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讯(记者余佳)2月28日,记者从大足区农业农村委获悉,2025年全区将建设高标准农田5.07万亩,计划投资1.26亿元,全面推进“稻+”“粮+”综合种养模式,力争实现亩均增收3000—5000元。
据悉,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锚定“建一亩、成一亩”目标,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链条管理体系。在建设环节,将以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为核心,建立“五位一体”监管制度,严把设计、进料、配比、工艺、验收五大关口,确保工程质量;在管理环节,将建立健全“区级牵头、乡镇主体、村级落实”的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形成闭环管理。
今年建成后,大足区将累计建成86.97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38万亩。如何高效用好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袁锋告诉记者,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全区将实施高标准农田“稻+”(稻渔、稻虾、稻药)“粮+”(粮+菜、粮+药)综合种养,力争亩均增收3000—5000元。
近年来,大足“稻+”“粮+”产业持续升级,从单一的“稻虾”“稻油”模式发展为稻虾、稻鱼、稻鳖、稻油、稻中药材五大融合业态。2024年,全区“粮+”产业面积达12.68万亩,年产优质粮油7.34万吨、水产品4718吨、中药材5000吨,总产值突破5亿元。2025年,全区计划发展“稻虾”7万亩、“稻鱼”1.5万亩、“稻甲”0.5万亩、“粮+油”5万亩、“粮+药”1.5万亩,建设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打造大足版“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