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渝周刊·乡村振兴总第705期 >2025-04-18编印

闲置旧粮站变身乡村和美“加油站”
——看回龙以民生之笔绘就乡风文明新画卷
刊发日期:2025-04-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高粱农耕文化展区。
 新渝报记者谢凤摄

高粱农耕文化展区。 新渝报记者谢凤摄

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外观。(回龙镇供图)

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外观。(回龙镇供图)

志愿者辅导学生做作业。 (回龙镇供图)

志愿者辅导学生做作业。 (回龙镇供图)

回龙镇在乡村剧场开展2025年“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回龙镇提供)

回龙镇在乡村剧场开展2025年“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回龙镇提供)

情景剧《高粱红了》演出场景。 (回龙镇供图)

情景剧《高粱红了》演出场景。 (回龙镇供图)

群众参观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回龙镇供图)

群众参观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回龙镇供图)

  

  在大足区回龙镇骑胜村的半山腰上,一座传统民居样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十分引人注目。走进文明实践所,从大门口迎接人们的两个卡通人物“慧慧”“龙龙”开始,便沉浸式进入了回龙的世界,杨国良烈士展厅、高粱农耕文化展厅、回龙粮站的由来、回龙好人……一 一映入眼帘。
  “这里原本是一处旧粮站。”回龙镇宣传统战委员陈佐燕介绍,2022年5月,回龙镇充分盘活闲置资源,翻新粮站,最终把它打造成了接近传统民居样式的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五有”标准,结合回龙镇实际,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有镇情镇史及粮站历史展厅、杨国良烈士展厅、党建文化展厅、农耕文化展厅、家风家训展厅、特色产业展厅6个展厅,配备儿童之家、妇女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室、宣传教育室、非遗体验室、未成年人教育室、老年人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理论宣讲室及志愿服务站10个功能室。
  “文明实践所要有活动才有生命力。”陈佐燕介绍,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重要作用,回龙镇组建了环境保护、平安巡防、防汛抢险、移风易俗、营商环境、文明劝导及“巾帼”“乡贤”等1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在这里,理论宣讲“聚民心”。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文明实践所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实践形式,传播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积极吸纳镇村干部、老党员、教师等加入,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乡土话”传“新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用科学理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定向”“立心”“固本”。
  在这里,文化盛宴“悦民心”。回龙镇积极与区级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协调,联合开展“我们的节日”、红高粱文化旅游节、“文化进万家”、送电影进村(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这里,主流价值“润民心”。通过定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尚勤劳、重孝道、守规矩、讲卫生”的文明风尚,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实践所建成以来,有序推进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累计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媳、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10余场。
  在这里,为民解忧“暖民心”。回龙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百姓畅快“点单”,由村(社区)志愿服务小队“接单”,实现“群众需要、书记吹哨、上门报到”,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这里,特色服务“惠民心”。回龙镇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各志愿服务小队,开展义检义诊、阳光助老、普法宣传、种植指导、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以志愿服务为引领,打造凝心聚力惠民的“百姓之家”。
  从理论宣讲到文化惠民,从价值引领到贴心服务,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是理论宣讲的“红色讲堂”、文化活动的“欢乐舞台”,更是主流价值的“道德高地”和便民惠民的“服务驿站”。越来越多的回龙群众在文明实践的滋养下,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近年来,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被授予“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重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大足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称号。
  “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回龙镇党委书记莫孝国表示,将不断创新举措,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以丰富多元的服务,为群众幸福加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关新闻

乡村剧场“有好戏”村民上台“唱主角”

  2023年12月6日,“大地欢歌·相约四季”乡村“村晚”暨渝西文化馆联盟精品节目展演在回龙镇乡村剧场举行,其中的大多节目以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为主,村民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共享文化盛宴。
  2024年8月26日晚,回龙镇原创红色情景剧《高粱红了》在乡村剧场惊艳亮相。该剧还原了杨国良赤诚报国,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壮烈牺牲的英勇故事。观看演出时,观众纷纷感动落泪。这样的情景剧在全区镇街中属首例。
  今年4月3日,回龙镇在乡村剧场开展2025年“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通过文艺展演与集体缅怀相结合的形式,让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深刻领悟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引导全镇上下赓续红色血脉,以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发展篇章。
  ……
  每个月,在回龙镇乡村剧场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有20余场,乡村剧场已经成为了回龙镇群众展示风采风貌、共享文化成果的重要舞台。
  “以前,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块地方可以让他们娱乐,如今这个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回龙镇宣传统战委员陈佐燕说,该镇充分盘活闲置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设和乡村剧场打造结合起来,把剧场建在文明实践所的旁边,实现资源共享。整个剧场占地400平方米,以红高粱为主题,各项设施齐备,群众在参加文明实践所的活动之余,还可以到乡村剧场看演出,甚至登上舞台唱歌、跳舞。大家同唱、同跳、同乐,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乡村剧场还成了我们开展群众工作的好平台。”陈佐燕介绍,乡村剧场改变了过去村民们各忙各的状态,趁乡亲们活动的间隙,镇村干部及时向村民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措施,汇报村级经济发展举措,解读大家关注的土地、计划生育、惠农补贴、农村低保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将党的好政策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答回应,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1月,回龙镇乡村剧场获评“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这对回龙镇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回龙镇将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四季村晚”活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联动川渝、突出特色,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村(社区)在农闲期间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展现乡村新风貌,推进移风易俗,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让精神文明之风吹进群众“心坎”

  理论宣讲入脑入心、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志愿服务紧贴民心、文明新风日益强劲……行走在回龙镇,可以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百姓生活,让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是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宣传党的科学理论、重大政策等,致力于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难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大足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注重把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需求导向,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上下足“绣花功夫”,结出了累累硕果。
  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如何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或许,从回龙镇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思路和做法。
  首先,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回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按照标准建设各功能室的基础上还突出特色,将回龙镇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党建等都“装”进了文明实践所,一个“回龙味”十足的文明实践所呈现在群众眼前,让群众置身其中就有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
  在建好阵地的基础上,活动要有声有色。这需要充分调动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回龙镇整合资金、场地、人员等保障要素,将群众所需和志愿服务队伍所能精准对接,组建了1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每月开展2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建起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实现了“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此外,要着力打造个性化的文明实践品牌。回龙镇通过精心打造乡村剧场,推出精品情景剧,并借势借力,做靓“夏季村晚”名片,形成自己的文明实践品牌,其影响力还在不断提升,群众也通过切身参与增强了家乡荣誉感、幸福感。
  回龙镇只是大足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一个生动缩影。实践证明,文明实践活动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既有生气又接地气,才能持续热下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承担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作用,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只有让群众能参与、想参与、勤参与,精神文明之风才能吹进群众“心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版稿件由新渝报记者李美坤谢凤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