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700期 >2025-04-11编印

墨香伴我行
刊发日期:2025-04-11 阅读次数: 作者:张从辉(重庆)  语音阅读:
  

张从辉(重庆)

  “娃儿,如果不读书,将来会成为睁眼瞎的。”
  我不记得从何时起钟情于读书的,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最初的启蒙必定源于母亲这句话。
  数十载光阴流转,许多往事因岁月侵蚀变得模糊,即便零星忆起,也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但唯独最初的记忆却印象深刻。
  那是1971年的秋天。那个时候农村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每家每户对教育也不够重视,当时为了动员每家每户的孩子读书,学校老师还得走村串户作动员和宣传。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背靠在我家那用石板装成的老屋的墙壁下,因怕见生人,总是埋着头一个劲儿地搓着两只光脚丫……忽听得母亲恳切地对来动员的老师说:“娃儿都长这么高了,应该读得书了。”由于那个时候没有身份证,更没有出生证明,当时老师为了验证年龄,还叫我用手迈过头顶摸自己另一侧的耳朵。不过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招收学生的政策必须7岁才能发蒙(读小学一年级),可我那时不过5岁半。
  就这样,母亲那句“娃儿,如果不读书,将来会成为睁眼瞎的”,就像一枚沾着墨香的种子,在1971年的秋天,种进了我尚显懵懂的生命里。也因着母亲的坚持,我竟跌跌撞撞跨进了学堂。
  当第一本语文课本摊开放在粗木课桌上,油墨的香味混着纸页的质朴气息,瞬间吸引了我。那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像一群群灵动的精灵,在课本里跳跃出奇妙的韵律。后来我渐渐懂得,原来文字是可以搭建出自己的另一个世界的。在《司马光砸缸》里看见了沉着冷静和富有爱心,从《英雄王二小》中触摸到聪明机智和勇敢的温度。
  小时候,感觉读书的时光总似被什么施了魔法。特别是中学时,每逢周三,我总会往镇里供销社的书店跑。因为周三镇里供销社都会到一批新书。我将每周省下的饭菜钱都偷偷拿来买书,而且每次都用废旧报纸新书仔细包好,像守护珍宝般藏在枕头或者床底下。深夜里,借着煤油灯,或者手电筒的微光,在《平凡的世界》里跟着孙少平尝遍生活的苦与甜,在《简爱》的文字里感悟尊严与爱的重量。墨香氤氲间,感受到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更懂得了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你,用他们的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书页翻动间,现实的粗粝被文字温柔打磨,那些原本模糊的人生轮廓,渐渐清晰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后来,无论我行至何处,从事何事,书始终是我最忠实的旅伴。阅读更是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一本本典籍化作跨越时空的桥梁,融入骨血,成为了生命姿态。此时方知,母亲当年的话,原是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万千世界的门。
  如今再回望来路,读书早已不是简单的习惯,而是融入我骨血的生命印记。那石板老屋下的羞涩童年,课堂上初遇文字的悸动,还有无数个与书相伴的日日夜夜,好似与每年墨香浓郁的四月一同,织就我与阅读的不解之缘。
  原来母亲种下的,不仅是读书的种子,更是让灵魂在墨香中永远鲜活、永远生长的密码,让我在岁月长河里,始终以书为舟,渡向更加辽阔的精神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