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赵欣
最近两个月里,80后重庆市民李先生手里攒下了一堆成渝动车票。身为资深川剧迷的他,频繁往返成渝之间,只为专程赶去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追角儿、看戏。“川剧节汇聚了川渝两地的名家新秀和重磅剧目,这种集中交流几年才有一次,肯定不能错过!”他说。
“开幕大戏是四川省川剧院的《芙蓉花仙》,闭幕大戏是重庆市川剧院的《中国公主杜兰朵》,中间陆续看了《梦回东坡》《碧波红莲》《芙奴传》等十来几个戏。”11月8日,李先生结束看戏之旅回到重庆,仍意犹未尽,“小时候被爷爷带着看川剧,我觉得川剧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味道了。”
川剧的味道,川渝人民最知道。生旦净末丑,演绎人间百态;昆高胡弹灯,唱尽人生百味。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川剧,已经在以川渝地区为主的大西南传唱了三百余年。川剧已成为川渝地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发展川剧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环。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川渝之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如何更好地推动川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擦亮川剧这张文化名片?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人一直在交流、探索。以联合举办川剧节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实践。
川剧节于1999年由原文化部批准于四川设立,2018年,相关部门决定由川渝两地轮流举办川剧节。2022年,因故延迟一年的川剧节迎来第五届,以“唱响艺术双城记,共谱川剧新华章”为主题,首次走出四川,落地重庆。这届盛会汇聚了以沈铁梅、陈智林为代表的12位川渝两地梅花奖演员以及数十位青年新秀,《李亚仙》《草鞋县令》等剧目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在两地多个地标同时上演的川剧广场舞《弄丑弄弄壮共壮》,不但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更在抖音平台出圈,名动全国。
2024年,第六届川剧节回归成都举办,演出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川渝两地27家川剧院团、专业院校共演出41场33个精品力作;86位青年川剧演员在比赛中激烈竞技;“艺绘川剧”主题美术书法展集中展示170余件川渝优秀作品……跨媒体传播全新表达,积极拥抱年轻人,吸引现场观众10万余人次。
“连续两届川剧节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川剧艺术在川渝两地共荣共生的大好局面。”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二度梅”得主陈智林告诉记者,他对川剧节最深的印象,是看到了两地川剧人同心同德、团结共荣的好气象。
就在第六届川剧节闭幕式上,川渝两地交接会旗,宣告了2027年的第七届川剧节将再度落地重庆。这让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得主沈铁梅十分期待。
“川腔川韵是川渝人民的乡音乡情,凝聚着川渝人民最深沉的情感。川剧艺术要在交流演出中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沈铁梅表示,随着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圈的打造,重庆川剧院经常去四川演出,也邀请四川的院团到重庆演出,川剧节让两地川剧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互动,因为只有携手共进、同舟共济,才能进步,才能让川剧艺术真正实现新时代的振兴。
中国川剧,一台好戏,两地传唱。不仅如此,两地川剧人一直在探索着深度合作。文华大奖剧目《江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剧由沈铁梅领衔的重庆市川剧院创排,总编导却由四川省川剧院老艺术家任庭芳担纲。对此任庭芳曾坦言,“交流起来,老戏的根扎稳了,川剧才能走得远。”
新时代的今天,在川渝两地协同之下,川剧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今年9月1日,作为全国文化领域开展跨省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与《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两项法案正式施行,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为川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对川剧立法期盼已久,如今正式落地,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沈铁梅表示,保护传承好川剧是川渝人民共同的期待,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川剧保护传承任重道远,需要川渝两地川剧人坚守、携手,川剧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