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众多热点引发关注,其中有一个叫“好房子”的热词首次写进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近两年,“好房子”的概念被频繁提及,但正式写入全国两会中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首次。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呢?“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表述比较宏观而抽象,来看看住建部部长倪虹于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的答记者问。
倪虹解读“好房子”的四大特征,一是安全:从结构稳固到防火抗震,确保居住安心;二是舒适:层高不低于3米、采光通风优良、隔音达标;三是绿色:低碳节能,降低居住成本;四是智慧:智能家居系统提升生活便利性。
为何此时强调“好房子”呢?据公开发布的资料介绍,目前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房产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居民需求从“有房住”升级为“住得好”,而楼市下行压力也亟需新动能。
真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住户心里有一千个“好房子”的模样。一个关于“好房子”的四个“不能是”的看法引起关注。
“好房子”不能是“好贵”的房子,太贵了就不会觉得好了。“好房子”不能是“好远”的房子,应该有个好位置。如果每天把时间都花在上下班的通勤上,质量再好的房子,也带不来幸福感,那样的房子肯定谈不上好房子。“好房子”不能是“好漂亮,但是不好用”的房子。主要涉及住宅的颜值和外立面设计,更应该注重房子的物理性能和居住体验。“好房子”不能只是好在现在,还应该好在未来。一是不仅要满足现在的居住需求,也要考虑流行趋势,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适应要有一定的弹性。二是要有一定的保值和增值作用,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子不断往下掉价。房子是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如果住着就缩水了,住户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也就说不上好房子了。
关于“好房子”的四个“不能是”,虽是很有道理,但却是一种理想状态。比如说“不太远”和“不太贵”的问题,就很难统一。在一线大城市,“不太远”的核心地段,房价高达10万+,而“不太贵”的远郊,房价只有“不太远”的几分之一,这就是很骨感的现实。
如何看待和理解“好房子”,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看“好房子”本身的物理属性,如层高、外墙渗漏、建筑隔声等里子问题是肯定的;看其位置、价格、配套和保值增值也是合乎情理的,作为家庭的一笔重要资产,谁又不在乎关于它涨跌的“风吹草动”呢?
“‘好房子’能提升生活幸福感,生活更加美满”“‘好房子’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好房子’要装满快乐、温馨和爱”……关于“好房子”的声音,人们充满了希冀、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的,关于“好房子”,既要看房子自身的品质,也要跳出房子本身去看“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