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报记者张再行陈思言王鑫
王一竹吴旭洋张毅
在武隆的青山翠谷间,一场场带着泥土芬芳的基层治理“微创新”,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日常。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是一杯清茶、几把竹椅上的家长里短;没有冰冷的流程,有的是“点单—派单—跟单”的暖心服务。
凤来的“赶场龙门阵”、江口的“调解快递员”……一个个家门口的调解员、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让武隆的基层治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结”。
一杯清茶摆出“民心台账”
每逢日历尾数2、5、8日,是凤来的赶场日。那一天,街上便会热闹起来。然而,在镇政府旁的“赶场龙门阵”工作室,却有着与街头巷尾不一样的热闹。
3月12日清晨,村民唐福匆匆推门而入,“凤鸣公园堰塘的污水又冒出来了,臭得连娃娃们都不敢去耍了。”
“老唐,莫急,先喝口茶。”凤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显斌递上搪瓷杯,转头便拨通建环办的电话。
两小时后,检修人员就来到堰塘边排查,当天下午便锁定破裂点。三天后,堰塘边竖起“清淤整治中”的标牌。唐福站在围观人群里,眉飞色舞地当起“解说员”,“政府这回麻溜得很。”
长桌上,土陶茶壶冒着热气,登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着“希望将高寿村入户路硬化”“菜市场路灯不亮”等琐碎诉求。镇干部们常说,这里不摆“官架子”,只摆“龙门阵”。
赶场日必开的“固定场”、田间地头的“流动场”、专啃硬骨头的“专题场”,让凤来镇6个村50个村民小组的烦心事“摊在阳光下”。
数据是最硬的“口碑”,自2023年5月至今,189场龙门阵接待群众980人次,480余件诉求已办结97%。
一张“菜单”点将调解人才
如果说凤来镇的治理像“老茶馆”,那么,100公里外的江口镇,则把调解变成了“智慧物流”。
在武隆区司法局江口司法所,墙上贴的“调解人才菜单”格外醒目——74名调解员的照片、专长、成功率,如外卖平台般清晰排列。
今年1月,江口镇黄草村村民王朝忠通过这张“菜单”,选中了擅长土地纠纷的调解员——司法所所长石体刚。仅用三天时间,他与邻居几个月的“扯皮”便在石体刚的调解下尘埃落定。
“以前觉得调解是‘拉偏架’,现在自己选人,踏实。”王朝忠笑得坦率。
更“潮”的是调解背后的“智慧大脑”——“141”基层智治平台像快递分拣中心:纠纷地点、类型、诉求自动生成“订单”。根据这份“订单”,江口镇调委会派出最匹配的调解员。接单的调解员则按“降火、立法、树德、讲情、和解”五步工作法攻坚。
但调解并未止于签字画押。黄桷树下的回访现场,网格员举着手机录像:“周婆婆,您儿子这个月打赡养费了吗?”“打了,打了,你看,这里的转账记录。”在江口镇,每份调解协议都附赠“质保”,镇、村、网格三级跟单,杜绝“纸面和解”。
一个密码解锁基层“智治”
凤来镇的“赶场龙门阵”、江口镇的“调解快递员”、沧沟乡的“证核调解纷工作法”……这些推动基层治理的一个个“微创新”,无不处处展现出基层“智治”的“和睦密钥”。
可视化调度指挥、精细化闭环管控、一体化协同联动、智能化识别分析……这些充分利用基层智治平台和AI赋能的“数智化”举措,无不体现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和谐密码”。
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武隆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构建起“镇街—村社—网格”三级治理架构,1508个网格、3325个微网格,编织起全区的精密治理网络。
“居民有诉求,我们秒级响应。”2024年,武隆网格员处理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派发网格任务48万项,对1.62万名重点人员实施周期性关注。
“当治理的‘烟火气’遇见了‘智慧心’,原本的‘火药味’也逐渐被‘人情味’取代。”武隆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武隆区将围绕基层智治体系基本能力全面形成这一目标,进一步提升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基本能力、基层智治平台支撑能力等,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