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时报记者段志邓晓琴王丽文/图
三月的春风轻拂山坳,晨光里,白的、粉的花朵随风摇曳。
3月6日上午9点50分,《青春修炼手册》的活泼旋律穿透薄雾。万州区龙驹小学操场上,学生们正进行大课间操。六年级二班的周隆杰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跃,尽情挥洒着活力。
2020年,记者在龙驹镇采访脱贫攻坚战进展情况时,周隆杰还是龙溪村小一年级的学生,全班就3个学生,全校也仅24名学生。如今,龙驹小学六年级二班的49人集体,让周隆杰感到热闹而开心。
校园变大了,同学变多了
“向丹琳,你来帮我数,看我能跳多少个?”上午的广播体操和韵律操结束后,是各班级的自由活动时间。周隆杰准备和同学一起跳长绳。担心自己数错,他让好朋友向丹琳过来帮忙计数。
周隆杰和向丹琳都是转学生,转学之前,他俩是龙溪村小一个班的同学。“那时我们全班只有三个同学。”周隆杰回忆道。
周隆杰口中的龙溪村小,位于龙驹镇龙溪村2组。2007年以前,村里的孩子基本都在这里上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07年至2015年间,村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城镇就读,龙溪村小的生源逐渐减少。到2020年,龙溪村小全校仅剩24名学生。
2020年9月,龙溪村小正式并入龙驹小学,周隆杰和龙溪村小的其他学生迎来了全新的学习环境。红白相间的建筑依地势分布,标准操场、图书室、乒乓球室、机器人室、手工制作室等一应俱全,新校园充满了现代化的氛围。
“以前的学校很小,不及现今学校的十分之一。”说到现在的学校,周隆杰感到非常满意。“不光是学校变大了,班级人数也增加了。我现在的班级里有49名同学,大家一同学习,既开心又热闹。”
环境变好了,教室变智能了
教学楼楼梯两侧贴满了学生们的作品,有色彩斑斓的绘画、工整漂亮的书法作品,还有充满创意的手工制品。每层楼都有一个开放的书吧。书吧里的书籍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各具特色。低年级书吧的书架上陈列着《十万个为什么》等启蒙读物,而高年级书吧则配备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给青少年的思维方法》等更具启发性的书籍。
六年级二班的教室在四楼。教室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记者阿姨,您看,我的桌子可以升降呢!”周隆杰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的课桌。他回忆道:“以前在村小,我们的桌子是木制的,写字时常常会划破本子。但现在这个桌子平整光滑,再也不会发生那样的事了。”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英语。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对单词始终理解不深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词,英语老师启动白色电子屏,播放了一段视频。在智能电子屏的辅助下,原本难以掌握的单词很快变得清晰易懂。
“我们这个电子屏就是一台大屏幕触摸式一体机,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无限回放,还能下载课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甚至还能通过网络与远方的老师一起上课。”英语老师介绍道。
“我姐姐特别害怕学习英语,但是我不怕,我喜欢英语课。”周隆杰告诉记者。过去他的姐姐在村小学习英语时,完全依赖于死记硬背。相比之下,他现在学习英语,是在理解之后再去记忆。“我们的学习体验截然不同。”
兴趣拓宽了,身体变棒了
除了英语等几门主课,周隆杰还对综合实践课以及象棋、排箫社团活动充满兴趣。“综合实践课可以看到机器人,我们学校的机器人可以唱歌、跳舞。我还在社团课学会了一种乐器——排箫,排箫吹出来的音乐可好听了。这些都是龙溪村小没有的。”说起两所学校的不同,周隆杰打开了话匣子。
“家里人都没有见过排箫,还是我从学校把排箫带回去以后,他们才知道有这种乐器。”周隆杰目前能吹好几首曲子,他吹得最好的一首曲子是《孤勇者》。
在新环境的熏陶下,周隆杰不仅兴趣爱好变多了,身体也比以前更加结实了。
记者到访这天,学校的午餐是四菜一汤,有豆棒烧蹄花、粉条烧鸡、清炒藕片和鸡蛋羹,以及莲藕炖排骨。周隆杰自带的饭盒盛得满满当当。“以前学校的午餐只有三个菜,现在增加到四个。今天的菜都是我爱吃的。”周隆杰笑嘻嘻地说。
“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菜品都不一样,荤素是搭配好的。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均衡摄入营养。”龙驹小学副校长谭小扬介绍道。
谭小扬告诉记者,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为每生每天补贴3元。2014年11月起,补助标准提高到4元。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每生每天的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了5元。
尽管周隆杰是一名六年级学生,但他却有一个大大的梦想:“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这是我在上学期获得的奖项,厉害吧!”周隆杰指着教室外的“红领巾奖章墙”,满脸自豪。
离开六年级二班教室时,已是午后。阳光洒满楼道,孩子们的笑声洋溢着活力。班级口号牌上,“脚踏实地、远望前方;志在心中、方创辉煌”这十六个字闪耀着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