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705期 >2025-04-18编印

谷雨种下希望
刊发日期:2025-04-18 阅读次数: 作者:张从辉(重庆)  语音阅读:
  

张从辉(重庆)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有雨种秧忙。每当谷雨来临,乡野田间便染上了一层忙碌的底色。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带着“雨生百谷”的诗意,总是以丰沛的降水,滋养着初插的秧苗、新种的农作物。正应了农人“春雨贵如油”的俗语,雨水充足及时,谷类作物便能茁壮成长。因而谷雨向来是农人眼里栽种的黄金时节。
  俗话说,“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记得小时候,每到谷雨前后,母亲总会催促我们:“娃儿,季节不等人,赶紧把该种的种上,该栽上的栽上。”
  “勤偷秧,懒偷菜。”怕我们偷懒,母亲总会鼓励我们说:“力气是个怪,用了它还在。”“要想不饿肚子,大家要勤快点哦……”
  那些年,填饱肚子是家家户户最实在的期盼,所以一提到填饱肚子,大家瞬间就来了精神,看到了希望,干起活来不知劳累。所以我们总是能见缝插针,在田间地头,该种的种上,该栽上的栽上。每家每户在仅有的自留地里都快要种出一朵“花”来。
  更有趣的是,我们兄妹几个还会在自己栽种的农作物上暗暗做上记号,好争着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哪株是我种的,哪垄是姐姐和妹妹栽的,以及后来收成咋样,都成了我们值得特别“炫耀”的能事。
  母亲念叨的岁月,让我自然会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农村开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春风开始吹醒了大家的希望。大家对好日子也开始有了盼头,干起活来每个人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那些年,我家种庄稼在村子里有两个方面可数得上第一:一是种的庄稼比村子里任何一家的庄稼种得好,二是每个季节该种的庄稼总是最先完成。我想这大概都是沾了我父亲的光吧。因为我父亲是村里的唯一文化人,也是村里唯一的民办教师。他知道如何科学种植,更会合理规划时间,带着我们把日子“种”出了新模样。
  当时我们岁数不大,只能跟着家里大人们一起劳动。父亲为了不耽搁白天上课,带着我们起早贪黑。别人早晨出工的时候,我们已开始收工,傍晚别人收工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出工了。所以早晨我们总是踩着月色出发,晚上月亮也总是伴着我们回家。虽然有些辛苦和劳累,但我们当时干劲十足。因为父母总鼓励我们:“娃儿们,展个劲(努力的意思),这两年土地的下放,吃穿已不成啥子问题了,只要政策不变,再干两年,等家里有了余粮还可以拿到集市去卖,除了给大家买新衣服外,到时还会添置一些象样的家用设备。”父母甚至还提出远景规划,准备以后建砖瓦房、建楼房。劳动之余,父母总会说的一句话:“现在辛苦点没啥,以后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一想到未来这些,再苦再累也快乐,劳动也就更加幸福。
  所以谷雨种下的,从来不止是农作物,更是农人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的热望。那些在土地里耕耘的岁月,连同政策带来的奔头,都成了岁月里闪闪发光的记忆,在往后的日子里,它将继续滋养着我们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