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687期 >2025-03-24编印

大足“舞剧+”:千年石刻与现代剧场的灵魂共振
刊发日期:2025-03-24 阅读次数: 作者:广西赵严岩  语音阅读:
  

□广西赵严岩

  3月8日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我与舞剧《天下大足》有了期待已久的相逢。大足石刻于我,早已经是超过十年的老相识;这部新作舞剧于我,则是尚且“未知其可也”的新识。是相见甚欢,还是从此一别是路人?走进剧院前,内心疑虑多一点。走出剧院时,感慨萦怀,三言两语难尽诉。


千年凿痕与现代律动的文明共振

  十五年前,我跋涉于大足石刻的褶皱间,曾被那些“预料之外”的世俗造像深深震撼:大足石刻没有放大凌驾众生的神祇,却将市井贩夫、酿酒妇人、嬉戏稚童的烟火气刻进时光。这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红砂岩,为何藏着比梵音更撼动人心的力量?十五年后,舞剧《天下大足》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它带着川渝人的务实和青年团队的真诚,在光影交错间述说答案。
  不同于敦煌的飞天神话或龙门石窟的帝王气象,大足石刻始终保持着浓重的市井风华:凿出莲手的是田间挥锄的农夫,指尖残留着新泥的温度;刻出力士的是作坊抡锤的匠人,臂膀镌刻着锻打的年轮;就连酒肆里斜倚栏杆的店家,亦是石匠们窥探人间烟火的灵感之源——那崖壁上的宋代女性形象,正是工匠们对眼前人的惟妙惟肖摹写。舞剧《天下大足》用现代舞语言和现代光影舞美技术,与千年前的川渝百姓日常生活进行对话,展现巴渝民风的谐趣与坚韧。那些凝固千年的微笑、劳作与悲欣,终于在千年后与观众席上的我们,开始共振。
  舞台上缓缓展开的一户户大足百姓生活图景里,青春的工匠和千年后的我们一样,工作中偶尔“摸鱼”;努力的匠人也在午夜辗转,想方设法缓解劳损疼痛;他们在酒肆谈天说地,于月下与爱人相拥;他们将石刻技艺代代相传;他们面对天灾时展现出了坚强……观众席上,有人看见祖先的影子,有人读懂匠心的尊严,有人触到自己掌纹里的文明基因。这一刻我们终于明白考古人员看到兵马俑唇上指纹的那种感动:大足传承千年的石刻艺术与2025年的后辈,在剧场实现了穿越千年的对话。这一刻的《天下大足》,传承的是文明的接力棒;传世的是匠心的试金石;口耳相传的是乡土的记忆密码;衣钵相传的是技艺的庄严承诺。

地方文化与叙事力量的深度挖掘

  大足文旅作为“先锋军”,把非遗石刻与地方特色带入剧场,从序厅到舞台,都是文旅的展台。
  或许不远的未来,从观众踏入剧场序厅的刹那,大足石刻的震撼就扑面而来:《大足石刻》纪录片可与卫星俯瞰大足的航拍画面循环播放:纪录片中,戴着手套的文物修复师正在用3D打印技术补配造像,而卫星俯瞰航拍下,绿水青山间闪动着石刻造像的坐标光点。石匠抡锤的声响可从舞台延伸至序厅:大足石刻非遗传承人在金石碰撞声中介绍大足石刻技艺特点,现代学徒则用大足五金设备复刻纹样过程。交互式投影可在互动中展示大足首创的水上稻作系统,讲述稻田养鱼、种菇的生态循环奥秘。更有大足名莲值得一赏,它曾搭乘神舟飞船遨游宇宙,绽放新生。太空莲的基因图谱与石窟造像的拓片在数字空间重叠,水上稻田的波纹与五金纹饰诉说着大足的创新之举:最前沿的科技,在最古老的泥土焕发新生。
  或许在下一次演出,剧目之间的故事完整性,能够通过深挖大足石刻本身的历史得以一一整合:围绕大足的文化脉络,舞台上采莲女的竹篙,可以撩拨出穿梭巴蜀的千年水纹;舞台上演员的翻飞,可以投射出石窟飞天与市井杂耍的技艺交融;探踏宋代茶马古道的马蹄声,可以展现出石刻技艺随商队驼铃传遍西南……只把大足真实的文化与历史实料交融,就足以打造更有整体性的大足故事图腾。
  如何将展示的影响力扩大,需要在地方文化和叙事力量上进行深挖,或许这就是舞剧《天下大足》成为“爆款”前的最后一张拼图。

古代匠心与舞台呼吸的文化密码

  《天下大足》的创作团队堪称“梦幻联动”——总编导刘翠、张雅琦曾以《朱鹮》惊艳世界;作曲刘彤为《印象·刘三姐》谱写灵魂乐章;舞美高广健、灯光任冬生则是国家大剧院的“御用艺术家”。更难得的是,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大足石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能风等本土专家全程护航,让学术严谨与艺术想象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创作团队用两年光阴,将46位留下了名字的工匠的凿痕、宋代采莲女的衣袂、牧牛图里的禅意,化作舞台上的呼吸与律动。舞剧摒弃苦难叙事,始终高昂着扎根土地山川的生命力:它是川渝百姓对生活的质朴向往,是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具象描绘。正如剧中媚态观音的扮演者孟庆旸所言:“我们在复现的不是神像,而是一千年前某个工匠掌心的温度。”这句剖白恰似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石刻艺术舞剧化的密码——大足的佛是躬身劳作的农人、淬火锻打的匠人、柴米油盐间笑骂人生的凡人。所谓千手千眼,不过是无数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石头上留下的温度;所谓极乐净土,实则是百姓们用汗水浇灌的人间桃源。这正为舞剧“照见自己,照见众生”的理念完美解码。
  大足石刻的传奇,从来不只是凝固在崖壁上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文明血脉中的江河。中华文明从不因时光褪色,只因传承而新生。从巴渝山野的石匠到剧院舞台,那些被凿子唤醒的微笑从未隐没,它们化作舞者的足尖、大屏投射的纹路、水上稻田的涟漪,在每一次心跳中完成历史、文化、生命的轮回。从马帮驼铃里的茶马古道到神舟飞船搭载的太空莲种,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始终在“守正”与“创新”中交给新一代匠人,继续照亮人类追寻永恒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