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762期 >2025-07-11编印

无堂食外卖,怎么管?
刊发日期:2025-07-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在一些无堂食外卖店下单时,你会不会也心里打鼓?
  一方面,这类门店能提供更实惠的餐品价格和更高的送餐效率,让人难以拒绝;但另一方面,它不提供堂食,餐品的加工流程与质量未知,可能食品安全不保。
  每天,这份担忧的次数,可能都以亿计。数据显示,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达5.45亿人,每天有超1亿笔外卖订单。民众安心吃饱饭的庞大需求,倒逼着无堂食外卖店的经营必须走上正轨。怎么管,是关键。
  7月1日,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重庆正式落地实施,《规范》将带来什么?又能怎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实际上,无堂食外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餐饮业态,并不必然指向脏乱差等结果。但眼下,许多无堂食外卖门店乱象频出,藏污纳垢,不少民众谈之色变。管好无堂食外卖,为何这么难?
  市场野蛮生长,无堂食外卖处于“隐秘的角落”。
  许多无堂食外卖店或因租金优势,选择栖身老旧居民楼和背街小巷,或因节约成本,一窝蜂挤进“外卖美食城”,经营场景分散偏僻,只要“民不举、官不究”,食品安全问题就难以被发现。加之此前,许多平台有意放低准入标准,对租借执照经营、上传虚假地址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大批量的无良外卖商家堂而皇之涌入市场。
  更要看到,一些无良经营者还善于利用平台机制掩饰自身,比如,依靠刷单、水军,把自己弄上高分“必吃榜”;造假餐厅环境图和菜品图,自我营销;摆两张餐桌,佯装堂食店铺等,消费者防不胜防。
  监管手段更新不足,让无堂食外卖难于管、管不住。
  近几天,此前就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连锁汉堡品牌,又被发现后厨食材裸露、蟑螂到处爬行,让人瞠目结舌。人来人往、管理严格的连锁品牌尚且如此,无人监管的无堂食外卖店,又如何“慎独”?要知道,行业监管留有空白,食品安全就可能一再失守。
  尽管当下一些地方已有对于无堂食外卖的专项治理行动,但始终困于“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的被动节奏,不少脏乱差的外卖门店短暂歇业后,还能死灰复燃。尤其今年来,各个外卖平台加码补贴,让各地的外卖市场进一步扩张,若监管手段仍然低效落后,就可能让本停留在识别难、监管难等“难于管”层面的问题,演化成管不完、管不住的问题,带来更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问题当前,《规范》的施行有何意义?
  短期看,其既能弥补监管空白,也能为进一步的立法“积跬步”。
  国家对于无堂食外卖的管理正在趋紧:今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提出,打造“守护消费”铁拳品牌,对“幽灵”外卖等民生消费领域痛点加大执法打击力度;紧接着的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也提到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
  而《规范》,正是在这样鲜明的方向下,提供了细化的管理方法。比如,明确了无堂食外卖的定义,规定了经营者的准入门槛、基础资质,强调了食安封签的使用必要,要求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等,直击当下监管所不能及的系列痛点。此外,其团体标准的性质,也有益于在业内先行查找问题、凝聚共识,为接下来的法律完善提供依据。
  长期看,其还有利于引导良性竞争,推动产业“至千里”。
  监管不是要扼杀新业态的活力,而是要让它们在规范中更好生长。这在《规范》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规范》并非是自上而下的监管覆盖,而是由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提出并组织实施,从行业中来并作用于行业,有更好的适切性和可行性。
  而贯彻《规范》,也将加速外卖行业的自我汰换、换血新生,许多卷低价而忽视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黑作坊”会由此暴露在阳光下,而那些合规经营、生产规范的商家,也能借此机会收获市场青睐,进而推动无堂食外卖这个细分产业分支,走出逼仄混乱,走上小而美的发展道路。


  当然,《规范》的实施绝非终点,而是外卖行业新的治理起点,还有哪些思考需要深入?
  要让阳光照进后厨,让外卖“食”不相瞒。
  《规范》回应的,是外卖生产不透明、食品安全不可知的问题,而如何在更多环节、更深层次去保障这份透明,值得关注。比如,安装摄像头后可能产生的监控作假如何避免?一次性食安标签能否实现标准化?外卖配送流程中的可视范围能否更广?只有堵上更多可能的风险点,才能重塑市场信任。
  也要创造更多发现问题的契机。“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已于近日上线,但许多无堂食外卖店往往由夫妻、亲属等共同经营,利益趋同,如果出现食品安全失守,还可能伴随包庇与知情不举,如何降低此类食品安全风险,也需要进一步求解。
  也要疏堵结合,拿出力度也保有温度。
  要看到,无堂食外卖既是消费市场的客观需要,也是许多个体工商户、小微从业者的生存依赖,后续的规范与监管宜精不宜杂,不能破坏市场活力。
  这需要关注奖惩尺度。比如,可将外卖行业治理与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融通考虑,鼓励平台推荐和优选经营状况良好、坚守安全底线的商家,也要对那些有整改决心和条件的商家给予引导支持,形成正向行业循环。
  更要在管理上高效些,为从业者减负。近日,杭州针对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的管理规范发布了团体标准,这既有利于对从业者进行集约化系统管理,也能带动资源要素聚集,提高行业服务效率,值得借鉴。
  还要不断拓宽保障边界,更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不可能绝对零风险,守护食品安全,永远需要多想一步。但可以相信,当每一份外卖都承载着可追溯的安全承诺,当每一次点击都连接着透明化的消费体验,原本看不见的厨房,也能吃得安心。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