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新芽总第631期 >2024-12-30编印

我心中的毛主席
刊发日期:2024-12-30 阅读次数: 作者:大足区古龙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刘鑫  语音阅读:
  

大足区古龙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刘鑫

  有一个人,他点燃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有一个人,他带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有一个人,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他,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伟人,是一个旷世奇人,他就是我们人人敬爱的毛主席。而我,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讲关于毛主席的故事。后来,我又喜欢上了读毛主席写的诗词,也喜欢读关于他的文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以及伟大思想让我深深折服并影响着我。
  我知道毛主席从小喜欢读书,他是一个终身与书为伴的人。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从小,他就勤奋好学。革命战争年代,他更是争分夺秒地读书。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正确地运用于中国,使中国得到发展。
  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毛主席知道爱子牺牲后悲痛万分,又面临是否将爱子遗体运回国内的艰难抉择而动容。可是,毛主席明明知道当时的朝鲜气候严寒,到处冰天雪地;明明知道那里的战地十分生疏,九死一生,但他还是把千般怜爱、万种惦念藏在心底,把爱子送到了血与火的战场上。那是为什么?去拼搏,去夺回亿万人民的幸福、安康,与世界的和平……
  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
  毛主席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从一介书生变成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他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上下求索到彻底改变中国命运,这是实践的维度。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毛主席实现了他的初心,也成就了千秋伟业。毛主席的诗词令人流连忘返,他心中的激情,是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洗涤之后得来的。
  毛主席志向远大,乐观积极。他16岁时离开韶山,在五十里外的学校写下一首立志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实在叫人折服!当他踏上革命的道路,他领导人民勇敢的反抗侵略者,最后,遭受了千年屈辱的中国终于翻身。这与他青年立志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的长河滚滚逝去,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毛主席的精神永远不会远去,他像一座雕塑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又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向更高、更快、更强迈进。

点 评
  这篇作文主题突出,情感饱满真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对毛主席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开篇通过排比句式引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给人深刻印象。文中对毛主席热爱读书、送子上战场、诗词中的豪情等事迹的阐述,丰富而全面。引用毛主席的诗词和话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同时,作者能结合自身实际,表达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珍惜幸福生活的决心,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和思想深度。
  从立意上看,征文紧扣毛主席的精神品质,将其与个人成长、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立意高远。在表达上,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引用等,使文章更具文采。此外,通过回顾历史与思考当下相结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毛主席精神的永恒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奋进。

  (指导老师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