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夫戴诗睿
四川盆地内超过百平方公里的大镇不多,大足有中敖、珠溪两个镇;龙水镇99.3平方公里,十分接近;邮亭镇超过90平方公里。这是大足辖区面积四大镇。中敖数第一,122.5平方公里,比5个渝中区地盘还大;户籍人口6.4万,常住人口3.6万,人口净流出比例较大。
中敖镇地处大足西北部,距城区8公里,南邻龙岗、棠香街道和高升镇,东靠宝顶镇,北接高坪镇,西面与四川安岳县接壤,东北角与潼南区有短暂边界线。南大泸高速公路和国道S106、G246横穿南北,成渝中线高铁、大铜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大安高速建设、大安公路扩建已列入规划。交通条件疾速改善,中敖区位优势突显。
中敖历史悠久,名称也颇有来头。地形犹如鳌鱼,无地震之灾,南宋宁宗皇帝特赐地名“永安里鳌鱼场”。又因鳌鱼场盛产棕靛,俗名“棕靛场”,后易名“中店场”。清朝初期,当地贤达建言,将鳌鱼场、中店场合二为一并称“中鳌场”。湖广填四川时,移民迁徙,落户建房渐成规模,构成了贸易繁荣的集散之地,便有“中鳌场三里长,走了这么长,还有那么长”“中鳌场一条腔,桥这头是老场,桥那头是新场”之说。20世纪,“中鳌”逐渐演变成“中敖”,经过多轮合并调整,1993年,中敖镇定型,发展成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产业镇、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作为大足、荣昌母亲河濑溪河的发源地,中敖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山水田园秀丽,资源禀赋较好,耕地、林地各8万亩,素有濑溪之源、上游之滨、鱼米之乡、手工艺之乡等美誉。在长期的农业文明时代,地处当年小川东道的中敖,自古经济繁荣、人文厚重,是来往商贾、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忠臣气节化龙魂 人文沃土厚深度
中敖的人文底蕴深厚。既有舒成岩、普圣庙、峰山寺摩崖造像和永兴寺等人文古迹,又有中敖火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敖火龙很“火”。2011年4月,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曾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魅力中国城》栏目、重庆电视台2009年春晚《多谢四方众乡亲》节目录制,多次参与市内外重大文化演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火龙表演参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同根同源非遗竞技展”,获得最佳风采奖。
中敖火龙起源于宋末,历史悠久,赋予了缅怀家乡先烈的特殊意义,以纪念为南宋王朝殉节的忠臣、中敖人赵昴发夫妇,成为具有忠、孝意义的文化活动——两者的联系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的大足地区是浩渺的半咸水海域,赵昴发、雍氏夫妇本是金鳞鳌鱼、银鳞鳌鱼的化身,因为归还龙珠,与火龙、玉龙、石龙、古龙、回龙、现龙(三驱)、高龙(铁山)、转龙(宝兴)、骑龙(万古)、顺龙、黄龙(龙水)、青龙(高坪)等结缘,相约永久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大足。如今昴发殉国,昴星陨落,火龙痛惜而舞;百姓家家刻竹为记,谱写忠臣千秋;户户织伞扎灯,只为遮挡良将回家的雨,照亮英雄归来的路。
中敖不愧为传统手工艺之乡,火龙用竹篾捆扎成龙形骨架,糊上皮纸,彩绘而成。一般20米长,分9节、11节、15节等大小不同、长短各异。龙头造型雄伟,呈“S”形,装饰华丽,为其他地区少见。舞龙时由8名以上壮汉手持支撑龙身的竹竿,在川剧打击乐伴奏下,随着龙头的环绕、摆动而鱼贯翻动前行。白天燃放用竹筒装有火药硫磺制成的黄烟,远远望去,恰似蛟龙腾空飞舞一般。传统节日晚上舞龙,还要燃放烟花。表演者上身赤膊,下穿短裤,迎着从四面八方喷射过来的火花(包括干花、铁水花)、火炮,不停地抖动、绕圆场,观者如潮,表扬的情景蔚为壮观。
中敖火龙的特色集中体现在“火”上。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舞龙活动,大龙小龙一起出动,元宵节达到高潮——烧龙。一二十个壮年汉子先是在永兴寺焚香沐浴,然后齐心协力赤膊举起巨龙,犹如一辆辆势如破竹的战车,时而一飞冲天,势九天揽月,时而首尾相连,保一城平安……夜幕中龙头、龙节、龙尾点燃蜡烛,龙体通明;出龙时,护龙的火流星、油筒、火把一齐点燃,场面火爆热烈;迎龙时抛洒烟火,鞭炮齐鸣、火光闪烁;烧龙时,烟花四射、火光冲天、火树银花,表演现场浓烟笼罩,仿佛置身茫茫火海;抛打铁水,如同“天女散花”,炉火熊熊热闹空前,更难抑制的是现场千万人火一样热烈的激情。
《宋史·赵昴发传》记载,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元军攻到池州附近,知州王起宗潜逃,危难之际,永安里(今中敖)人赵昴发(字汉卿)挺身而出,代理州官,组织军民拼死抗击元军。后因池州军事长官、都统张林降元,池州已无城防,城破在即,遂置酒会亲友、散尽家资,对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昴发上书朝廷:“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与妻子穿戴齐整,从容殉国于从容堂。
张林洞开城门,元军涌入,元朝丞相、统帅伯颜获悉对手赵昴发以身殉国,倍感敬重,不禁连连叹息,下令准备高档棺材、寿衣,进行厚葬,表达对赵氏夫妇的敬意。南宋朝廷追封赵昴发为华文阁待制,谥号“文节”,追封雍氏为“顺义夫人”。翌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陷落;南宋军民坚决抵抗3年仍然无力回天,大臣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在广东崖山蹈海,宋朝正式谢幕。此时,距忽必烈定鼎大都(今北京)已8年。
家乡父老乡亲为缅怀节义成双壮举,在永兴寺黄葛树下为赵昴发立衣冠冢,代代传扬他的忠贞爱国精神。此后春节、元宵,舞龙、烧龙至今。700多年过去,经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后,火龙在最初的“忠孝”文化活动中注入全民性祈福求吉祥的民俗文化活动,匠心传承,一条火龙舞出人间烟火,继续追寻赵昴发的足迹,提炼火龙精神,争做火龙传承传人。中敖据此提出传承和发扬“顶天立地,勇于牺牲”的鳌龙精神,中敖小学的校训也提炼为“争上游,占鳌头”。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值得肯定。
2023年1月27日,大足区首届“火烧龙”旅游文化节成功在故里·火龙湾举行,各界反响热烈、媒体评价高、群众口碑好,取得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效应,是“忠孝爱国、担当负责、坚持不懈、敢争鳌头”的中敖火龙文化与大足石刻“慈、善、孝、义、廉”文化元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靓丽展现。
伴随城乡进一步富裕,中敖火龙愈加火爆。每年春节赴大足城参加文艺联欢会演,在盛大的宝顶架香庙会上大显身手,中外游客、香客人山人海,大饱眼福,交口称赞,外国游客亦为龙的传人焕发出的龙腾虎跃精神深深感动。
传统文化村落在 乡愁烟火气息浓
故里·火龙湾的全称为故里·火龙湾传统文化村落,坐落在加福社区,5.5平方公里,866户3277人。火龙广场古色古香,鳌龙潭翠竹掩映,桂花林香飘四方,战船山步道深幽,腾龙岭风光秀丽,中敖美景一览无余。故里·火龙湾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依托加福社区4家农业企业、6家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种植柑橘3000亩、柠檬2500亩、油菜2000亩、牡丹花1000亩,养殖淡水鱼虾200余亩,精养黑山羊种羊350只,年出栏2000只。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建成蚕桑传习馆、灯笼技艺传习馆、根雕手工坊、竹编手工坊非物质传统文化传习馆(手工坊),形成采果、摘桑、垂钓农事体验,扎灯笼、编竹编、织蜀绣传统技艺研习,中敖火龙市级非遗教学,赵昂发忠孝爱国本土文化探索等文旅融合体系。
在推动乡村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中,中敖镇精准发力,以“故里·火龙湾”为中心,在加福社区进一步打造非遗传统文化村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普及,接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步,构筑一个阵地。立足“中敖火龙”打铁水、烧龙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针对万古鲤鱼灯、双桥狮舞、双桥杂技等非遗表演组合活动少,训练表演阵地缺乏,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紧密的短板,在坐拥5000亩柑橘、柠檬基地等山水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美的“五星村庄”加福社区建设占地11.8亩的“非遗剧场”。剧场中间预留直径40米的火烧龙表演场地,能够容纳3000余名观众。配套非遗产品作坊、固定舞台、3D裸眼屏幕、灯光、音响设备和观众座椅,确保非遗文化表演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整合非遗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积极探索非遗表演市场化运作,为非遗传承提供资金保障,帮助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剧场不仅用于“中敖火龙”舞龙队训练舞龙技艺,进行大型表演活动,还能承载培训制龙扎龙技艺传承的功能。
第二步,打造一个基地。积极争取重庆市商务委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有效利用“故里·火龙湾”现有历史渡槽、桥洞,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集市。继续优化“非遗剧场”配置,吸引企业投资,在节假日邀请大足非遗项目举办大足非遗传统文化节会,开办乡村集市。与旅行社、媒体合作,吸引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及高坪“楠蜜小镇”的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同时把加福社区打造成集采摘、垂钓、赏花、民宿餐饮、篝火晚会、研学旅行、裸眼3D呈现、舞龙烧龙和商品展销于一体的“农商文旅体展”乡村旅游文化基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通过“一阵地一基地”建设,推动清廉村居、和美乡村和五星村庄等创建,以点带面把加福社区打造成乡村产业发展繁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文商旅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社区,使中敖的这张名片更靓、人气更旺,使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效果更实在、更显著。
明清时期,中敖就“削竹成篦,比户皆为”,从回龙阁到新场口,形成竹篦产销一条街。作为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代,世代做竹篦的就有20多家。清光绪年间有蒋金山传业授技,清末有龙银山独占竹篦鳌头,到民国元年中敖竹篦生产达到42家,其中19家均有商号。年产竹篦20万件。黄家传承百年的篦子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工序繁多,做工考究,深受消费者喜爱。竹篦手艺的熟练工匠每月能做3000个竹篦,年产值3.6万元,但利润薄到20%,微薄的收入使得很多竹篦作坊转行,而黄家竹篦作坊依然坚守着,以防中敖竹篦子传统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失传。中敖的穿珠算盘制作、打铁水制作技艺,也是大足区非遗。
中敖还有一个创举,值得称赞。依托历史悠久、前身为鳌溪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中敖小学,几年前编写了大足区非遗校本教材,分为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美食和民间文学、民俗4个单元,囊括了2项国家级、25项市级、92项区级的非遗。并在校园内建立了非遗文化中心(大厅、长廊),将119项非遗项目以图文并茂的直观形式,翔实地逐一展示,让广大师生、参观者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实现培养具有“中国特质、世界眼光、家乡情怀”的鳌溪孩童育人目标。笔者参观过一次,深受启发,印象深刻。
比如,一些能治疑难杂症的中医秘方、偏方等民间瑰宝,往往秘而不宣。这些秘方的传承人们,不但传承妙手回春的高明医术,也传承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现在,大足的中医非遗现有5项:陶家“靠得住”走子药丸,张氏药酒,李氏骨科传统正骨术,向氏草药疗骨法,传统工艺制作的鹿茸蜜丸。
中敖还是摩崖造像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已获认可的有14处,共有造像71龛、刻像343身。其中,始建于宋代的舒成岩造像分布在山腰一独立岩石的三面壁面上,造像13龛、刻像71身。龛形主要为方形平顶,主要造像为道教题材,有三清、玉皇、圣母等,另存有宋、明、清碑刻和造像题记,对于研究宋代“三教”历史进程以及宋代道教造像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13处有:普圣庙摩崖造像、峰山寺摩崖造像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板昌沟摩崖造像、雷公嘴摩崖造像、麻杨村摩崖造像、斗碗寨摩崖造像、玉皇庙摩崖造像、潮水寺摩崖造像、龙凤山摩崖造像、柿花村摩崖造像、桂花庙摩崖造像、三存岩摩崖造像、卫平村摩崖造像,均于1986~1988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待定级文物点多达60处。
幽缘寺僧人墓和半边庙墓群、中蓬村墓群砌石规整,保存较好,分别为研究僧人葬俗、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及墓室装饰、清代丧葬习俗和墓葬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农业大镇收成好 特色产业果实多
中敖充分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加强设施配套,推动耕地提质增效,厚植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在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一般耕地保护和严守5.67万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实施改水、改路、改田、小改大等措施,整治撂荒地1.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3.62万亩。对复垦土地应种尽种,宜粮则粮,宜桑则桑,让撂荒地“满绿复活”。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农业主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23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42个,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颇具规模。
形成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供给地。水稻种植超过2万亩,其中优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片5000亩,现有稻渔1400亩、稻虾1100亩。落实水稻保险1.78万亩。正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积极培育稻渔产业,引进四川邛崃市的金色水稻专业合作社入驻,发展稻渔产业1万亩。
形成以“粮+桑”为主的经济作物带。建成1.2万亩集约化、标准化“粮+桑”基地,全部土地按桑树、蔬菜间作模式发展。已建成大蚕房21个,总养殖面积8.5万平米,小蚕共育室1座。2023年养蚕4500张,单产96斤/张,产量200余吨。持续做强蚕桑产业,2024年将蚕桑基地扩大至1.5万亩,并引进蚕桑产业人才和技术队伍,打造蚕桑产业全产业链条。
初步形成以柑橘、柠檬、辣椒等为主的特色果蔬区。现有柑橘5000余亩,柠檬3000亩,李子、蟠桃、西瓜、草莓等2000余亩。有效利用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地块,大力推动果蔬产业,引进业主发展辣椒产业1800亩、蚕桑5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800亩、高粱200亩、南瓜200亩、红薯400亩、蔬菜500亩,推动特色果蔬产业达到1万亩规模。
初步形成以大足黑山羊为主的畜牧养殖区。现有规模养殖户11户,大足黑山羊种羊4233只、牧草种植4106亩,种羊基地得到壮大。强力推进黑山羊产业,古岱公司碑坳村黑山羊种羊基地建设项目落地,正在引进渝棣旺(重庆)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展“玉米+牧草”种植1万亩以上,联合西南大学建立黑山羊科学教学实践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开办牛羊反刍饲料加工企业,带动千余人就业增收。
蚕桑、柑橘、柠檬、黑山羊成为中敖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建设产业基地,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助力他们脱贫、增收,研发出多种口碑上佳的特色产品。中敖的智慧蚕桑一骑绝尘,待下节单独记述,先聊聊柑橘、柠檬、黑山羊。
果香景靓,丰收悦心。柑橘是中敖镇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以现场采摘、电商销售两种模式打开销路、扩大规模。现有柠香果业、博客园等企业及大自然等水果合作社柑橘类企业8个,包括杂柑、脐橙等优质品种,龙头企业柠香果业、博客园、大自然合作社等种植面积2500亩。柑橘总产量超过1000万斤,年采摘客流量达10万人次。打造出“最忆小橘”“济华杂柑”“中敖脐橙”等绿色柑橘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柑橘产业提质增效,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
2015年成立的重庆市柠香果业公司是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柑橘研究所技术合作伙伴、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单位,也是大足区杂交柑橘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流转土地1010亩,提供劳动就业岗位约300个,带动614户农户增收。现有育苗基地50亩,年出苗5万株,13个品种,其中大雅、爱媛、春见、不知火、沃柑等优质品种获评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重庆名牌农产品、重庆市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注册商标10余个。其亮点是全园采取生草栽培、以草治草的生态种植模式,设置生态拦截沟4万米,杜绝面源污染。盛产期产量约500万斤,园内设加工分选厂,冷库达300立方米,日分选、出货能力最高达10万斤;建立以中高端精品电商为主的全渠道销售网络体系,300多个渠道经销商遍布全国,销售期日均发货5000件以上。打造200亩休闲采摘观光园和土货集市,可停车100辆,是大足人踏青出游的好去处。
中敖的柑橘产业界有一位致富带头人的故事,让人佩服,他是柠香果业公司总经理刘峰钻。这位国家能源集团原工程师、碳资产管理师、团委书记心系家乡,毅然从央企辞职返乡创业,在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指导下,以高标准、规范化建园,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累计投资3000万元,带领家乡老百姓增收致富,被评为“重庆市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他还是典型的“儒商”,身兼明月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被评为“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作为重庆唯一代表在国家级论坛上发言。
因地制宜,农旅融合。产业融合发展使相关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最大化,采用整体发展的思路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达到集体效应最大化,这是经济“共赢”的良好表现。以重庆邦哲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为代表的中敖柠檬产业,致力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通过统一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式,规划分两期实施,打造6468亩康养柠檬基地核心示范园,第一期4155亩、第二期2313亩,产业园主要以柠檬产业为主、果蔬为辅的发展路线,进行科学种植,大力发展特色农旅产业,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回归自然环境。已投产3000亩,集中做好大足区柠檬集群项目,带动200余人就业。
中敖种植的柠檬品种是尤力克黄柠檬,果色鲜黄,汁多肉脆,出油量高,果实中丰富的维生素,对改善高血压、缓和神经、帮助消化和分解体内毒素有一定辅助作用,是鲜食和加工的首选品种,日常可作用于西餐配菜、海鲜等,也可加工制作成饮品,味道清新爽口。
大足黑山羊是全国有名的小众产品,饲养历史已超过百年,是肉、皮兼用的地方优良山羊品种,被誉为“流动的黑金,致富的宝物”。中敖与兄弟镇共同发展大足黑山羊产业,通过种羊示范户建设和带动,稳步壮大种羊基地。
中敖规划黑山羊种羊基地6个,建成后存栏达2万头。引进腾达牧业出资建设核心育种场3个,存栏大足黑山羊种羊5000只;积极引导有发展意向的养殖业主从事核心育种场建设,规划新建核心育种场3个,存栏大足黑山羊种羊1.5万只;新建扩繁场5个,存栏大足黑山羊种羊5000只。通过种羊场示范带动,计划年出栏商品肉羊6000只。利用蚕桑产业、有机肥厂等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黑山羊产业,稳定这一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中药材产业。引进大足区鹏辉中药材公司在中敖投资建厂,发展中药材种子种苗300亩,利用林地间种药材1万亩,带动2000多家农户增收。
智慧蚕桑兴王国“蚕桑饕餮”成系列
中敖村民自古便有栽桑养蚕的习惯。蚕娘们用灵巧的双手,将蚕桑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桑树愈发茂盛,蚕茧愈发丰满。在中敖的田间地头,一片片翠绿的桑树宛如绿色的海洋,随风摇曳,生机勃勃,处处绿树成荫。农民精心照料着这些桑树,期待“致富树”茁壮成长,为蚕桑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敖依托悠久的蚕桑文化底蕴,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思路,使传统蚕桑产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挖掘蚕桑资源的潜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按照“先行试点、重点突破、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思路,以桑树、粮食(蔬菜)轮作标准化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养殖大棚26个,现有普通蚕房17个,在建12个。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带动9个村1万农户、周边兄弟镇2000多户积极参与,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2024年在全镇18个村社区建设蚕桑种植基地2万亩,启动建设年产蚕丝600吨的缫丝加工厂,分3年建设12条生产线,建设茧丝交易中心,主要建设蚕茧仓储车间、物流中心和数字化桑蚕交易平台等。
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公司入驻后,带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为中敖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2月,埂生基在中敖镇观寺村注册成立,聚焦数智化“桑+”产业发展,在经营发展中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项、注册商标7个。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基地、数字乡村国家试点重点项目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社科院科研基地、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首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孵化基地-星创天地”。牵头成立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大足分院、西南大学专家工作站、大足区蚕桑产业协会等。
埂生基牵头成立的大足“桑+”产业联合体,是重庆市蚕桑行业唯一与大足区首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现拥有2万亩土地经营权,全部建成采用“6215”和“8215”栽植模式的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全年间种轮作粮食、蔬菜和蚕桑;建有标准化养殖车间70余座,可全年饲养桑蚕和家禽,培育食用菌。建有联合体综合加工区3处,可满足联合体全部农产品收购、存储分拣、初加工、包装到流通的全要素需求。
这是数字赋能、驱动创新的典型“智慧蚕桑”。埂生基依托现有基础,致力打造“中国智慧蚕桑产业园、建设蚕桑及蚕桑衍生品加工集群”,按照《“大丰大足·共享共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实现产业中心(智慧蚕桑指挥中心)5G网络全覆盖,实现远程自动化灌溉、远程可视移动对讲、蚕房智能化环境控制,信息自动化收集、传输,自动化办公调度,即生产全程可视化、自动化,基本信息数据化,调度指挥智能化实现智慧化养殖技术的规模运用。围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打造辐射川渝两地的高标准产业联合体,力争“桑+”基地面积在2027年达到1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
为造福百姓、共同致富,埂生基建立村集体经济参与、社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新型农业合作社、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桑蔬产业联合体,已发展成员企业23家,覆盖大足区中敖、国梁、珠溪、宝兴等9个镇23个村。已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桑蔬间作基地1.8万亩。
在此基础上,坚持多元化发展。蚕桑综合加工体验区总体投入使用,2023年6月25日,全部搬迁至加工区综合办公区,生产加工区域包括智能化秸秆集中回收、处理、基料化加工,智能化含溯源体系的桑叶茶、蚕丝被、桑枝菌加工车间,配套建设的两座自动化鲜茧收烘站和果蔬分拣中心投入使用,满足1万亩基地的蚕茧和蔬菜的收购及加工。目前中敖蚕桑产业特色产品有“6A”级白厂丝、蚕茧和榨菜、冬菜等。
近年来,中敖在“桑”文章上下足了功夫,开发出桑叶茶、蚕丝被、桑葚酒等特色产品。
桑叶茶选用上等优质嫩芽,天然有机,无污染无添加,经全手工精心筛选,采用科学及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烘炒方式,成就高品质的生态健康饮品,去除了桑叶中有机酸的苦涩味,保证了春秋茶的口味甘醇、茶汤清幽、清香宜人。“丝竹之音”系列蚕丝被主题为“丝丝轻柔传温暖,缕缕舒滑显真情”。全系列产品选用“6A”级白厂丝,集轻、柔、细于一体的天然纤维,体验感非常舒适。桑葚酒名为“桑葚红”,选用优质新鲜桑果为原材料,采用现代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酿造工艺,经鲜榨、冷冻、浓缩、低温发酵和陈酿等工艺精心酿造而成。
蚕桑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中敖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蚕桑产业的繁荣发展既成为中敖亮丽的名片,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中敖观光、消费。中敖村民逐渐发现蚕桑不仅能够致富,桑叶、桑葚、蚕茧等产品还能加工成多种美食,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孕育出独特的美食文化。
在武侠世界中,叫花鸡是出场频率最高的经典武侠美食。中敖人结合食物与产业,创制出独特美食——桑叶叫花鸡。如今,桑叶叫花鸡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佳肴,也是当地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菜品。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镇里,桑蚕宴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洗礼。
桑叶富含动物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能增强抗病免疫能力。当地养殖户们利用桑树“药食同源”的原理,在鸡饲料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干桑叶粉,或将鸡散养在桑树下,让鸡从小吃桑叶长大。将鸡宰杀洗净后加上柠檬、盐、香料等,腌制两小时,再用嫩桑叶包裹,外敷黄泥,置于炉火中烧制1个小时。待到黄泥干透,敲开食用,桑叶清香自然渗入鸡肉,汁水充盈、咸鲜无比。桑叶叫花鸡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胆固醇含量低,深受消费者欢迎。
逢年过节,人们总是喜欢用糕点来招待亲朋好友。中敖人此时不仅要舞龙、烧龙,还喜欢做褔袋、吃褔袋,就图个喜庆。福袋的“褔”代表福气、福运,寓意福气满满、福星高照、吉祥安泰;“袋”的谐音“代”,意指代代有福、福延后代。
福袋分“袋子”(外皮)和“宝藏”(内馅)两部分。有些地方用白菜叶做外皮,而中敖人喜欢用桑叶。不仅因为桑叶具有独特的香味,还因为桑叶入馔在当地历史悠久。桑叶口感绵实、有嚼劲,用来包福袋不易散掉。对内馅,中敖人更是别出心裁,将新鲜采摘的桑葚与佐料配伍,虽无标准配置,但力求食材多样,吃起来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摆在盘中的桑葚福袋,小巧可爱。透过“袋子”还能隐隐看到里面藏着的“宝藏”,很有地方特色。中敖的“福袋”外皮薄如蝉翼,香韧有嚼劲,需要大口咬破;内馅可口,轻轻咬开,桑葚的酸甜汁液在口中四溢,寓意着丰收与幸福。
桑葚福袋、传统名点牵手新国潮。中敖的美食、小吃别具一格,基于特色农业产业,老百姓制作出多种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食物,可谓“佳肴满席,唇齿留香”,值得品尝。简要列举几种:
桑叶面。采用基地种植的新鲜桑叶,经处理后加入面粉中制得营养丰富的绿色面制品,口感细腻、味道清香、筋道爽滑,营养美味。
白糕。将洗净的大米浸泡6~10小时,再经打浆和10小时的发酵,最后大火蒸制半小时完成制作,出蒸笼的白糕绵软Q弹、回味清甜。
火锅鱼。取材于原生态白鲢,采集食疗配方,加入十多种名贵滋补中药材,鲜鱼久煮不老,香味浓郁,辣感柔和,味道醇厚,真正做到了食不上火,男女老少四季皆宜、强身健体。
土黄鳝江湖菜。土黄鳝属江湖菜中的经典菜肴,选用天然生黄鳝,经过泡、烫、炸、煸炒等工序制作而成,麻辣鲜香,口感独特,色香味俱全,颇具重庆菜的特点。
饱了眼福又饱口福,徜徉在中敖乡村,作为外地人也有回家的感觉。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中敖这片广阔的热土,沉淀着繁华乡镇的厚重历史,记载下开荒复垦的生生不息,展现了建库灌溉的团结奋进,孕育出敢争鳌头的火龙精神。眼下,中敖人民以“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情怀,努力建设川渝融合发展示范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宜居宜业中心镇为目标,建成城乡融合新支点、非遗文化传承地、数字果桑特色镇,以产业集聚、文化提升、生态修复、乡村治理、城镇建管为抓手,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确保人居环境宜居宜业,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开创中敖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条的新局面!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戴诗睿:重庆交通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