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辉(重庆)
因母亲年事已高,最近几年我会时常接母亲到我工作的小县城居住。可母亲在乡下住惯了,每次来总有些不习惯,住不上两天就念叨着要回乡下,特别是每年一到冬天,总是催促我送她回乡下居住。
也许是怕我们担心吧,每次回去都会重复那两句话:
“回乡下住好哦,冬天有灰笼火烤……”
“乡下的人就是勤快,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来煮猪的饲料,冬天的时候,左右邻居都会换起换来给我提灰笼火哩!”
看着母亲那满是皱褶却又满是愉悦的脸,不知为什么,每年我也特别想陪母亲回乡下住上几天。
为了回乡下,母亲还会找一大堆的理由,说什么城里虽然有热空调,但闷的心头慌,还说电烤炉子虽好,却烤不到脚底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城里没乡下方便,舒服。
其实母亲所说的灰笼,就是我们乡下特有的一种冬天用的烤火器具,这种灰笼的制作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事先买好灰钵,然后找人用竹篾条子比着灰钵的大小编一个竹篾笼子就成了。等到冬天用柴火灶煮饭的时候,将柴火然尽还未熄火的木炭用火铲放入灰笼里,然后就是在炭火上用火铲盖上些灶里的热灰就是了。这样的灰笼火保温效果特别好,如果遇上硬柴烧的木炭,一般要管上一整天。按照农村人的习惯,烤灰笼的时候,如果围上围腰,将灰笼放在围腰内,人整个一身都会暖和。
也许乡下人对热闹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每到冬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使用柴火灶,特别是煮饭的时候,一家人就会自然围着柴火灶转来转去,烧火的,上灶头的,择菜、淘米的,整个灶屋便热闹起来,屋子显得特别的温暖。
俗话说:“小雪,大雪,烧火不熄。”冬天的夜晚特别的长。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生活特别紧张,母亲怕我们饿着、冻着,总会在夜晚的时候给我们增加些零食。母亲最拿手的手艺就是用柴火灶给我们炒花生、胡豆、瓜子。记得炒之前,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河沙到人锅里,然后将手背放在河沙上面试一试温度,等河沙发烫后才把应炒的东西放入锅里翻炒,母亲炒的花生、胡豆、瓜子等特别香脆,嚼在嘴里特别的化渣。
记得这个时候母亲还会热情邀请左邻右舍到家里分享她的劳动成果。大家一边磕着花生、胡豆、瓜子,一边烤着火(因为人多,这个时候的炭火就不能用灰笼装了,要用一个大磁盆,先垫上柴灰,然后将炭火放在上面,再盖上些热灰,放在饭桌下面,桌子的四方都能烤得着),这个时候,大家围坐在饭桌四方,开始一边东家长李家短的拉起了家常,整个屋子便充满欢声笑语,狭小的屋子里仿佛突然间也就热闹和温暖起来,大家早已忘记了已是寒冷的冬天。
“二姐,二姐。”(因我母亲在老家排行老二,大家都习惯不按辈分,亲切称呼她“二姐”)没想到一大早就又听到有人在窗外亲切的喊母亲的声音。
打开房门的时候,一钵装满炭火的灰笼已放在了大门口,也不知谁赶了先。
乡村的早晨,炊烟袅袅,烟雾、云雾、水雾氤氲了整个乡村,也温暖了整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