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根据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重庆202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火锅店老板郑薇的账本更直观:其位于渝北龙脊广场的店铺,70%以上的营收来自夜间,凌晨过后的客流量远超中午。面对午市有限的客流,郑薇在去年果断调整策略,主攻夜间,全天候营业,力求充分释放被时间束缚的消费潜力。
记者走访发现,奶茶行业同样尝到了“不打烊”的甜头。多家品牌反馈,实施24小时营业的门店,营收数据普遍优于调整前。有门店甚至在晚上10点至次日清晨7点的“深夜档”实现了高达30%的实收占比,成为重要增长点。
“房租是奶茶店最大的固定成本,延长营业时间,本质上是将这块成本‘摊得更薄’,实现坪效最大化。”某奶茶品牌重庆地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深夜营业门店稀缺的时段,坚持营业的品牌能够有效沉淀一批具有高度粘性的夜间刚需客群,如夜班族、社交聚会的年轻人、游客等,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分析认为:“全时段经营是整个城市消费服务升级的重要表现,商家延长营业时间、掘金‘深夜经济’,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优化时间资源配置,摊薄固定成本、提升坪效,并精准满足现代都市多元化的错峰消费需求。”
全天候经营模式潜力有待挖掘
霓虹灯为“深夜赛道”点亮商机,但商家掘金深夜绝非延长营业时间这般简单。多位商家坦言,这条赛道背后是运营成本、供应链体系乃至业态适配性的全方位挑战。
“2023年底,我们大渡口火锅门店推出‘不打烊’服务,试图捕捉夜经济红利。但凌晨2点后的客流量远低于预期,为维持服务配置的夜班人员成本高,食材损耗率也显著上升。”某火锅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坚持不到半年就收缩战线,回归分时段营业。“重庆夜生活丰富,但消费力过度集中于特定区域和时段,全城全时段均衡发力,我们还没准备好”。
李然认为,商户入局这场“时间战”前必须完成三重评估,目标区域的真实夜间人流密度、自身产品的时段适配性、后端供应链的弹性支持能力。“重庆夜经济活跃度长期居全国前列,‘不夜重庆’品牌活动也极大丰富了城市夜间消费供给。但如何做好夜间消费‘下半场’文章,激发全天候经营模式潜力还有可挖掘的空间。”李然说。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有不少城市,已出台一系列针对全天运营商家的服务举措,如北京鼓励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并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上海设置“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专门负责协调和管理夜间经济发展,解决夜间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纠纷,维护运行秩序。
李然建议,重庆深夜消费生态圈的繁荣需要双轨协同发力,商户需打破孤岛,街区或商圈内需形成业态互补的聚集效应;政府端要筑基强配套,比如延长地铁公交夜间运营、强化治安照明巡逻、提供适度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