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西禅小学五年级五班梁宸霖
以鱼为形,以竹为骨,通体透亮,色彩鲜艳——鲤鱼灯。
在2007年6月18日,鲤鱼灯被列入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舞蹈。以前劳动人民用舞鲤鱼灯来庆祝丰收,有年年有余之意。鲤鱼灯的来源不一,普遍分布在广东、江西、重庆、四川等地。
每年寒假我总会回到外公外婆家,今年也和往年一样。我的外公外婆是鲤鱼灯的传承人,他们总喜欢在家里编织鲤鱼灯或舞鲤鱼灯。
我下了车,一进院子便看见外公外婆用粗糙的手拿着几条竹子。穿来穿去,眼神一直没从手中挪开。直到我上前和他们打了个招呼,他们才反应过来我们回来了。“外孙女儿,回来了,快进屋坐一坐,马上就吃饭。”外婆一边说一边把我拉进屋子里。
我来到屋子里,坐在沙发上。什么嘛?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本应该好好休息,干嘛要把精力浪费在编这么土的玩意儿上。我戴上耳机听着最近很流行的音乐,陶醉在其中。
到了晚上,屋外忽然响起一阵古典音乐。大晚上的放音乐干嘛呀?而且这音乐这么土。我把头探出窗户,见一群人手中都拿着两根棍子,棍子上顶着一个鲤鱼灯。他们围成一个大圆,大圆中间有一个小圆。小圆中间又有一只鲤鱼在原地转圈。两个圆围着鲤鱼不停转动。人们手中的两个棍子不停地扭动,鲤鱼就像在游动似的,栩栩如生。它们像是一朵大花,突然他们又变换队形。我看得入迷,眼睛直放光。自言自语道:“我之前怎么没发现舞鲤鱼灯这么美。”但怎么全是老年人在舞鲤鱼灯呢?我也没有多想,直到灯会结束,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房间。
第二天早晨,我就连忙跑到外公面前说:“外公,为什么昨天的灯会舞鲤鱼灯的人都是60多岁的爷爷?”外公笑着转过身子慈祥地对我说:“哎,现在舞鲤鱼灯的人都太少啦。就像你,你也觉得鲤鱼灯太普通、太朴素了吧,其他年轻人也一样……”我不等外公说完,便插了一句:“外公外公,我愿意,我愿意传承鲤鱼灯。”外公听了开心得合不拢嘴,于是我坐在外公旁,外公拿来竹子耐心地一步一步教我。虽然这个过程很繁琐,但是对于喜欢这项文化的人就是一种享受。虽然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转眼间天暗了下来,夕阳照在了外公和我的身上,见证了传承鲤鱼灯文化的决心。晚上七点,熟悉的古典音乐又响起了,我这一次不再抱怨,而是跟着外公和那一群爷爷们拿着鲤鱼灯,喊着口号,快乐地舞动着。鲤鱼灯通体透亮,色彩鲜艳,就如美丽的花朵。一天中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开心都随着音乐和鲤鱼灯散发出来的光芒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那以后每一次回到外公家,我总会学习编制鲤鱼灯,舞鲤鱼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鲤鱼灯文化能代代相传。
鲤鱼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焕发出了异彩光芒。我会坚持守正创新,或许有一天我能将鲤鱼灯舞到全世界去,让世界人民都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点 评
该文令人眼前一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阐述了鲤鱼灯舞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表演形式及背后的文化寓意,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展现了扎实的资料搜集与整合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或访谈传承人的方式,将鲤鱼灯舞的传承现状与挑战生动呈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中流露出对长辈传承非遗的坚守与奉献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年轻一代传承非遗、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思考,彰显了作为新一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指导老师唐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