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龚毅
初春时节,永川区板桥镇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当地药材泽泻与蔬菜青菜头双双迎来丰收,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近年来,永川区通过土地流转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冬闲田从“沉睡”中唤醒,变身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走进板桥镇通明村,绿意盎然的青菜头在田垄间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忙着砍收、装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片曾经在冬季闲置的土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田”。
“以前冬季就是闲置期,从去年10月开始种植青菜头,整个合作社1200余亩。今年正月初六开始采收,预计在2月底采收完毕,带动周边群众100多人。”重庆市麻起跳跳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刘正良介绍道。
通明村综合服务专干刘中伦补充道:“我们村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原来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现在利用冬闲田增加了一季青菜头,每亩能够增加700元左右的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的土地连片成规模,土地流转则让村民获得了租金和务工双重收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在本尊村,村民们正在冬闲田中忙碌采收。今年,当地在水稻田中试种中药材泽泻,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泽泻是一种生长周期短、管理方便的中药材,特别适合冬闲田种植。“8月底收完水稻后,我们就开始种植泽泻,预计在2月底能够收完。今年本尊村试种了200余亩,亩产能够达到1000斤左右,既避免了土地的闲置,又形成了短平快的收益,实现了一田双收。”本尊村工作人员张利介绍道,通过种植泽泻,村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实现了土地的全年利用,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从“冬闲田”到“聚宝盆”,板桥镇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土地流转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产业发展的精准发力。近年来,永川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和大户统一管理,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这一改革不仅盘活了冬闲田、撂荒地,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农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落地,相信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