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594期 >2024-11-08编印

报告文学集《大足漫记》之二十四
米香菜鲜桃花林梅红竹绿武术乡
刊发日期:2024-11-08 阅读次数: 作者:布谷夫  语音阅读:
  

□布谷夫

  仔细端详大足行政区划图,会发现大足的确是块“宝”地或与“宝”有缘:全地域是宝石形状;以核心城区(原县城龙岗镇即今龙岗、棠香街道的范围,此处暂不计智凤街道)为坐标,东北是宝顶镇,西南是宝兴镇,字面上东、南、西、北占全,被两块“宝地”围绕——实际上,东邻智凤,东南接龙水,西界高升,北靠中敖,真乃福地也。
  宝兴镇,一听名字就很吉祥,寓意“物聚天宝,兴隆吉祥”。大足区带“宝”字的镇街名称有宝顶、宝兴“双宝”,宝顶因系守护世界石窟艺术巅峰绝唱的千年宝地,四海名扬,如雷贯耳,宝兴“相形见绌”,名气不大。
  宝兴位于濑溪河流域地区,大足区中部偏西南方向,东邻龙水镇,南界珠溪、龙石镇,西与三驱镇接壤,北接龙岗、棠香街道,渝蓉、大内高速和南珠路、龙三路穿境而过,形成二纵一横的主骨架公路网络,距渝蓉高速大足西下道口、大内高速三驱下道口5公里,距大足城区快则几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宝兴乃靠城靠景的精美城南小镇、大足区腹心地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本地因带“宝”字的小地名多,如宝盖寺、石宝铺等,又因在两个形似元宝的土丘之间建场,故用“宝”与兴隆场的“兴”意合而得名宝兴场,距今121年。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设立宝兴镇,幅员面积51.6平方公里,辖7个村3个社区,近3.5万人。宝兴地处“龙棠三溪”十字中心,毗邻玉滩湖,杨柳河横穿西部,白云水库、江明水库(主体在龙水镇)镶嵌其中,生产、生活用水便利。

稻油为本稳基础 新型农业有作为

  宝兴的地貌为浅丘带坝,地势西高东低。作为传统农业镇,宝兴抓住粮油生产这个根本,202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604亩、总产量2928万斤。其中谷物类作物的中稻14738亩、收获1579万斤吨;玉米6404亩、收获491万斤;豆类作物大豆4102亩、收获216万斤,绿豆1820亩、收获97万斤;折粮薯类作物6147亩、收获518万斤;其他作物播种面积393亩、收获26万斤。经济作物播种36713.97亩、总产量4905万斤。其中油料作物花生3160亩、收获271万斤,油菜11400亩、收获333万斤;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242亩、收获4300万斤。
  在整个种植业中,累计流转土地1.3万亩,发展“桑+”“稻+”产业3000余亩。下一步将大力盘活撂荒地、整合连片地,以确保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以上。
  宝兴在鼓囊“米袋子”、丰富“菜篮子”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作为重庆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以稻油、果蔬、雷竹、梅花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业态已形成,市场主体达到132个,产业基地53个,农业龙头企业6家,商标注册55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称号不断涌现。二是稳步走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如成立于2017年的重庆丰禾农机股份合作社,集农业机械化服务(耕、种、防、收、烘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促进粮油商品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范式,现有优质粮油基地1500余亩,签约订单农业3500余亩,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产的渝香203、宜香优2115月斧山生态大米、月斧山稻虾米富含锌、硒元素,2019年经重庆市农委指定机构检测,成功认证为“绿色食品”,并注册“静南御都”等地理商标36个。
  到宝兴做客,未到两个景点打卡会很遗憾,一是2000余亩的熊猫雷笋基地,这里种植的熊猫雷笋是“大足四宝”之一,属笋中极品。漫步幽静广阔竹林,深度体验自然风光,呼吸奢侈清新空气,品味鲜美脆嫩雷笋,令人飘飘欲仙,流连忘返。二是1200余亩的老三·梅花基地,有“金钱绿萼”“荷花玉蝶”“劲入春日野”“桃红台阁”等优质梅花品种60余个,80余万株,1200亩梅花迎风傲立,置身如此“百花”怒放、花枝招展的鲜花海洋,真有时空倒错之感,这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天么?这实在是寒冬季节一道难得的靓丽风景。闻香遥望,一片千亩梅花园,正随风摇曳,尽显“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傲然气魄。每年腊月至正月底,基地漫山遍野的梅花与精致的古桩盆景交相辉映,尽显红葩灼灼、翠英点点的独特风光,慕名前来踏青、购梅、赏梅和郊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也是宝兴的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雷竹是竹笋行业唯一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的项目,梅花产业在中国西南地区独树一帜,是西南最大的梅花稀有品种繁育基地。
  2016年成立的大足区月斧山家庭农场,是一家以绿色生态蔬菜种植销售为主的企业,重庆市示范家庭农场、大足区农业龙头企业、大足区十大网红农企,特别是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年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为全国的蔬菜种植户提供了“大足经验”。虽名“家庭农场”,但现有种植基地3个,种植面积800余亩,注册“月斧山”商标4个,认证有“无公害”蔬菜品牌11个、绿色蔬菜品牌3个,是农场种植的蔬菜品质优良,富含锌、锶、硒元素,以“月斧山家庭农场APP”为辐射载体,通过会员制、网上商城等销售农产品,建立12小时配送机制,实现农产品90%以上的网络销售,开启蔬菜“触网”产销新篇章。农场拥有合作商店26家、固定会员170余家、固定购买人群2000余户,日均配送重庆100余个高档小区。
  宝兴围绕大农业做文章,建立的中小企业园区位于旗团村、白云村,距渝蓉高速大足西下道口8公里,距宝兴场镇2公里,占地189亩,2008年9月被重庆市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现已引进重庆健佳科技有限公司、大足区新众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建成标准厂房3万余平米。其中,重庆健佳科技有限公司属于龙头企业,是一家现代化大型饲料生产民营企业,总投资6000万元,以生产畜禽、水产、幼畜禽、种畜禽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为主,年生产能力30万吨,年销售额1.8亿元,成立11年来,已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加工厂。

梅竹双清 文武宝兴

  梅花傲雪报春,竹子虚心有节。梅、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代表,与松一起并称“岁寒三友”,兰、菊并称“四君子”,梅、兰、菊、竹代表着傲、幽、坚、淡的高贵品质,历代备受推崇。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梅、竹同框,是为“梅竹双清”。毫无疑问,宝兴是神州大地上“梅竹双清”尺幅最大、活灵活现、生动无比的“梅竹双清”国画。
  梅花是文学作品中的“花中君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风亮节的精神象征,而竹笋作为竹子的嫩芽,也承载着这种精神象征。
  宝兴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透气性好、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雷竹早产高产。引进的重庆沁旭熊猫雷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0月,注册资金2796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雷竹种植、销售、初加工。现已在宝兴种植雷竹2000余亩,年产鲜笋600万斤;提供120余人就业,带动就业群众每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5年,“承平细叶雷竹1号”通过重庆市优良雷竹品种审定,已成功注册大足区“熊猫雷笋”品牌商标,成为重庆竹笋的鲜亮名片;2016年10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839720。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这是竹笋行业唯一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的项目单位,成为兴镇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杆,是宝兴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响亮名片。
  大足没有熊猫,为何叫熊猫雷笋呢?原来,该公司将种植的雷竹和竹笋提供给熊猫养殖基地,熊猫吃了之后就开始挑食,不爱吃其他竹子了。因为熊猫是国宝,所以他们就干脆取名“熊猫雷笋”,既有被熊猫偏爱的竹笋之意,亦可理解是竹笋中的“熊猫”。
  熊猫雷笋是众多笋类中为数不多可以生食的品种,甘甜脆嫩、味道鲜美,不涩不麻,富含的蛋白质、氨基酸相对其他竹笋更多。具有笋期早长、笋味鲜美、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产量稳定等特点,并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雷笋肉质细嫩,松脆爽口,古往今来被视为菜中珍品,主要以泡、炒、炖、烫、凉拌等多种方法食用,不需要焯水,直接加工也无苦涩味,老少皆宜;特别是冬笋,尤为清甜,可即采即食。
  中国人在食材的选择上非常讲究,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季节性,不同季节应食用不同的食材以达到养生的效果。雷笋作为特色、营养食材,2018年入选“巴味渝珍”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催生出宝兴的一道美食——火腿雷笋煲。
  每每一场大雨之后,一拨雷笋就破土而出,10天之内需要完成采摘,否则就会长成竹子。雷笋的保鲜时间也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削蔸、去皮、剥壳,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雷笋脆嫩爽口,无论炒、炖、焖、煨,皆成美味,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宝兴人最青睐的是笋汤,不仅养胃,而且营养价值高,适合老人小孩。在制作也有讲究:将雷笋切成5~8厘米的条形,五花肉、火腿切条,香菇切片,大骨熬高汤备用,嫩蚕豆焯水不超过2分钟,沸水加适当盐、油以保持蚕豆色泽,起锅放大豆油、猪油少许,将火腿、五花肉炒出香味,加入姜片翻炒1分钟,加入浓郁的大骨汤,熬煮出香味后再放雷竹、蚕豆、香菇,小火慢煮15分钟,熬煮完成后放盐调味,起锅装入煲中受热均匀,撒上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火腿雷笋煲即成。
  雷笋的鲜美、香菇的醇厚、火腿的咸香、蚕豆的清甜,看似“矛盾”的搭配,竟能完美融合,奶白的汤汁散发出清新的山野气息。此外,雷笋炒腊肉也是宝兴的一道特色美食。
  烹饪后的雷笋,特别是作为煲汤的主角,能带来令人陶醉的口感,让食者感受李商隐笔下“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的美味,仿佛置身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感受大自然的怀抱,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该公司采用“前店后地”模式,在大足城区开设熊猫雷笋特色餐厅,雷笋刚摘下来,就新鲜直达顾客餐桌;基地现有四季鲜笋、雷笋干、即食笋制品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雷竹基地绿荫连片,修竹成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双千亩竹林在宝兴百姓眼中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增收致富“富贵竹”,而且还带来极好的生态效益,富了百姓,也绿了山头。既增加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又在丰林之后四季常绿,负氧离子比树林高3~5倍,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发挥都具有积极作用。每到丰收时节,常有不少市民来此亲近大自然,行走于清新茂密的雷竹林间,亲子互动体验挖笋,好友游玩观光休闲。
  梅花风景观赏和文化体验,也是宝兴的一大特色。利川畅腾园艺在宝兴成功盘活400余亩撂荒地,建立起以梅花种植、育苗、盆景销售为主的梅花产业基地,镇政府动员业主和周边农户双向奔赴,将基地拓展至1200余亩。2018年,荣获全国梅花展银、铜奖章各1枚;2019年被评为梅花蜡梅分会“先进集体”称号,获得“老三&梅花”商标注册证书及梅花新品种定向杂交专利;2020年,获得国家“梅花定向杂交”新型实用专利,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梅花稀有品种繁育基地。
  现培养出“贵妃”“劲入春日野”“桃红台阁”等60余个优质梅花品种,产梅花苗50万株,梅花小盆栽5万盆,梅花古桩盆景5000盆。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多用于园林绿化和庭院观赏。
  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宝兴的梅花走遍了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随着名气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吸引了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目光。这些高校给予基地技术上的支持,还进行合作,厦门大学从基地买走大量梅花。
  梅花基地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着眼联农带农,为百姓谋福利。采取“村企联、村社联”运营模式,积极吸纳村集体经济入股;部分解决了大量土地闲置的问题,带动300余农户增收,另外,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年均帮助周边农户代销土鸡、土鸭、粉条等特色农产品5万余元,走出了一条群众流转土地、企业发展基地、务工人员增收学种梅技术、村级财力再增长的致富“花路”和多赢局面。
  宝兴的文脉兴盛有渊源,源于大足兴学重教第一人——王风。在宝兴有一段佳话:一个教育工作者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宝兴乃至大足县现代教育的兴起,迅速改变了教育落后的状况。他,就是王风先生。
  上世纪20年代,大足县尚无现代教育的初中,40年代无高中。宝兴人王风为此深感担忧。为解除大足学子远游读书之苦,王风以大足县教育会长的名义,于1927年2月发起创办了大足县立初级中学(大足中学前身),极大地推动了大足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如今的教育盛况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宝兴还是一个落魄的小村镇,1936年以前,宝兴镇上还没有一所现代学校,只有三所私塾,却有许多渴望接受教育的孩子。王风为发展宝兴的教育,就在宝兴场西段原乡公所背后购买2亩土地,捐赠给宝兴作为办学的校址,宝兴得以建立第一所国民小学。
  溯源大足中学,“史祖”是海棠试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已有193年历史。大足中学成就了作为一代教育家的王风,王风也创造了大足教育史上的传奇:作为首任校长,担任大足中学校长横跨近半个世纪(1927~1931,1935,1939~1940,1950~1974),实际担任校长足足30年,桃李满天下!
  文武双全,相得益彰。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追求内外兼修之境界,凝聚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止戈为武,思通造化为术”的武术也是宝兴颇有特色的民俗文化。
  咸丰年间,武术高手杨维善从外地避乱来到龙水,定居下来后觉得自己一身武艺应该传承下去,于是在龙水招揽弟子,宝兴的陈伯普、徐桂山、旷全生纷纷拜师门下修习武艺。
  虽同为宝兴人,但他们修习的武艺却各不相同。陈伯普习缠丝拳,旷全生习梅丝拳,徐桂山则习小洪拳。武术之路艰难,三人不曾丝毫懈怠,从朝阳初升到夜色渐浓,他们习武的身影印在人们的心里。他们经过长期的刻苦修习,武艺日益精湛,开始扬名,为壮大自己的门派开始招收徒弟传授武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甚至有人一掷千金拜师学艺。宝兴武术界的三大门派,自此形成。这一代的拳师们开创了宝兴的健身习武之风,大足县内外都有他们的弟子。宝兴人习武蔚然成风,清末还出了武举人汪汉筹,“武术之乡”遂被认可。
  其中,缠丝拳传承至今约有三百年历史,是融易、武、医、道、佛、儒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武术门派。其传承人张天剑于2005年创办东林武馆,培育武术传承人3000余人,其弟子多次获得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重庆市武术锦标赛等赛事活动冠军。
  宝兴坚持挖掘武术文化,成立了武术协会,撰写《宝兴赋》,编写《宝兴镇武术文化起源和发展》;在镇域内的中、小学开设武术班,推广缠丝拳、梅丝拳、小洪拳,挖掘宝兴武术传承人600余名;同时,在基础设施上点缀武术文化元素,建成宝兴武术文化公园,以武术强少年体魄,扬中华武术精华。
  崇文尚武的宝兴,“梅竹双清,文武宝兴”这块独具辨识度、传播力的地方名片正不断擦亮。


中小企业园区 乡村振兴支点

  说句对宝兴镇不大恭敬的话,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就像个中等生,比较“平庸”。但宝兴镇不甘平庸,在以粮为本求稳固的基础上,是开动脑筋寻求发展的亮点,紧抓乡村振兴的契机,聚焦做强市级中小企业园载体,仍然着力“在农言农”,的确是明智之举。
  重庆市级中小企业园区挂牌后,招商开源、砥砺深耕,现有企业25家,其中培育饲料加工、五金摩配等规上企业9家,年产值近10亿元。同时,积极融入大足石刻文创园,推进虎形、金竹450万方石材基地(现有石雕石材储备450万方)土地修编,完成文创园(宝兴镇域70亩)土地拆迁安置及项目建设,推动杨柳社区1200余亩土地调规,纳入文创园整体建设。
  除建设雷竹基地、梅花基地外,宝兴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扎实推进护农、助农、兴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极大提高种植效益。如前述丰禾农机股份合作社集农机服务、水稻种植、收割、加工、销售为一体,有力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同时1500余亩优质粮油基地致力于发展生态高效粮油产业,采取稻油轮作模式,先在春田插秧,待水稻成熟收割后再在冬田播撒油菜薹,品种为区农委推荐的“庆油3号”——出油率高、抗病性强、口感清脆香甜,还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后续接种的水稻能让大米的口感更上一层楼。2023年,成功入选重庆市级生态农场。
  他们在全过程精心管护水稻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和品种特色,经过科学试验,适度延长了两周左右的生长周期,这样产出的米粒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软糯、回味清香绵长,更受消费者欢迎。同时,注重培育品牌,先后注册“月斧山”“濑溪河”商标,特别是月斧山香米、月斧山稻虾米硒元素含量超一般水稻,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他们计划进一步完善稻油轮作模式,坚持精耕细作,着力推出田间采蔬、阡陌赏花、栽秧打谷等农耕文化体验,立体提升“金色”产业链成效,为推动乡村振兴添色添彩。
  宝兴的果蔬产业发展良好,总共约6000亩,品种也丰富。
  月斧山家庭农场运用“物联网+田园”技术,种植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并上传互联网云端,每棵蔬菜都可以被人认养,可以将800亩纯天然蔬菜的长势等相关数据传送到手机APP,供顾客24小时全天候查看,实现生产过程全透明,打造出智能、绿色的产品链条。他们坚持不使用任何农药和除草剂,实行以农家肥为主的果蔬绿色种植,做到“源头可溯、生产可视、质量可证”的三个第一:新鲜第一,“私人定植”备受欢迎,实行蔬菜早晨采收,中午发货,下午到家,从采收到餐桌不超过12小时;安全第一,蔬菜从种植到收获,实现全程监控,客户用手机就能看着生产,质量可溯源;“性价”第一,客户通过手机小程序下单,农场直接送货上门,省去中间商环节,价廉物美,新鲜优质。2023年,蔬菜线上销售1.3万多单,总销售额280余万元。
  除了种植和销售蔬菜,月斧山家庭农场还配送水果、蛋禽、生猪、干面、土特产等多种农副产品,农村能产出的,他们就能提供服务,并且圆一个梦想——把广大农村“变”成一座大型超市,客户只需下单、坐在家里收货即可。
  宝兴还有20多家农场,如海烨家庭农场、丽香果园、巴马香猪养殖基地等。
  海烨家庭农场的水果基地,远离城镇和工业区,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按自然节气,桃子大多在6~7月成熟,但海烨农场能在10~11月产出秋桃、冬桃。特别是中秋、国庆前后,错峰上市的金秋蜜桃、冬雪王桃等品种,含糖量达14%以上,单果最大有400克,香甜清脆、绵柔细腻、品质优良,是孝敬长辈、赠亲送友的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宝兴的多家农场已规模化,包括喜悦果蔬种植家庭农场、碧云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领行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绿园子食用菌农场等企业。
  宝兴发展养殖业,也催生出第二道美食——是红烧巴香猪,堪称红烧肉中的上等佳品。
  猪肉是国人饭桌上常见的荤菜,而红烧巴香猪可不是一般的猪肉制作的。巴马香猪,原产地是广西巴马,传闻它由野猪驯化而成,当地群众根据其外形也称之冬瓜猪、芭蕉猪、两头乌。其因骨细皮酥、肉质细嫩,吃起来非常鲜香,逐渐传名为“香猪”,巴马香猪皮薄肉细,肌肉鲜红,味美甘香,烹调时不加入任何佐料,也香味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香”之美称,而被誉为猪类中的“名门贵族”,早在宋朝时期,就已成为皇室的贡品。
  宝兴的巴香猪养殖基地位于黄桥村,据老板娘介绍,几年前遭遇猪瘟,他们损失惨重,偶然了解到巴马香猪的口感特别、味道鲜美,立马决定引入养殖,从始至终采用山坡放养的方式,主要喂食酒糟、红苕藤、紫色皇竹草、青色黄竹草,可谓“露天放养山上跑,只吃粮食与牧草”。
  红烧巴香猪是宝兴最常见的烹饪方式,这道地道的家常美味,肥而不腻,软糯可口,深受食者喜爱。需选至香猪腹部肋骨上的五花肉最佳,五花肉切至3—5厘米的方形,起锅将香猪五花肉炒出香味,然后盛出备用。锅中留底油,炒冰糖炒出糖色,下鲜汤,放生抽、蚝油、葱姜蒜片、花椒、干辣椒等增味料,再下炒香的五花肉,转至小火烧慢炖40分钟,烧至汤汁浓稠、色泽红亮即起锅。口感很好,肉质耙糯,肥而不腻,香味浓郁,汤汁留存舌齿间,回味无穷,的确是红烧肉中的上等佳品。
  巴香猪还有其他做法,烤、炖、白切都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宝兴香猪年出栏近千头,主要销往重庆、成都。巴香猪比其他猪脂肪低,可谓减肥人的福音。

乡村旅游后起之秀 潜力十足前景看好

  宝兴既有“一山一湖一园一林一路”的自然资源,也有“宝盖寺下兴隆场,杨柳河畔醉故乡”的田园诗意。“武魂、梅竹、柳月、湖石”等特色元素共同组成了一幅“吾心安处是故乡”的美丽乡村画卷,在十里稻田、百顷果蔬、千亩梅竹之间,接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目前,“赏梅、采笋、摘果”等微旅游体验逐渐充实,特别是百米浮雕文化长廊建成后,吸引超万名游客前来摄影踏青、观光打卡,带动沿线月斧山农场、丽乡果园、海烨家庭农场产销激增;春分之后,天气转暖,万物复苏,雷竹园生机盎然,雷笋破土而生,既可聆听生命萌动的欢快乐章,亦可回味草木返青的淡雅清香,还与人间烟火不期而遇;梅花基地已成为宝兴乡村旅游的首选点和“大丰大足·和美乡村”农旅文商活动承办地。
  宝兴围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把实现“生态美”作为融入“国际文旅名城”的具体切入,把“产业兴”作为建设“特色产业高地”的乡村担当,把“百姓富”作为走出“城乡融合示范”的核心追求,坚持以农为本、以旅为媒、以文为魂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突出“梅竹双清、文武宝兴”的主题,紧扣“推动农文旅体融合”的主线,努力建设大足西南区域重要连接点,早日打造成大足西南区域乡村振兴示范点。
  靓丽生态底色已初显,核桃村成功创建“重庆市乡村治理示范村”,转龙村获评大足区首批“五星村庄”,黄桥村成功创建大足区“美丽宜居乡村”和数字乡村。瓦窑湿地公园比邻玉滩湖流域,完善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自然物种、宜人的景观,有效地净化了玉滩湖水质。放慢脚步,置身其中,鸟鸣蛙叫,细水潺潺,好不惬意。
  “梅、竹、果、蔬”农旅元素联动加深,积极以旅为媒,打造生态民俗游。探索“生态湿地公园+民宿”乡村旅游模式,有机整合“一湖一园一路”自然资源,加快推进玉滩湖湿地公园环湖自行车道建设和景观提升工程,发展湖边骑行漫步、野外垂钓露营等休闲观光体验,让游客陶醉于田园风光、山水诗意。
  宝兴正全力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梅花基地、熊猫雷竹基地、月斧山农场、丽香果园等连点成线。以高水平举办“大丰大足·和美乡村”重庆大足首届梅花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持续开展“慢行·杨柳河”“竹间·采春笋”“梅林·观花海”“田垄·拾果蔬”等特色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做强生态农业、做实乡村体验、做靓休闲观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着力打造三位一体的网红打卡地,走实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振兴乡村的每一步。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打造具有宝兴特色的精品民宿上实现零的突破。
  多维度、多层次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现代版“田园中国梦”,就要在宝兴变成鲜活的现实。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