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渝周刊·读书总第686期 >2025-03-21编印

名存“宝顶”
——《大足县志》里的清代知县王德嘉
刊发日期:2025-03-21 阅读次数: 作者:杨中秀  语音阅读:

南山文峰塔。

南山文峰塔。

宝顶山王德嘉书“宝顶”。

宝顶山王德嘉书“宝顶”。

  

杨中秀

  据1996年版的《大足县志》“清知县名录”中,大足清代有108名知县,这其中,王德嘉的名字在其间是受到后世尊崇者之一。
  王德嘉(1816—1877年),字仲甫,号筱垣,陕西城固人,出身拔贡,这“拔贡”是清代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可见,当时王德嘉在其省内应属于“文行兼优”者。王德嘉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始担任大足知县,至光绪元年(1875年)新知县杨锡荣来任,期间在大足为官最多约四年。值得注意的是,王德嘉来到大足担任知县的时候,他已经是56岁之际,其在大足一地的四年间,至少有以下事例,迄今仍令世人铭记。
  劝养桑蚕,助农生产。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罗德培曾教民种桑。同治十一年(1872年),王德嘉购买十余万株柔桑,在县内广泛种植,并增设养蚕局。同时,还增刻《蚕桑须知》以及自作诗歌,颁发给各乡村民。在增刻的《蚕桑须知》序言里面,王德嘉说道他来大足之后,发现“种桑者,百无一二,甚异之”。在他看来,大足一地的土壤适合种植桑树并养蚕,“以助农之不足”。由此而作此序。其后在《劝养蚕歌》中,写道“衣食本同源,农桑须并务。务农不务桑,歉岁何以度。”也就是说,如果遇到灾荒之年,那百姓如何应对呢?因此,要倡导“自古织佐耕,田家多乐趣”的生活状态与准备,农家才会有基本的保障,从而可以过上“上以奉高堂,下以完嫁娶”的生活,即或是遇到“天灾偶饥馑”,也“流亡复何懼。”从这一点来看,王德嘉具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以其书艺,增添景观。据初步统计,王德嘉在南山石刻中题写有5件碑刻,宝顶山有2件碑刻,另,南山“文峰塔”题刻亦为其书写。这些碑刻书法,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平。在《大足历代书法选》(九州出版社,2019年)一书中,就收录了其个人作品6件,可见其书艺。其中,南山的碑刻中,选取了王德嘉隶书碑,正文40字,节选自汉代隶书书法名品《史晨碑》,为光绪元年(1875 年)由王德嘉临摹,并刻石于此。此碑书法严整匀称,宽严得体,其法度森严,中规中矩,极具功力。王德嘉行书碑刻,可谓是自然生动、大小错落、布白有致、洵为佳作。“寿”字碑,碑心阴刻“寿”字,楷体,高1.70米,宽1.17米,同治十二年(1873年)书写。此字端庄雄伟,方正而敦实,笔锋显得刚劲有力而饱满。之外,还有“绝尘”题刻碑。宝顶山碑刻选取2件。一为其书写的张澍《前游宝顶山记》碑,碑文长达1379字,书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史称“文词博丽,书艺上乘,刻工精美”三绝。另一件为“宝顶”二字题刻,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于今宝顶山大佛湾南岩,楷书横刻“宝顶”二字,高1.65米,宽1.25米,笔画深0.07米。对于此件佳作,前引书中评道“其书法亦颇厚重绵密,形成一种端庄森严,浑朴苍雄,堂庙古拙的艺术风格。如千仞壁立,气度非凡,颇有万壑千岩齐奔腕下之气概。”从这些书法佳作来看,王德嘉以其自身的才艺,为大足文化尤其是书法上,增色不少。
  颁发禁令,保护石刻。今大足中敖镇附近的一山上,有一凸显的巨大岩石,其中一半的岩石上有造像,即舒成岩石刻,其雕刻年代在南宋绍兴十三年至二十三年(1143—1153年)之间,其造像基本上为道教题材,是考察研究宋代道教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然而,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王德嘉接到中敖场团首的禀报,此处石像无人看管,因在岩石旁边搭建有一半的建筑,故当时称为“半边庙”,在这时,一些乞丐僧道以及面生的不法匪人,在此地居住。经过多次训斥不听,反而形成仇恨。为此,特向知县禀报,希望能“免酿祸端”。为此,王德嘉立即下发“示禁”令,倘若不遵守规定,立即由当地人予以驱逐,如果恶霸不听,准许立即报案。王德嘉的这道禁令,其后被刻在石壁上,遗存至今。而今,这处石刻于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营建南塔,培育文风。在大足宋代修建的北塔南边的一处山上,矗立着一座实心的石塔,俗称为“南塔”。该塔通高约15米,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圆形,直径4.8米。塔身有9级,由下向上逐层内收,第一级塔身由六排条石砌成,第二级塔身由五排条石砌成,由此向上作递减。塔檐由两级条石构成,形如圆鼓,外凸塔身。塔刹为宝珠形。在塔身一面,从上至下第四三二级阴刻“文峰塔”3字,直径1米,在左右有署歀,可知为王德嘉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主持修建而成。“文峰塔”,在古代具有是一种对文化追求的象征,代表了世人对于教育的尊崇,激励学子们对学问的追求。王德嘉主持营造该塔,其目的也在于对大足文风兴盛的祈愿。
  兴办义学,重视教育。清初,规定要在各个州县的大乡镇上设立义学,大约相当于一种免费的学校,其资金来源为地方公益金或私人筹资。大足一地至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狄廷飏捐银并向社会募捐资金,设置了13斋(即义学)。同治十三年(1874年),王德嘉在没有学塾的场上,增设了7斋,即玉龙设玉成斋,大堡设大雅斋,高升设双壁斋,回龙设龙文斋,万古设古香斋,十万设万选斋,云路设青云斋。至此,大足全县的义学达到了20斋。同时,王德嘉还增加教师们的工资,从而使得全县的义学颇有起色。
  续印县志,传承文化。光绪元年(1875年),由王德嘉主修的《大足县志》竣稿。王德嘉在《续修大足县志序》中,说了他的一些想法,当他来到大足担任知县之后,翻阅前部《大足县志》,感觉山川、风土、人物“朗若列眉”,也就是写得非常清楚、明白。特别是对于之前知县张澍所编的《大足县志》,可谓是“复极精密,而文词质古,尤有古良史风”。但是,前部县志刊刻于道光年间,距离当时又有三、四十年了,因此,对于王德嘉而言,他又怎么敢重头再起去编修呢?因此,只有将这些年来大足一地的“贤达、循良、孝义、忠贞”等逐一编入,以此作为作为答复和对前部县志的尊重。在序中,他还说志书“有关风化,惟求传信,以资劝惩”,也就是说,续修县志,其实就是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
  一百多年瞬息而过,如今,宝顶山大佛湾的“宝顶”二字,依然矗立于崖壁之上。每天,往来于此的世人大多要在此地驻足仰望,心间默念着“知大足县事城固王德嘉敬书”等碑文,这其间,不仅仅是对其书法的认可,更多的是对他在大足一地四年间的光阴里,有所作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