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这方面,上海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国际贸易规则对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成熟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网络和专业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上海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以国际标准提升服务,这种开放思维和国际化运作能力,正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所急需的。
笔者认为,重庆学习上海,重点要做好“三个协同”。一是在推动高水平开放格局上加强协同,共同探索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路径,在口岸合作、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加强联动。二是在构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上更好互动,共同搭建海外投融资服务平台、法律咨询平台,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在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相互赋能,推动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建产业园区。
向广东学习:
以协同思维完善产业体系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挑战,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链环节薄弱、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等方面,重庆需要通过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深度协同,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值得重庆深入学习借鉴。
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产业生态优势。这里集聚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创新资源、活跃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研发在湾区、制造在周边”的产业分工格局。大湾区不仅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拥有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国际贸易网络。这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贸易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笔者认为,重庆学习广东,要着力推进“三个对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加快建设连接大湾区与西部地区的高速铁路网、航空网络,实现人流物流高效便捷流动。二是产业链条对接,鼓励大湾区企业在重庆设立生产基地,形成“大湾区总部研发+重庆制造配套”的产业分工格局。三是市场体系对接,利用大湾区的国际贸易网络帮助重庆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同时支持大湾区优质品牌拓展西部市场。通过与广东的战略对接,重庆必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