积分“跨镇流通”,已实现在九龙坡西部三镇通兑。目前,涵盖有陶家镇好又多生鲜超市、西彭镇新世纪百货超市、铜罐驿镇杨河平价超市三个商超兑换点,兑换点年底将增至10个。其次,兑换品类从牙膏肥皂扩展到家电等30类1000余种商品,拉动了当地消费。再次,是适老设计,年轻人可以直接用手机登录“小院家”小程序兑换,如果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只要携带二维码的卡片和身份证兑换。

数字赋能:让积分管理“有智慧”

  在铜罐驿镇杨河超市的积分服务站内,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小院家”小程序系统。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积分通兑”是以“积分制”为载体,依托“小院家”小程序数字化平台,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目前,西部三镇38个行政村录入“小院家”小程序用户数1.3万余户,为每户生成“积分通兑码”,实现“一户一码”,并为每户制作上墙固定码牌和可移动码牌,方便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扫码积分和兑换,搭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便捷空间。
  该平台实现了积分管理的全流程线上化:村民参与活动后,村干部通过手机端即时录入积分;系统自动生成积分台账,避免人工记录误差;村民登录平台即可实时查询积分动态,让数据更加透明公开。
  据介绍,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依托“小院家”数字化平台,按“采集信息—生成‘通兑码’—扫码兑换”步骤实现积分通兑,为村民搭建参与乡村事务的便捷空间,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未来展望:积分通兑向东部片区延伸

  乡村治理积分制跨镇域“积分通兑”活动,只是全区乡村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2年,九龙坡区印发《关于深化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通知》,明确对象范围、资金保障、工作要求。以西部三镇38个行政村为实施主体,拨付专项资金,全域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
  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吕熙说,积分兑换换来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实惠,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誉。当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公共事务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当积分从“兑换商品”的工具升华为“获得尊重”的象征,乡村治理就能真正实现从“外部推动”到“内生驱动”的质变。她透露,下一步将推进积分通兑向东部片区延伸,丰富更多兑换场景,让积分流通更有价值。
  从村里的兑换点到西部三镇商超的兑换点,从纸质手册到数字平台,九龙坡西部三镇的积分制创新实践,正以点带面勾勒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这个小小的“积分杠杆”,不仅撬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更撬动了乡村文明的进步、治理效能的提升,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