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
金龙苑小区的充电桩装上了,却又“悬”在了那里。
说“悬”,不仅是裸露的充电桩在烈日暴雨中“悬”着,更是居民的心因为潜在的安全隐患而“悬”着。这件看似办成的民生实事,为何落了个“喜忧参半”?背后折射的是工作方法上的差距:一些干部在解决民生问题时,习惯于“说一做一”、点到为止,缺乏“向前一步”的担当和“设身处地”的闭环思维。
群众反映“充电难”,那就装充电桩——这回应不可谓不快,态度不可谓不积极。数量达标了,任务清单上可以画勾了。然而,仅仅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就够了吗?烈日暴晒下电池加速老化、雨水浇淋可能引发短路甚至爆燃的风险,这些群众日常使用中必然遭遇、极易预见的“次生问题”,为何被忽视了?戴先生们的“不敢用”,恰恰是对“半拉子”工程最直接的反馈。便民利民的初衷,若因细节缺失而打了折扣,甚至埋下隐患,这“实事”的成色就值得商榷,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问题的根子,在于部分干部的思维还停留在“任务驱动”层面。上级有部署、群众有呼声,便按图索骥、照方抓药,把“做了”等同于“做好了”,把“程序完成”当成了“问题解决”。至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措施实施的“用户体验”、可能衍生的“新痛点”,这些需要“向前多想一步”“向下深挖一层”的功夫,恰恰被省略了。这种“算盘珠”式的被动执行,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留下了“尾巴”,冷了人心。它暴露的是对群众真实生活场景的疏离,是缺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主动性。
民生工作,桩桩件件都连着民心。它考验的不仅是执行力,更是治理的智慧和温度。而金龙苑的“雨棚之困”,则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是:衡量民生实事的标尺,握在群众手中,刻在细节之上。干部只有多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多些“向前一步”的主动作为,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做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才能筑牢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莫让“半拉子”工程,成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民生实事,贵在“实”,更贵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