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仁彬(江苏)
布谷夫是一位心怀有爱、心中有诗、心里有歌的作家,善于以大爱的心和目光关照世间万物。在他眼里,所感所爱皆可入诗入歌、成诗成歌。他的新作《戎装大师(三五三六厂)赋》好评如潮,是一篇大气纵横、结构谨严、格律对仗整齐,写实与抒情结合、历史与现实契合的新体赋,是一首呼唤和平、消弭战争的戎装发展历史颂歌。
布谷夫通过对三五三六厂发展历程的描述,抒写了中国戎装的精神风貌,揭示中国军人军队的威风威严,军威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军服就是将士的铠甲,与枪炮同等重要,军装被服皆为粮草的重要部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1950年跨过鸭绿江赴朝承担长津湖作战任务的志愿军第九兵团投入兵力约15万人,当时长津湖地区经历半个世纪来零下40多度的极寒天气,冻伤超3万人,直接冻死4000多人,甚至全连牺牲的“冰雕连”多达3个,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我们不由得感叹,当时要是有三五三六这样的工厂、强大的军装被服生产能力该多好啊!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官兵就不会冻死冻伤。由此可见,军装被服等粮草供应极其重要,对保护军人的生命力、军队战斗力极端重要性。现代战争打的既是高科技武器,打的是工业制造能力,也包括像军装这样的物资装备。布谷夫创作这篇赋非常必要,警醒国人在和平年代亦“不能忘战,忘战必亡”!
赋文开头烘托了此后十六年创建的三五三六厂诞生时的宏大历史背景。“冷战铁幕,狼烟滚滚;围堵中国,虎视眈眈。苏修陈兵百万,美帝密封岛链。蒋帮残余叫嚣反攻,印度无端挑衅犯边。疆土安全如履薄冰,经济布局积重难返。”西风烈,国际环境更险恶,彰显了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包括三五三六厂在内的三线建设对国家民族保卫和平、保境安民的极端重要性。布谷夫对射洪的介绍高度概括,牢牢抓住射洪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点“天府腹心射洪,川中诗酒之乡。远离都市浅山丘陵隐蔽,农业资源丰富盛产粮棉……文脉深厚,民风淳朴”,工厂选址是“天赐良机,军工福地”。
布谷夫用多种笔法描绘了拓荒者、参与者的精神风貌。“农夫村姑开眼界,鸡鸣犬吠发和声”,从农夫村姑的视角反衬三五三六厂的创办为射洪带来现代工业火种的弥足珍贵。他对该厂给予了相当高的历史定位“终成射洪现代工业鼻祖”。赋文抓住典型人物,写建厂的开拓者、拓荒人“风餐露宿,辟荒壤以立基;栉风沐雨,筑厂房而兴业”,写人不见人,读来顿生巧妙之感。还用勾勒式的白描笔法描写“开国将军周长庚,身先士卒当民夫,悲壮殉职,不满花甲”,短短22个朴实的文字,使读者情不自禁去追寻周长庚的感人事迹。
这篇赋文体现了布谷夫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具有独创的结构艺术。作者先从宏观大局着眼,再对三五三六厂创建历程徐徐展开铺叙,最后回归到对办厂历程的总结,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上升到家国情怀、世界和战的宏观层次,体现了他对军装被服工业发展史深刻的思考与总结。赋文的视点也由远及近,由国际到国内,再到三线地区,再缩小到川中,最后落脚到射洪那片荒野的厂区驻地——“万年沉睡”的“山野、荒岭、荒壤”。尔后,视点又回放到宏阔的国际视野,“工业遗址,铭刻三线不朽记忆;传奇往事,印证国防工业崛起;灿烂功绩,汇入工业革命洪流;技艺风范,长存戎装历史画廊。”回归且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意识,从内容上看呈“橄榄型”结构形式,从“军装演变,承载人民军队发展史;军装春秋,展现钢铁长城英姿容”到“发出和平最强音,祈盼硝烟终消散”,只有维护和平、消弭战争,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的祥和安康,作品的意旨自然而然上升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从精神质核看,他为读者呈现了首尾高、中间低的“小蛮腰”式结构形式,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这篇赋文的诗化语言文辞优美,格律谨严,对仗工整,意韵悠长,充分体现了布谷夫高超的语言艺术。比如对场景描写,“马拉车独轮车先行;山路蜿蜒曲折崎岖,筑路大军披荆斩棘”“会战彩旗迎风招展,建设工地热火朝天。肩挑背扛,削山填沟。锤镐钎錾破岩石,劳动号子震云天”,生动再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创建工厂热火朝天的场景。再如景物描写,“荒岭茫茫人烟稀,草木森森鸟兽欢”,一派朴野的山区荒原景致;写射洪是“涪江水碧,树木葱茏……林间嬉戏百鸟惊飞”,不禁让人对作者的奇思灵感、语言妙用与审美情趣拍案叫绝。
读罢此赋,方知军装被服对一国军队之重要,方知和平年代安居乐业生活之珍贵。让我们为了人民幸福、富国强军,珍爱生命,珍惜军装,反战止战,珍视和平努力奋斗吧!
(杜仁彬:江苏省知名文化学者、方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