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胜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稗的田间劳作。薅秧是水稻栽培管理的关键,及时薅秧除草,能促使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长,保证秋后水稻的收成。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后来的“薅秧歌”。
薅秧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隋唐时期流行的《竹枝歌》,源于四川东部(现重庆)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竹枝词》,使川东民歌广为传唱,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薅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薅秧歌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发展,形成各地不同的薅秧歌。
传统的水稻种植,每年农历四月“立夏”栽秧,栽后二十天左右就得赶紧薅头道秧。俗话说:“秧子薅得嫩,犹如上道粪。”杂草在田中要争抢肥料,及早除去杂草就等于给水稻秧苗上了一道肥料。
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后,有田的人家都要忙着请短工薅秧。这时,乡村中的老少爷儿们,都出来打短工。七八个或十来个人一伙,组成一拨一拨的薅秧班子,专门帮人薅秧。每拨班子都有一个头儿,这个头儿叫秧师。秧师不但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还要有能歌善唱的本事。秧师既是工头,又是唱薅秧歌的领唱。雇请薅秧的人家,特别看重秧师,生活上对秧师特别优待。譬如:中午饭桌中间那碗腊肉,最上面有一块又大又厚又肥的肉,叫“封顶肉”,就是专为秧师准备的;一般人只有边盐蛋,秧师是一个整的;每人一份叶子烟,秧师那份也是最好的。这拨班子的每个人都很敬重秧师这个头儿,吃饭推他坐上席,吃烟争着为他打火点烟。
薅秧都是晴天进行。天刚麻麻亮就出早工,薅两小时左右吃早饭,吃了早饭又下田。上午十一点左右“吃茶”,这一顿多数是主人家把茶食送到田坎上吃。送来的茶食很简单,一壶荆芥或薄荷水,一提篮白泡粑或者烙麦粑。下午一点左右吃中午饭,天黑才收工。除了吃饭休息一会儿外,薅一两个小时也要歇一会儿气。大家坐在田坎上喝点茶水,吃杆烟。掌握歇气时间的人就是秧师。
薅秧歌的创作是根据时间、地点、环境和对象,由秧师选取恰当的起兴句开头领唱,大伙儿合着开头的韵填进内容,随心所欲地唱起来。
五月的清晨,薄雾像一块轻纱罩在平坝上,薅种班子出工了。这时唱的薅秧歌多以“清早起来”为起兴句:
清早起来把门开,
一股凉风吹进来。
这股凉风好奇怪,
吹得幺妹好自在。
清早起来雾沉沉,
这湾不见那湾人。
唱个山歌丢过去,
若还有人就回音。
大伙下田薅秧了,一个个双手抓扯着秧沟里的杂草,你追我赶。这时唱的薅秧歌多以“一下田来”和“大田薅种”为起兴句:
一下田来恁多人,
哪有埋头不吭声。
老的不唱犹小可,
少的不唱枉为人。
大田薅秧稗子多,
扯了一窝又一窝。
只是埋头扯稗子,
哪有心思唱山歌。
太阳出来了,薄雾散尽,秧叶上的露珠儿干了,阵阵热气扑面而来,大伙脸上挂满了汗珠儿。这时薅秧歌多以“太阳出来”为起兴句:
太阳出来万丈高,
情妹出来捡柴烧。
若是情妹嫁给我,
柴不捡来水不挑。
太阳出来照秧沟,
捡个螺蛳坎上丢。
螺蛳晒得大张口,
丘二晒得汗爬流。
太阳出来辣焦焦,
情妹出来薅海椒。
情哥看见心不忍,
你来歇气我来薅。
每天薅秧都要歇五六回气,如果田块小,薅完一块歇一回,如果田大,薅一个多小时就要上坎来歇一会儿。这时以歇气为内容选择起兴句:
一根千担两头尖,
一插插到田中间。
大家兄弟发个手,
薅拢田角就吃烟。
薅来薅去不新鲜,
打起火镰吃杆烟。
老的吃了解愁闷,
少的吃了也新鲜。
太阳当头晒,已是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也饿了。这时多以“太阳当顶”为起兴句:
太阳当顶最难熬,
老板还没把火烧。
筲箕还在高吊起,
甑子还在坐水牢。
太阳当顶又当中,
不见主人烧烟囱。
饿死老板莫关系,
饿死长年要遭凶。
红日西下,霞光满天。田里秧叶上,田坎边的豆叶上都挂起了露珠儿。这时薅秧歌多以“太阳落坡”为起兴句:
太阳落坡四山黄,
搓根索索拴太阳。
太阳拴在柏树上,
两天没得一天长。
太阳落坡坡背黑,
两个兔儿在吃麦。
公公喊拿枪来打,
媳妇说是打不得。
打了公子绝了种,
打了母子丧了德。
在一个地方,一旦有两拨以上班子薅秧,这一拨与另一拨就要对歌。歌声粗犷嘹亮,此起彼伏。对歌多以调侃、逗趣的内容,以回答对方的问题来选择合适的起兴句:
你不唱了我又来,
两拨班子搭斗台。
唱你不赢愿漂彩,
把你老师搬起来。
一把芝麻撒上天,
肚内山歌几万千。
南京唱到北京去,
回来还要唱三年。
你的山歌不算多,
我的山歌用船拖。
遇到耗子打个眼,
你唱的没我漏的多。
会唱山歌莫要骄,
你裤儿还吊齐半中腰。
嫩竹出林高过母,
箍桶还要老篾条。
薅秧歌还唱一些男女情爱的内容,多以男子倾诉对女子的爱意,夸赞女子貌美:
远看大姐貌如花,
手中无线拴住她。
大路田坎点豇豆,
慢慢牵藤去缠她。
隔河望见妹穿青,
心想过河水又深。
丢砣石头试深浅,
唱个山歌试妹心。
远看大姐对面来,
不高不矮好人才。
头上打把乌云伞,
脚上穿双绣花鞋。
乌云伞来绣花鞋,
好比仙女下凡来。
薅秧歌是劳动歌的一种,有领唱、帮唱、合唱,声音嘹亮,高亢优美,音域宽广,曲调跌宕,节奏自由。一首首诙谐、风趣的薅秧歌不仅反映出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期盼美好生活的心声,更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格局的变化,薅秧唱薅秧歌的习俗也随之而衰落。科技大发展的今天,稻田里施上除草剂,一切杂草都没有了,人们再也不用弯着腰在稻田里薅秧扯草了,那薅秧歌也再没人唱了。
那古老的习俗,那嘹亮优美的薅秧歌声,终将成为人们的记忆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