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渝周刊·巴蜀文旅总第717期 >2025-05-09编印

记者手记
“蹭”流量需警惕“硬蹭”“恶蹭”
刊发日期:2025-05-09 阅读次数: 作者:陈维灯  语音阅读:
  

□陈维灯

  当下,流量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资源。无论是个人博主、商家品牌,还是某些自媒体,都在千方百计地吸引眼球、博取关注。“蹭热点”本是一种正常的营销或传播策略,但近年来,“硬蹭”和“恶蹭”现象愈演愈烈,不仅扭曲了舆论生态,更可能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警惕流量狂欢背后的乱象。
  “硬蹭”指的是不顾事件本身的性质和背景,强行将自身与热点挂钩,结果往往弄巧成拙。有些地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将本地与热点事件强行关联,不在本地特色和实际吸引力上做文章,只想借助表面功夫赚快钱。
  “硬蹭”之所以屡屡翻车,根源在于缺乏对事件的基本尊重。热点并非“万能钥匙”,尤其是涉及灾难、悲剧或严肃社会议题时,公众的情绪是敏感而严肃的。若只为流量而强行关联,轻则被批“吃相难看”,重则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比“硬蹭”更恶劣的是“恶蹭”,即通过编造谣言、煽动对立、消费苦难等方式博取关注。例如,某些自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故意散布不实信息,制造恐慌;又如部分网红为求热度,恶意炒作性别、地域等矛盾,激化社会情绪。这类行为不仅扰乱网络秩序,还可能造成现实危害。
  “恶蹭”的本质是流量至上思维下的道德失范。当“黑红也是红”成为某些人的信条时,内容创作便沦为纯粹的利益游戏。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将充斥低俗、虚假和极端内容,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流量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健康的流量竞争应建立在真实、优质的内容基础上,而非靠投机取巧甚至突破底线。平台需加强审核,对恶意蹭流行为予以限制;监管部门应完善规则,让违规者付出代价;而广大网民也应提高辨别力,用“理性点击”倒逼行业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