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683期 >2025-03-18编印

千年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
刊发日期:2025-03-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毛双

  3月17日,2025年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第846届宝顶架香庙会的重头戏——架香巡游活动在众人瞩目中拉开帷幕。天南地北的游客齐聚宝顶,大家心手相牵,祈愿幸福平安,共赴文旅嘉年华。
这是一次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二者双向赋能。
  宝顶架香庙会由大足石刻衍生而来,是全国别具一格的庙会,它始于南宋,兴盛于元明,以观音菩萨为朝拜主神,每届香会香客少则十多万,多达四五十万,信众来自云、贵、川、陕、湘、鄂、闽、粤等省。2014年,宝顶架香庙会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流传“东朝普陀,西朝宝顶”“上朝峨眉,下朝宝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近年来,大足区立足独特的文化资源,坚持“非遗+”融合创新发展,深挖包括大足石刻、宝顶架香庙会在内的地方文化内涵和价值,加大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非遗赋能旅游。2010年,大足以宝顶架香庙会为载体,举办了首届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节会期间,除大型文艺演出、佛事活动外,还举行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赛、越野车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与体验。
  此后每一届的旅游文化节,都在总结前几届节会基础上,不断拓展内涵、提升品质。正是这样的精心打造,让每一届旅游文化节都充满活力、享誉中外,其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2年2月,大足区被纳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拉开了新一轮旅游大提升大发展的帷幕,从体制机制、规划设计、设施建设、旅游服务等8个方面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基本实现了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全过程的“四全模式”,境内景点达80多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不仅开启了大足旅游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也为旅游文化节添彩助威。
  2017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766.74万人次,同比增长17.71%,实现旅游总收入超70.35亿元,同比增长40.68%。在2018年旅游文化节中,大足不仅为游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推出了龙水湖马拉松赛、赏花采果等民众参与度更高的活动,让八方游客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全域之旅,共享创建成果,整个旅游文化节期间有40余万游客来足参观旅游。
  旅游活化非遗。除了宝顶架香庙会,越来越多“非遗”的身影出现在了旅游文化节上,诙谐风趣的车幺妹、惟妙惟肖的双桥狮舞、气势磅礴的中敖火龙……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绝伦。非遗展演现场,人山人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俗文化活动的兴盛离不开非遗的繁荣。截至目前,大足区共有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18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4个。
  2025年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第846届宝顶架香庙会上,各种非遗展演活动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分量。大足铁山竹编、大足剪纸等传统非遗技艺引得游人驻足观赏体验;戏台前川剧锣鼓铿锵,万古鲤鱼灯舞、双桥杂技精彩纷呈,中敖火龙在铁水激起的火花中活灵活现,欢呼声响彻上空,人们的美好祈愿穿越千年来到今天,文化根脉融贯古今在这一刻具象化……
  此次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与宝顶架香庙会的再度相遇,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延续着“天下大足”的美好祈愿,更以破界融合的姿态,书写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从山间庙会到世界舞台,从“民俗活化石”到“文旅新地标”,宝顶架香庙会的焕新之路,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汲取千年积淀的力量,大足这方文化的热土、旅游的热土,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全新的姿态笑迎八方来客。极具地方特色的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讲好“大足故事”的重任。浸润着千年本土文化的大足人必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努力书写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