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渝西八区2024年民生实事的“成绩单”,也是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以“民声”定“民生”,让“实事”真“实施”的生动实践。
2024年,渝西八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发展为民、政策惠民、服务便民,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快推动,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一份份民生答卷全新书写。
荣昌
民生﹃难点﹄变﹃亮点﹄
深冬季节,走进荣昌区昌元街道白象社区骡马巷,只见花坛长椅陈设其间,两旁店铺有序营业,住宅外墙充满韵味,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愉悦。
早晨8点多,居民李万福唤上街坊邻居,在公共区域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大家有说有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如今社区有了停车位,新建了健身器材、绿化带,大伙儿打心底里高兴!”
“社区老年人居多,街道在改造过程中还结合实际,于楼道内安装扶手,在街头巷尾添置座椅、路灯。”居民唐万强也忍不住为骡马巷的“变身”点赞。
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地不仅让荣昌区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也让群众就医更加便利。
“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医保业务,真是太方便了。”近日,荣昌区直升镇村民张大爷在该镇医保服务站办理医保费用报销手续时,对区医保局在镇上设立医保服务点连连赞叹。
今年荣昌区在全区修建21个医保服务点,覆盖21个镇街,该服务点可提供参保缴费、人员信息变更、异地就医备案等22项业务办理,同时提供特病、“两病”及异地就医费用手工报销等帮代办服务。该医保服务点的投用,实实在在地让群众少跑路、降低了办事成本。
老旧小区改造和医保服务点的设立是荣昌区今年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的小切面。今年以来,该区投入各类资金5.2亿元,实施养老、托育、人居环境、住房、医疗保障等多个民生领域的民生实事项目,通过对照既定工作目标细化月度计划,建立“专班管、专人盯”的责任机制,获得一系列成效——
完成昌元、昌州、峰高等7个镇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67个小区、房屋525栋、居民14334户,建筑面积100.08万平方米;
建成宝城寺社区、海螺社区、杜家坝社区3所老年食堂,完成77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26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500人;
开展“送流动文化进村”活动368场,覆盖全区92个行政村,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
……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荣昌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让广大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让幸福生活的“成色”越来越足。
江津
民生保障﹃底色﹄渐浓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24年,江津区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25件重点民生实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砥砺前行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近日,记者在江津区鼎山街道长风小区看到,小区环境干净整洁,两旁行道树郁郁葱葱,沿着干净的柏油路一路前行,一辆辆汽车有序停放,道路两旁关于文明停车等温馨提醒牌随处可见……
当前,江津区老旧小区正经历着一场美丽蜕变——往昔斑驳破旧的楼体穿上了崭新的“外衣”,狭窄昏暗的楼道被明亮的灯光照亮,脏乱无序的小区内部得到整治美化。老社区在改造中重新焕发出新活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居民们收获的不仅是舒适的居住环境,更是满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江津区还始终将特殊群体的需求放在心上。
“现在全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越来越好了,像这个过街天桥,有3台无障碍电梯,每一台都有盲文按钮和语音提示,确实很方便。”日前,江津区残联组织无障碍环境督导员、残疾人代表、机关干部等开展实地体验督导活动,一位参与活动的代表不禁发出感叹。
除此之外,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资和贴心陪伴、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和技能培训、为困境儿童构筑爱心港湾……这一份份关爱,如同冬日暖阳,驱散了特殊群体生活中的阴霾,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发展成果,真切拥有尊严与幸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截至目前,江津区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已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绿荫工程、城市公园建设、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残疾人关爱服务提升行动等23项重点民生实事。
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是江津区对人民的深情承诺,是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温暖答卷。它们兜住了民生之基,兜准了民生之需,兜牢了民生之安,源源不断汇聚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永川
﹃小托育﹄折射﹃大民生﹄
近日,一大早,在永川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一群平均年龄两岁的小朋友正在儿科医生的带领下接受入园晨检。
“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的老师和医生都很专业,环境不错,设施齐全,娃娃在这里也有玩伴,我们放心。”幼儿家长刘女士表示。
作为重庆市首批公办医育结合示范性托育中心,永川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拥有托位150个,面向全区招收6个月至3岁需要托育的幼儿。
据了解,该托育中心围绕“医育结合”,配置医师、推拿师、营养师、治疗师、评估师等“八师共育服务团队”,每天有营养师制定食谱,定期为孩子们进行生长监测、发育评估、五官保健等。有不少孩子妈妈感慨:“比我们自己家里照顾得还细致。”
“幼有所托、幼有善育”,饱含着万千家庭的美好期盼,是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永川区积极响应国家、市政府托育服务政策,打造“医育结合”特色托育中心,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的供给扩大和优化,满足年轻家庭的需求。
为使托育供给均衡化、托位布局更加便民,永川区聚焦托育资源供给,在打造婴幼儿普惠托育机构上持续发力,积极推进公办托育机构、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为婴幼儿家庭“减压松绑”。目前,全区共有托育机构37家,可提供托位4849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3个,有效缓解了群众育儿压力。
永川区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科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永川区将持续开展医育养融合托育服务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托育机构安全检查,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质量。计划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让老百姓“托”得放心、暖心、安心,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合川
搭好﹃就业桥梁﹄抓好﹃头等大事﹄
这个“超市”不一般,提供的不是日用百货、粮油蔬果等常见商品,而是就业岗位、招聘信息和求职意愿。日前,合川区启动3家夜间就业创业服务超市,为有就业创业需求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为有用工需要的企业提供求职信息。
12月20日,记者走进合阳城街道夜间就业创业服务超市,看到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贴心地设置了舒适的候工、政策咨询、信息展示、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等多个功能区,同时还提供免费充电、免费饮水等服务。超市工作人员况欣玲介绍道:“我们夜间就业创业服务超市下午五点开始,晚上九点结束,为有求职意愿的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以及就业培训等多项服务,真正做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实现‘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的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
今年以来,合川区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的工作导向,多措并举推动城镇新增就业工作提质增效,积极为全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我们坚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惠企援企稳就业、帮扶重点群体保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失业保险作用等措施,多渠道稳岗扩岗,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合川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场场“春风行动招聘会”“川渝协作招聘会”“百日千万行动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一次次创新创业大赛、重点产业培训、重点群体培训,为劳动者搭建起“求职舞台”和“就业桥梁”。截至目前,合川区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574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5488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21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民生实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城镇新增就业只是民生实事中的一项,合川区将继续高水平谋划、高效率推进,紧盯节点抓进度,强化调度抓落实,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璧山
民生答卷﹃热气升腾﹄
“以前,这个堰塘的水发黑,岸边长满杂草,臭气熏天,现在水变清亮了,塘边栽了美人蕉、菖蒲,空气也清新了,感谢代表们。”日前,在璧山区大兴镇独耳村灰房堰塘旁,村民陈伟对正在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回头看”的几位区人大代表说。陈伟所提到的灰房堰塘,是璧山10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的一个缩影。
在今年璧山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区人大代表投票表决产生了2024年度10件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这10件重点民生实事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加力提效,包括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残疾人关爱服务提升行动、推进错时共享停车位建设、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巾帼就业技能培训、农村人行(生产)便道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洞口袋”心灵驿站建设、开展“一标三实”门牌信息采集工作。
完成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改造6个;投用“错时共享”停车位1000个;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户;开展“一标三实”门牌信息采集工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农村人行生产便道50公里,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民工程2.6万亩;“树洞口袋”心灵驿站实现58所中小学全覆盖……截至目前,10件重点民生实事已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交出了一张“热气升腾”的民生答卷,越来越清晰的民生图景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办好民生实事,贵在用心、重在落实。”璧山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璧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不断夯实作风,切实从小处入手、从群众身边事入手,办好办实民生实事。未来,该区将紧盯惠及群众民生的“小切口”,聚焦影响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用心用情办实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办事成效,推动民生实事落实落地,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新变化。
铜梁
问需于民办实事民生答卷写温暖
福祉增进,人民获益。展开铜梁区2024年民生答卷,有村镇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便民设施配套,也有医疗卫生惠民、民政扶弱济困、就业职业培训……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着手,铜梁区全力推进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不断为民生“增温”。
在安居镇石马村,村民已经用上自来水大半年了。“今年,我们全村1492户都安装了自来水,供水更稳定,用水更放心了。”石马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学说。
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事关农村饮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2024年,铜梁区持续推进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为安居镇、维新镇等15个镇街新建和改造农村供水管网300公里,让6.6万户17余万名群众吃上了“放心水”。同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陆续建成投用太平水厂、同心桥水厂,满足群众大水源、大管网、优质水的需求。
城市展新颜,居民的生活幸福感随之提升。走进巴川街道电力新村小区,翻修的路面标识清晰、干净整洁,规划的停车位上车辆有序停放,一旁设有充电装置。“现在,下雨天道路不积水了,原来路上随意停放的车辆也规范停到停车位上了。”居民陈阿姨说。
2024年,铜梁区确定了1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已全部完工。老旧小区改造聚焦基础设施更新、房屋公共区域修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后期长效管理服务,着力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共惠及居民1000余户。
今年以来,在民政惠民济困方面,铜梁区已为2.8万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购买相应保险,完成目标任务的108.32%。在促进就业方面,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余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87%。同时,开展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2700余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从老年人健康体检、残疾人家庭帮扶到妇女“两癌”筛查、新增普惠幼儿园学位,从农村水环境整治、电网薄弱环节改造到城区易涝点整治、交通拥堵缓解,从城镇公厕新建改建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今年,铜梁区25件民生实事推进顺利,群众生活中的所急所盼,成为民生实事的所指所为,惠民有感进一步凸显。
大足
办好﹃﹃关键小事﹄﹄解决﹃﹃民生大事﹄﹄
“自从有了人行天桥,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娃娃们上下学过马路的安全问题了。”大足区龙岗一小南山校区的学生家长余女士说。
龙岗一小南山校区前的人行天桥是经过人大代表票决,列为2024年大足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今年3月,人行天桥项目进场施工;8月底,该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实现了人车分流,有效消除了附近居民和师生过马路的安全隐患,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行天桥项目只是大足区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足区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基础设施、优质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安居保障、环境整治、惠残助残”等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民生领域,高标准实施了81件区级重点民生实事,总投资37.58亿元,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024年,大足区确定全区重点民生实事19件,其中,人大票决10件、对标市级9件,主要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安居保障、环境整治等领域,年度计划总投资5.51亿元。其中,完工投用珠溪小学、龙岗中学、双桥中学等3个新建扩建项目,总投资4.8亿元,新增校地面积165亩,新增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新增优质学位4080个。新增沈宝藩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付知勤名中医工作室,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增至3个,国家级科研立项项目1个、市级科研立项项目3个。聚焦“劳有所得”扶持就业创业,实施就业容量拓展工程,紧扣产业布局,完善余缺调剂、共享用工等机制,带动就业48万余人,兑现惠企资金4415万元……
下一步,大足区将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潼南
兑现﹃﹃民生清单﹄﹄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潼南区,扎实推进市区两级民生实事,既有立足全盘的规划、全力而为的投入,也有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温暖的服务,随着每一项“民生清单”的兑现,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更加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12月21日,临近中午时分,记者在潼南区大佛街道涪江壹村敬老家园里面看到,近100平方米的食堂内暖意浓浓,老人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盛饭盛菜,门外还陆续有附近老人赶来用餐。因为当日时令冬至,敬老家园还专门为老人们准备了一大锅奶白浓香的羊肉汤。
据了解,涪江壹村敬老家园是大佛坝乡村振兴的敬老爱老示范点,食堂由大佛街道办事处和众多爱心人士发起运营,通过链接社会爱心人士的资源,把筹集到的资金换成“爱心午餐”,免费向周边65岁以上老人提供。截至目前,“爱心食堂”已服务老年人30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辖区众多独居老年人的生活难题。
“一老一小”是生命的两端,也是每个家庭的主要关切。为让每个农村孩子享有更好教育环境,潼南区将塘坝幼儿园、古溪幼儿园、梓潼小学危旧校舍改造维修纳入2024年区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其中塘坝幼儿园、古溪幼儿园已于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增加720个学前教育学位。梓潼小学校舍内外装修已经完成,教学设施设备全部到位。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截至11月底,潼南26件市区两级重点民生实事加速推进。升级改造火车站,群众出行便利度和舒适度提升指日可待;弥补公共文化阵地短板,建成7000平方米公共文化中心,努力构建公共文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施城市绿荫工程,完成街头绿地提质3个;推进“错时共享”停车泊位建设,新增1300个共享停车位;完成城北水厂二期主体工程,改扩建供水管网70公里;持续保障农村居民用水安全,新增饮用水井260口以上……一个数字就是一份担当,拳拳回应着群众的诉求和期盼。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潼南区将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攻薄弱环节、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潼南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文杰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袁菲苏盛宇文/图 渝西都市报记者陈欣薇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灿唐敖文/图 璧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曾清龙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陆雨秋 大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毛双杨琢文/图 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马艾唐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