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积极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新路径。目前,通过“建协商室为团结民主聚力、建议政室为服务中心汇智、建学习室为书香政协赋能”的“三建三为”委员工作室建设,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切实推动相关部门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已有10名市政协委员、116名区政协委员入驻到20个委员工作室中,并适时开展面向基层的“小微”协商138场次,多请群众说、多让大家议、多解百姓忧,真正商出特色、商出办法、商出共识。
勠力同心,助力大足发展新跃升
刚刚过去的2024年,奋斗历程充满艰辛,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大足区政协始终与党委政府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作用。大足的每一个铿锵“足音”,每一段精彩“故事”,每一次成长“蝶变”,背后都凝聚着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
面对大足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风险等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政协人主动请缨,积极探寻破题之策。政协主席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深入联系商会组织,345名委员与民营企业“一对一牵手”,精准对接需求。他们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搭建起助企纾困桥梁,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在大足数字产业园的建设进程中,政协人深入调研、精准建言,形成《关于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数智升级的对策》《我区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分析》等调研报告,为打造配套成渝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体系以及成渝腹地对外贸易合作集聚区贡献了政协力量;同时,《新时代“枫桥经验”对我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启示》《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调研报告》等成果也相继出炉,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道路上彰显了政协的重要作用,为平安法治大足建设添砖加瓦。
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引领委员们练好调查研究与建言资政的“基本功”。在“民呼我为”的实践过程里,一方面推动提案质量与办理成效双提升,另一方面促进社情民意信息的价值与反馈效率双增长。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提案线索,严把立案审查关卡,全力交出提案工作“高分报表”。自大足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537件,经审查立案379件,立案率71%。
委员们撰写的诸多提案成效显著,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实际举措,《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快“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建议》《关于以“渝派”药食同源带动大足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等提案,受到区委、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列为重点督办事项,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发展稳步前行。《关于尽快开放南山、石门山和石篆山石刻的建议》落地有声,实现“五山”石刻景区联动开放,游客纷至沓来,赞誉有加。针对冬菜产业发展瓶颈,农业界别委员群策群力,助力企业拓展视野、广纳贤才,与专业机构携手合作,推出“冬菜包子”等创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特邀界别围绕村企发展深入调研,撰写的《关于村企共建助推城乡融合示范发展的调研报告》,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协方案,拓宽乡村振兴前行之路。
在社情民意反映方面,区政协充分挖掘各类信息资源,让社情民意的“直通车”畅行无阻。过去一年,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436条,精心编发182期。其中,49期报送至市政协,129期转送区级部门参考落实;《建议完善低频噪音监管体系》等4篇信息被市委统战部采纳,《关于一体化纵深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建议》获市政府领导批示认可;《关于修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杨国良烈士纪念馆的建议》《关于充分激活渝蓉高速大足石刻服务区商旅功能凸显地域特色的建议》等建议被区政府积极采纳并付诸实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2025年,我们将迎来“十五五”宏伟蓝图的谋篇布局,重任在肩,更当勇毅前行。大足政协人将一如既往满怀着热忱与执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实干奋进书写履职华章,交出一份厚重而坚实的答卷,为大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现代化新大足建设中留下深刻而鲜明的政协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