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697期 >2025-04-08编印

璧山:以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图景”
刊发日期:2025-04-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璧山报记者冉杰
  近年来,璧山区七塘镇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通过“人才培育+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三轮驱动,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新质生产力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田间地头的智能设备、返乡青年的创业梦想、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笔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青山绿水间描绘着令人惊叹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培养乡村本土人才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产业兴旺是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石,创新的关键在人,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破解乡村旅游人才瓶颈,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七塘镇与璧山职教中心联合实施“文旅人才实验班”项目,每年从新入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选拔30—50名优秀学生,采取“3+3+N”(三年中职、三年高职、N年职业培养)的阶梯式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在活动策划、产品包装、宣传推广、项目执行等方面的专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实践平台,将乡村旅游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拓展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人才在初级阶段服务乡村旅游,保障人才供给,实现长效机制,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七塘镇将军村,一群年轻人正忙得热火朝天——有人拿着对讲机调度观光车,有人带着研学团讲解水稻种植,还有人在电脑前设计旅游路线。他们都是从“文旅人才实验班”走出来的学员,如今已成为该镇文旅产业的“顶梁柱”。
  杨洪曾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本翻旧的《乡村旅游运营手册》和一罐村民送的腌辣椒。这个曾在璧山职教中心实验班系统学习旅行社管理的姑娘,如今是花涧里文旅公司的运营负责人。
  “过去游客来了只能看看风景,现在咱们能提供全套服务。”杨洪曾带着团队开发出“四季七塘”主题线路:春天带游客赏花,夏天组织稻田摸鱼比赛,秋天策划农事运动会,冬天推出围炉煮茶体验。
  “大家注意看这片大田,传统修田坎用的是‘鱼鳞法’,既能保水土还能养泥鳅……”在金黄的油菜花田中,陈博的讲解总能引来游客阵阵惊叹。这个曾经腼腆的男生,如今被游客称为“会走路的七塘百科”。为了打磨讲解词,他曾连续三个月跟着老村长巡田,笔记本上记满了“石坎垒砌十八法”“稻田养鱼三诀窍”这样的土智慧。现在他的包里永远备着三件“法宝”:给亲子团准备的节气农谚卡,给摄影发烧友的“光影时刻表”,还有塞在侧袋的应急姜糖——那是专门为听得入迷忘了饭点的银发团游客准备的。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正在改变将军村的文旅版图。曾经的“空心村”现在有了专业旅游运营团队,百年老宅改造成沉浸式剧场,连村口的停车场都变成了土特产集市。村民们常说:“这些娃娃比我们更懂七塘的好。”
  暮色渐浓,陈博送走了最后一批游客。杨洪曾的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劳动节主题活动的策划方案。这些年轻人的昼夜忙碌,正让七塘镇的每寸土地都焕发出意想不到的价值。“人才实验班最成功的,不是教会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让这些孩子读懂了土地的语言。”七塘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镇已建立包含1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的乡村人才库,常住人口从1.4万增至1.7万,人才回流态势明显。

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以创新带动乡村振兴

  高科技温室大棚、远程喷淋滴灌、无人机飞防……在七塘镇喜观村,一座面积达1000余亩、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基地,为当地农民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如今,该基地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分红30余万元。
  据了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七塘镇将零散的千亩草皮地整合为标准化生产单元,引入农业科技企业构建“耕、种、管、收”全链条智慧系统。
  在露天蔬菜区,村民王素芬一边采摘生菜,一边向记者感慨道,“以前种两亩地年收入不过万元,现在当产业工人月薪就有3000元左右,年底还能拿合作社分红,满意得很!”
  在水稻田、玉米地、蔬菜地以及育苗大棚里,都能看到一根黑色管道,这便是基地的自动灌溉设备。不远处的高科技温室大棚里种着番茄,即将迎来丰收。为确保挂果的甜度,需精准控制日晒时长,大棚负责人廖大安每天早上8点前往总控台,轻轻一按,棚顶的防晒层就会自动收拢,他说:“我们的番茄大棚共计400余亩,我一人就足以照看。”
  此外,该基地现已建立育苗、堆肥、农业培训、加工分选配送等多个中心。不仅让60名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更带动周边2000余人参与产业链分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里,返乡创业的硕士生李文婷通过创办智慧生态果园,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农业,在这个春天里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参观者和游客。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工作多年的李文婷,毅然回到家乡七塘镇创办重庆橘为农业有限公司,建设橘为智慧生态果园。
  “当时看到家乡大片的坡地闲置,我就想把这些适宜柑橘种植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站在300余亩的智慧生态果园里,李文婷回忆道。“这个智慧生态果园,从品种到种植,全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在带动璧山的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创业过程中,李文婷始终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果园的科技创新,“我们从品种选择开始就注重科技含量,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最新的金秋砂糖桔、阳光1号橘柚、无核沃柑等优质品种。”漫步果园,处处可见科技的身影——有机肥改土的宽行窄株栽培模式、智能化的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控的物联网技术……
  科技赋能让这片果园焕发出惊人活力,但李文婷的抱负不止于此。截至目前,已有300余户果农在她的指导下实现了增产增收。“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将新质生产力运用到农业发展中。”李文婷指着远处正在试种的新品种试验田说,“最近,果园又引进了阳光一号桔柚、川津5号等最新柑橘品种进行试种,并探索新品种种植技术。”

智能AI解锁乡村文旅新体验
打造“有温度”的智慧乡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七塘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将AI大模型、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旅游,打造“七彩云雾花涧”智慧文旅平台,探索出一条“科技+文旅+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数智动能”。
  据了解,七塘镇率先将智能AI大模型技术接入“七彩云雾花涧”微信公众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文旅新体验。
  “带着父母孩子来七塘看油菜花,刚在公众号问了一句‘适合老年人的轻松路线’,AI马上就推荐了一条无障碍观景道。”在春意盎然的云雾花田边,来自主城的游客张女士一家正对照手机上的“三代同游”方案漫步。更让她惊喜的是,这份由“七彩云雾花涧”公众号生成的攻略,不仅标注了沿途的休憩亭,还预订了柴火鸡午餐——这正是她家三代人最爱的农家味道。AI技术的注入,让乡村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
  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行程规划上,更重塑了游客的体验方式。AI导游将“人找服务”转变为“服务找人”。大学生王磊分享了他的经历,“我说想看日落,AI不仅推荐了最佳观景台,还根据当天的云量预测提醒我‘建议17:20前抵达,日落概率87%’,甚至连附近哪家农家乐的二楼露台视野最好都告诉我了。”如此精准的服务,源于系统对本地场景的深度学习和对游客反馈的持续优化。
  在游客看不见的后台,AI带来的改变更为深远。“今年油菜花盛开期间,通过AI分析实时人流热力图,我们将20%的游客引导至新开发的观赏线路,既缓解了主景区的压力,又带动了周边民宿的客流。”七塘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根据游客咨询的高频词汇‘土鸡蛋’‘手工酱’,智能生成《七塘特产地图》,促使当地农产品销量增长。”
  为了让技术真正扎根乡土,七塘镇将继续扩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文旅上的作用,计划推出“AI农户成长计划”,教授村民使用AI工具进行民宿管理、农产品直播等。建立农产品智能推荐链,通过游客偏好反向指导种植规划,试点“AI定制农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传承进行复刻保护,训练能听懂方言的AI管家……
  “我们用AI搭建的,不是冰冷的服务机器,而是城乡情感共鸣的桥梁——让技术读懂土地的温度,让乡愁长出智能的翅膀。”七塘镇相关负责人说。
  在七塘镇的广袤田野上,新质生产力如同一股清泉,浸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从“文旅人才实验班”走出的年轻面孔正用创意激活沉睡的乡愁,智慧果园里的科技之光点亮传统农耕的未来,AI技术描绘的“有温度”乡村图景让城乡对话焕发新机。这里正在演绎着新时代的“田园牧歌”,见证着乡村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沃土。
  如今,七塘镇的农民不再只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成为产业链上的“新农人”;游客不再只是风景的过客,而是深度体验乡村魅力的“参与者”;技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化作田间地头的“好帮手”。这场以人才为笔、科技为墨、创新为纸的实践,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