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671期 >2025-02-28编印

川渝如何破题共绘美丽生态图景?
看这三个关键词
刊发日期:2025-02-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地处西南腹地的川渝两省市,共享一片天,同饮一江水,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相向而行、同频共振,唱好生态环境“双城记”,取得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1项、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督察机制、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估体系、9个渝入川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100%达标……
  2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在四川宜宾召开。两地相关部门介绍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五年工作情况。会议书面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2025年工作要点》,现场还签署了《推进川渝两地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合作协议》。
  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两地生态环境部门通报,近年来,川渝两地在生态领域的合作从工作机制探索到协同立法、一体推进,持续推进机制创新、协同发展,提升长江上游流域生物多样性,深化污染协同治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有全国影响力的“巴蜀探索”。

关键词一:共商共管
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一盘棋”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答卷”上,川渝两地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共同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保。
  2022年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配合国家部委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共同实施重点任务148项。截至目前,两省市相关单位召开生态环保工作推进会、座谈会等120余次,各层面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1项。
  同题共答要求“试卷”统一,“答案”标准一致。两地以川渝高竹新区为试点,共同建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两地还建立标准协同机制,联合发布生态环境标准编制规范,统一水泥、玻璃等4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共同编制完成页岩气开采、化工园区2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川渝还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督察机制,协同修订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连续5年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环境风险隐患联合排查,跨省域跨流域联合执法形成示范。重庆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和智慧化建设全国双试点,改革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
  除了监管体系的构建,两地还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智治水平。2024年12月,川渝两地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联合印发《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建议函》。五年来,两省市累计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600余万条、水环境质量数据400余万条。
  重庆还加快推进数字生态环保典型应用建设,“巴渝治水”应用成熟运行、经验向全国推广,“巴渝治气”应用实战化运行,“巴渝治废”应用上线运行,10个多跨事件实现三级贯通。

关键词二:共治共保
携手绘好川渝绿水青山新蓝图

  河水清澈,水草摇曳,两岸植被茂密……这是铜钵河如今的模样。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因为污染严重,黑臭水横流,无人愿意接近。
  铜钵河为川渝跨界河流,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观音镇共和村,是川渝两地联系最为紧密的重要河流之一。为了给铜钵河“刮骨疗伤”,川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秉承川渝融合一家亲理念,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同治同管,深入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加强环境问题联查联办、强化乱排乱放共治共管等系列举措。
  如今,铜钵河一改“黑臭”水质,稳定达到水域功能要求。2024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流经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梁平区的铜钵河成功入选。
  作为川渝跨界河流,铜钵河从昔日的臭水沟蝶变为全国美丽河湖,是川渝两地探索打破区域界限共治跨界河流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川渝两地聚焦水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协同立法,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在琼江、铜钵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5条重点跨界流域协同实施治理项目140余个,长江、濑溪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为全国首个在长江干流建立横向补偿制度的改革案例。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全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达100%,全市建成美丽幸福河湖38条,9个渝入川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100%达标,多数昔日“臭水沟”成为群众称赞不绝的“幸福河”。
  在共同呵护美丽蓝天方面,川渝两地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推进“两高”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小组,联合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五大行动;在协同建设净土家园方面,川渝两地共同组织相关毗邻区县制定区域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加强土壤污染监管。
  川渝两地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无废城市”共建,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估体系,建立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省际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川渝高竹新区固体废物跨省转移简化审批试点,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并拓展延伸到云贵川渝湘豫6省市。重庆“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农膜回收率达95.79%。
  此外,两省市还共同推进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联合发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打造渝广毗邻地区生态保护恢复示范区。
  川渝携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如今绿水青山映巴渝的美丽图景正照进现实。

关键词三:共推共促
探索成渝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共抓大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以绿色为引领,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前不久,“川渝氢航 氢启未来”成都青白江氢能车辆交付暨首发仪式在成都国际铁路港举行,首批30辆氢能重卡在成都青白江区与重庆九龙坡区之间,同日实现往返对开,为成渝地区氢能商用车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新样板。
  数据显示,自2021年11月,“成渝氢走廊”正式贯通以来,数百辆氢能轻型卡车每天穿梭于成都、重庆以及周边城市。以九龙坡为例,作为“成渝氢走廊”起点之一,该区已经汇聚起包括氢动力商用车制造商、氢动力商用车物流公司、加氢站等在内的车辆制造、场景应用、能源补给体系。
  除发展绿色能源外,川渝还携手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重庆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16个、绿色工厂17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
  川渝两地还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稳步推进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此外,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制定8大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工程指南,开展17家近零碳园区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居中西部首位。
  川渝两地还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荣昌与泸州等地实现垃圾焚烧及飞灰协同处置;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两个100%”。重庆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98%。重庆绿色出行比例达76%。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风险共防,以巴蜀大地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成渝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督察办主任(兼)王邦平表示。
  共同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抓生态管控、共治跨界污染、共促绿色转型,携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如今,生态美丽、生活宜居的大美画卷,正在川渝两地正渐次铺展。

  据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