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
□重庆日报记者彭瑜
柑橘是重庆第一大水果。全市柑橘种植面积达381.3万亩、产量491.4万吨,年加工橙汁能力达100万吨。
如何在全产业链上拓展增收路径?连日来,记者围绕“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深入各地寻找柑橘产业的“增收密码”。
从品种选育着手打造“拳头产品”
万州区种植15万亩玫瑰香橙,年产量21万吨,产值达16亿元,玫瑰香橙成为万州柑橘的“拳头产品”。
“打造‘拳头产品’,要从品种选育开始。”深耕柑橘产业多年的重庆绿康果业有限公司创办人冉志林认为,一个地方柑橘品种不宜多,但“拳头产品”不能缺,建议一地区一品种、一企业一品牌。
这个说法得到了江津区环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君丽的认同。2014年,贺君丽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果园,改种红肉脐橙,用中药渣发酵制成肥料,做到种植全过程绿色生产。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品种好,价格才卖得高。”贺君丽的果园常年稳产10余万斤,优果率达70%以上,产值保持200多万元,今年最高卖到了100元一斤。
市农业农村委经作处相关负责人称,柑橘增产增收,既要搞好栽培,也要打造品牌、搞好营销。目前,重庆柑橘品牌还要持续用力,本土营销队伍也需要培育壮大。
立足四大集群打造加工“爆品”
农产品附加值低,而精深加工无疑是延长产
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
键环节。
“重庆是亚洲最大橙汁加工基地。”重庆市特色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孔文斌介绍,围绕柑橘、柠檬、柚子加工,全市目前精深加工企业18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
各区县在柑橘精深加工道路上,可谓是“吃干榨净”。10年前,忠县建成中国第一条NFC橙汁示范生产线后,又推出橙皮、橙皮丁等加工衍生物,现在又开发柑橘精油、橙皮甙等新产品。梁平区利用梁平柚开发出柚子茶、柚子酒、柚子酥等200多款加工产品。
2022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投资400万元建成三峡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创中心,在陈皮茶饮研究、古红桔酒研发、柑橘精油研究、果脯伴手礼研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柑橘加工要向多元化、高值化研发拓展。”相关专家建议,重庆应立足甜橙、柠檬、地方柚、红橘四大加工产业集群,搞好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与技改提升,加工NFC橙汁和浓缩汁,打造柠檬加工爆品、柚类加工爆品、橙皮加工爆品。
在文化上下功夫推动农文旅融合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乡村旅游,为柑橘产业的农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
万州古红桔有4000年种植历史,百年以上红桔古树有5000余株。因此,当地深挖红桔文化,围绕“长江三峡”“三峡桔园”“三峡公社”“三峡渔村”四大自然肌理,保护性开发小桔灯生态文旅小镇。
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小桔灯生态文旅小镇共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成为万州乡村旅游新亮点。
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是全国首批18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以“柑橘产业”为核心的景点,就有柑橘品种博览园、特色盆景园、采摘园、橙汁加工体验馆等,游客到这里可以闻橘香、尝橘果、览橘史、品橘韵。
2023年,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入选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并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综合总产值35.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万余人。
孔文斌建议,深度挖掘柑橘历史、柑橘文化和诗词文化,通过集中打造观光产业、文旅基地、主题公园等农文旅融合体验基地,形成全要素产品的文旅消费模式,助力农文旅市场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