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A7: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特刊总第594期 >2024-11-08编印

切一个小口 去遇见光亮
刊发日期:2024-11-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陈龙
凌晨两点,终于等到印刷厂最后的信息反馈,可以下班了。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打开微信,看到了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一则关于新闻理想的分享。“新闻理想”,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熟悉但又遥远,更是弥足珍贵。
  从1951年开始,第一次广播播音、第一档《大足新闻》开播、第一次电视直播、第一期报纸出刊……70多年来,一代代大足新闻人以满腔的热情和执着的追寻留下的足迹,渗透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漫漫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
  在抗洪抢险一线、在山火发生现场、在生产车间、在地下3000米的矿洞、在200多米高的塔吊上、在40摄氏度的户外、在人们聚焦的地方、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哪个记者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抑恶扬善,成为公众利益的守护者、社会发展的瞭望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哪个媒体人不渴望见证更多的大江大湖、大智大勇、大情大爱?
  胸怀这份美好的理想,以至于再苦再累也愿意跋涉在路上,采访遭遇再大的挫折,哪怕是随时可能面对死亡、暴力、威胁,也无所畏惧。
  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时代,新闻从业者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开一个小口,去遇见光亮。
  这就需要我们怀着追求真理的信念、揭示真相的勇气,以无坚不摧的意志、久久为功的定力,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行,汇聚起在棠城大地追梦奋斗、振兴崛起的强大正能量;惟有守正创新,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负初心、不负使命。
  恰逢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都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此时我们再谈新闻理想,目的就是提醒大家记者节只有一天,但是新闻理想的旗帜必须天天高举。我们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即使风餐露宿,星月作伴,也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值此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的到来,我们一起和风雨干杯、和彷徨干杯,也和依旧滚烫的理想干杯。

  
以记者之名 赴初心之约
  □张玮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获取信息变得易如反掌。作为一名从业20年的记者,我对这份引以为豪的职业也曾产生过疑问,这个时代,新闻记者的价值到底何在?幸运的是,我在一个个受访对象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鞋垫妈妈”张兴会的故事,我跟踪报道了七年。我和她的相识始于2017年的建军节。龙岗街道西街社区的民房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窗边做针线的张兴会,还有在屋里抽着烟,沉默不语的丈夫古跃海。面对慰问,夫妻俩显得有些落寞。
  沙发上的鞋垫引起了我的注意,但不管如何询问,张兴会始终不愿多谈。直到同行的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干部说,“古妈,小张是军嫂,他老公也在部队当兵……”
  这时,她才放下手中的活儿,跟我聊起埋在心里的秘密。
  2003年,儿子古怒不顾家人的反对当兵进藏。儿子离家的日子,张兴会度日如年,家中日历恨不得一天翻上十页。然而,2005年7月,在边境巡逻时突遇塌方,年仅19岁的古怒为营救战友被山石击中,壮烈牺牲。昏天暗地的绝望向这个母亲袭来,她说,“我活到现在才知道眼泪是可以哭干的”。
  这样的思念,我懂!这样的心痛,我亦能感同身受!
  此后,张兴会把对儿子的思念融入针线,缝进鞋垫和棉鞋送到雪域边关。战士们爱戴她,唤她古妈。古妈说,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有了千千万万的兵儿子。
  《一针一线缝思念》《烈士母亲和她的“儿子们”》《烈士母亲张兴会获评全国“最美拥军人物”》……7年间,作为记者,我用一篇篇新闻报道见证了她的初心,“爱”,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作为基层记者,我工作在最有人间烟火气的环境。这20年的爬山涉水像极了修行,在不断的学习中练就四力,也练就了我自己。学习不止于精通业务的过程,更来自于和受访者的共情。
  我看见,竹筏医生罗成敏甘于穷困也要死守库区,成为老人们的健康卫士,这是他的初心。
  我记录下,大足石刻的义务文保员们,将文物安全视作一生的事业,坚持到生死尽头,坚持到儿孙同意将守望延续,这是他们的初心……时代在发展,但我所记录的故事里,一颗颗炙热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们用小我,勾勒出了这个大时代的波澜壮阔,从他们身上我也找到了答案,心中有光,笔下有担当!

  
顶着压力前行
□龚文韬

  区县两会为推动区县经济发展、提升区县治理能力、促进民生改善、增强区域竞争力等指明了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2022年的两会期间,我被安排到了区两会主会场拍摄视频新闻,主要拍摄会议期间台上主要领导的单双像等视频素材,这也是我最为难忘的一次拍摄任务。
  由于是第一次在大型活动中拍摄领导单双像,害怕在如此重要的活动中出现差错。虽然在同事的鼓励下,也强迫自己自信起来,然而在上台拍摄的时候,面对严肃的会场,紧张的情绪还是一股脑地涌了上来。我一边让自己冷静,一边控制着双手进行拍摄。由于台上场地限制的原因,拍摄后排领导时不能使用脚架,没有辅助工具的帮助,再加上过于紧张从而导致双手轻微颤抖,让拍摄的视频素材不尽如人意,需要进行补拍。会议时间有限,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所需素材拍摄完成,紧迫的时间再次让我出现了慌张,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更加快了。因此,我不得不选择下台去稍微平复一下情绪,在做好心理建设后再次上台拍摄,通过多次补拍,不断地心理建设,终于完成了此次拍摄任务。
  通过此次采访,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在高压环境中采访拍摄时,如何去调整心态;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如何尽可能地完成拍摄任务。
  

对话绿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倪捷背后
□陈安林

  “要在大足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动车生产基地!”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倪捷在绿源(重庆)绿色出行产业基地开工现场致辞时说。
  毫无疑问,绿源集团“掌舵人”倪捷自带流量——他是抛下“铁饭碗”最终成为电动车龙头企业舵手、是执着的技术狂人、是屹立潮头的维权斗士、是当仁不让的行业大V。此外,开工前,绿源集团也因为成功上市,成为市场上关注的焦点。
  此时此刻,倪捷身上的新闻“buff”叠满。如果能够对倪捷本人进行深度采访,那报道的新闻性、关注度、丰富性将大幅度提升。
  说干就干!时间紧任务重!
  我们立即与园区负责人沟通,希望能够得到与倪捷面对面采访的机会。不巧的是,倪捷主席午宴后便要出发前往主城,参加当天下午举行知名浙商重庆行·产业合作恳谈会,并且开工仪式后,倪捷主席还需要去参观工厂,能抽出采访的时间少之又少。
  但机会稍纵即逝!于是我们鼓起勇气再次商量时间,争取采访,最后终于得到了午宴前短暂的采访机会。不敢耽误,开工仪式后,我们即刻从大足高新区出发前往倪捷主席下榻的华美达酒店等候。
  回程车上,我们采访团队一人完成上午开工仪式稿件,一人搜集倪捷主席、绿源集团、电动车行业的相关信息。幸运的是,绿源(重庆)绿色出行产业基地是全区的重点项目,也是我们采访关注的重点项目,这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采访到最有用的信息?到达华美达以后,我们开始从搜集的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首先,作为全市关注的重点项目,企业为何落地大足、以及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建设速度是重点,倪捷是绿源集团发展方向的把控者,他的意见非常重要。其次,频繁的电动车爆炸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倪捷作为典型的技术派企业家,关于新产品研发的思考一定为读者关注。最后,马上就要去知名浙商重庆行·产业合作恳谈会,绿源之后会不会带动更多的企业来渝来足建设,也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考虑到这几方面,团队再次对采访的问题和提问顺序进行了又一遍的梳理沟通。
  幸运的是,倪捷本人就是一名接受采访的“老手”,面对这些问题,全都能侃侃而谈,频繁爆出金句。最后基于倪捷本身人物所具有的新闻性,以及回答中精彩选择了访谈报道的最原始形式——问答,写成了报道《将重庆基地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动车生产基地——新渝报专访绿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倪捷》。
  

从女性新农人身上汲取更多向上力量
□余佳

  今年是从事记者工作的第二年,倒带两年来的记者工作,发现这真是一份获得感满满的工作。在一线,每次采访我们会认识不少有意思的人物,报道他们在这座城里发生的有趣、感动、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有“抓住机会就学习”耗时十年自学数控雕刻的农民工,也有辞掉“铁饭碗”回乡创业把柑橘卖到东南亚的果农……但在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奋进在大足广袤田野上的女性新农人。
  “李华琼”,说起这个名字,大足人都不会
  陌生,她是大足冬菜知名传
  承人,也是冬菜博物馆的“主理人”。去年劳动节前,我以“她和大足冬菜的故事”为主题去采访她,前前后后我们聊了近3小时。我听她讲“她从小就爱捣鼓川菜美食,因为这个爱好她与冬菜结缘”,也听她讲“创业最艰难时期,这种天然的热爱如何支撑她挺过”;我听她讲“她是如何拜师学艺,学习大足冬菜技艺”,也听她讲“丈夫、儿子最初对她回乡创业的不支持”;我听她讲“她如何只身一人带着‘宝顶冬菜’品牌上央视”,也听她讲“合伙人退股、家人病重,她把自己关在厕所里,打开水龙头,试图掩盖自己哭泣的声音”;我听她讲“她如何建厂并改良‘宝顶冬菜’技艺以适应新的市场”也听她讲“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大足冬菜扶持”……讲述过程中,李华琼不断落泪,我更是被这股独立女性力量所震撼,心里好似一个气球,被不断充盈着。
  肖家平,这个名字或许不被大众所知到,但在我眼里她是另外一个“李华琼”。第一次去肖家坪的“桑葚园”,我和同事都吃了些苦头,公车从邮亭镇东胜村的漫水桥开到雷达坡这段泥巴路,我们多少有点怀疑人生。司机姜老师最先吼出:“这怕不是一条公路哦,能不能走哦,莫过去了走不脱。”我在电话里和肖家坪再三确认,她说你们放心大胆往里走,就是这条路。后来我们才得知这条近一公里的“土公路”是六旬村民肖家坪为她桑葚种植园一点一点开垦的。60岁的肖家平,面对家庭负担,仍然凭借着她的坚韧性格和半生学来的技艺,把桑葚园做起来了,园内种有5万株桑树,同时还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展桑葚产业。
  面对这些人、这些事,作为记者,我的使命是记录并使之更好地传播出去。但很多时候,这些人和事更多是在第一时间先浇灌了我自己的内心。同样作为女性,我深知一位女性职业人要想在自身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要面对更多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不仅仅是来自家庭的各种琐碎。而唯有像故事中的主人翁那样,拥有坚韧的心灵,以及对自身专业技术的热爱与追求,才能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挺过各种难关。
  

夏日“花食”之旅:艰辛与成就
□何凯

  2021年的夏日的骄阳似火,我和同事罗金华、张蕾、陈维背着摄影设备,来到了石马镇,开启了“花食”专题片的拍摄之旅。
  山上的风景美不胜收,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然而,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小麻烦”,其中最为恼人的当属那成群结队的蚊子。它们如同一支支“微型轰炸机”,对我们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不一会儿,我的身上便布满了蚊子咬的包,就连嘴唇也未能幸免,肿得很大。
  但我们没有时间抱怨,只能一边忍受着瘙痒和疼痛,一边专注地拍摄。
  拍摄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一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为了捕捉到最美的画面,我们不惜爬上陡峭的山坡,
  蹲守在花丛中,等待着最佳的光线和角度。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经过近两周的努力,“花食”专题片终于完成了。当看到那唯美动人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令人欣喜的是,这部片子还获得了一些奖项,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感自豪。虽然拍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作为一名记者,能够用镜头记录下美好的瞬间,传递给观众,是一种无比幸福的事情。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英雄出征,爱与感动同行
□瞿波

  2020年2月2日,那是一个被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日子。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了大足区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出征驰援武汉的震撼场景,那一次的采访,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受感动的经历。
  当我来到现场时,空气仿佛都凝固着一种庄严与使命感。年迈的母亲站在那里,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毅然为出征的儿子竖起大拇指。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骄傲的交织。她的眼神紧紧追随着儿子,仿佛要把所有的力量都传递给他。这个简单的动作,蕴含着无尽的母爱与支持,让人为之动容。
  妻子静静地为丈夫整理好行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温柔与眷恋。她的眼神中满是不舍,却又有着坚定的信念。整理完毕后,她悄悄背过脸去,不想让丈夫看到自己的脆弱。然而,那微微颤抖的肩膀,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他们之间无需言语,那份深沉的爱与理解在空气中流淌。
  幼小的孩子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不舍地追着启动的汽车奔跑,嘴里喊着“爸爸”“妈妈”。那稚嫩的声音,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每个人的心。孩子的纯真与不舍,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战“疫”背后无数家庭的付出。
  我站在一旁,手中的相机不停闪烁,记录下这一个又一个感动的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着。这些医疗队队员们,他们有父母需要照顾,有妻子、丈夫的牵挂,有孩子的期盼。但在这一刻,他们毫不犹豫地踏上征程,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奔赴抗疫一线。
  采访中,医疗队队员们的话语简洁而有力。他们说,这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必须去。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他们是平凡的人,却在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是英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传递希望与力量的使者。我为自己能够见证这些英雄故事而感到骄傲,也为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抗疫的声音而自豪。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但那一天的感动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回忆起那次采访,那些画面依然清晰如昨,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更多的温暖与感动。
  

让新闻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毛双

  作为一名记者,我始终秉持着挖掘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职责。2022年3月,我有幸策划并实施了对8名基层妇女代表的采访报道,透过文字和视频,不仅展现了巾帼风采,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让我对全媒体记者的身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春意融融的时节,我很高兴能走近她们的生活,用镜头捕捉她们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她们中,有诚实守信的早餐店老板,有背井离乡来大足发展农业的种植基地负责人,有古老织绣工艺的传承人,也有实现从无到有的个体经营户。每一位女性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坚韧与智慧,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我永远都记得镜头前,每个受访对象眼中的坚毅,她们告诉我“失败不可怕,一切都来得及”“信誉很重要”“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想要的生活”……在报道过程中,我注重挖掘这些妇女代表背后的故事,用文字细腻描绘,用镜头真实呈现。我深知,作为记者,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传递情感和价值。因此,在报道中,我不仅关注了她们的职业成就,更聚焦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力量和温度。
  通过这次报道,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深刻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深知,作为一名记者,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去记录那些能够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的故事。
  回顾这次报道经历,我深感自豪和满足。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传播那些美好的事物和人,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更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去记录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更多向上的力量。
  

“简单”的新媒体编辑
□刘琴

  随着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如今的新媒体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对新媒体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我们时常会自嘲,新媒体编辑就好比是一个机器人,没有情感,很少与人沟通交流,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对着电脑自言自语,一边吐槽编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又一边自愈。
  新媒体编辑大多与文字、图片、视频较真。当对文字有疑问的时候,就查找相关资料,和记者核实,经过反复确认后再修改;当一篇文章中有大量图片的时候,我们就一张张编号下载、截图或者压缩,然后再一张一张根据新闻内容仔细核对后排版上传;当视频上传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通过反复地剪辑、上传、下载,穷尽所有方法去寻找解决办法。
  如今,新媒体平台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从最开始简单的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直播等,我们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新闻嗅觉。记得一篇来自新华社的“当心!别胡乱‘贴秋膘’,可能吃出这种病”这条新闻在大足融媒微信公众号转载后居然达到了八千左右的阅读量,和平常转载几十、几百的阅读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对编辑的时效性要求极高,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布重要信息,确保内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在编辑掌上大足新闻的时候体现得尤为突出,经常会出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反复上传新闻的情况。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积极回应读者的评论和私信,通过评论区,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拉近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的黏性和忠诚度并引发共鸣。
  编辑是新闻发布的最后一道关口,因为最终的新闻是通过我们在后台编辑发布后才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其实,关于新媒体编辑的具体工作内容还有很多,看似简单但也有着非常复杂琐碎的操作过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力争为读者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内容。
 

小川东道上的“坚守”
□秦源

  时光荏苒,从事记者工作以来,诸多经历如繁星闪烁在记忆的天空,而那次重走小川东道的活动,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初入单位不久,我便接到了担任《小川东道》纪录片编导的任务。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我开启了这段难忘的旅程。从最开始的踩点到收集资料,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拍摄充满了期待。
  我清楚的记得,正式拍摄的那一天是凌晨3点。陡峭的山路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神秘而艰险,泥泞的道路让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我们扛着沉重的设备,手牵手地走过每一个台阶。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大家没有一句抱怨,只有相互的扶持和鼓励。我们深知,为了完成这部纪录片,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
  为了还原当时小川东道上的繁荣贸易景象,我们精心筹备,找来了马匹和演员。举着火把,牵着马匹,火光在夜色中摇曳,马蹄声在山间回荡,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小川东道上,络绎不绝的人群和往来贸易的繁荣景象。
  当晨曦的第一缕光刺破黑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别样的美景。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既有团队协作带来的力量之美,也有齐心协力完成纪录片的奋斗之美,当然还有小川东道上自然美景的纯粹之美。阳光洒在山间,树叶上的露珠闪烁着光芒,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永远无法忘怀的画面。
  在这次拍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更感受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使命感。每一个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小川东道的历史与现在,也记录下了我们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这次重走小川东道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信念。我要继续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更多的美好与感动,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精彩的作品。同时,我也会永远铭记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它成为我前行道路上的动力,激励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让新闻“这道菜”更美味
□张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闻舆论座谈会这样寄语广大新闻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这就给广大新闻人点亮了一盏明灯,指明了方向,明白如何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更像是“中央厨房”:新闻日出什么“菜品”?这些“菜品”的质量怎么样?
  初当编辑时,总觉得应该坚持“菜品”的原滋原味,不过度烹饪,不加太多调味料,将它们初始的样子呈现出来,这样才算尊重记者的创作,但同时我也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新闻总体的呈现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几年在岗位上的锻炼、向前辈们讨教学习,对于电视编辑这份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首先,由于电视新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所以编辑应更严谨。例如在编辑工作中,对于记者提交的稿件,若遇领导的稿件,必须严格落实领导的职务及排序,并及时关注并更新领导信息,以免新闻稿件中出现错误。其次,由于电视新闻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所以编辑应更规范,对于一些会议、活动等的规范用词和叫法一定要按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绝不能加字少字;对于稿件中出现的数据,及时与记者沟通,再次确定数据的准确性。最后,由于电视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所以编辑应会整合。电视新闻工作,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通过记者、编辑、制作等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将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成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成完整的新闻节目。每天的新闻类别不尽相同,例如有镇街、企业、医院、学校、人物、节日等的新闻信息,不仅要从新闻的时效性出发,还要结合新闻的类别等形成整体宣传合力。这一整个过程,包含了我们的价值判断,体现了我们的意图或思想。
  所以,现在我正努力做一个“敢改能改”的小编,在每一个新闻日认认真真研究“菜品”,让这些菜品在保留记者的原滋原味的同时,被“洗得更干净”“修得更准确”,呈现得“更美味”!
  

记录大足之变
□蒋世勇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有幸用一年的时间,以航拍和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了大足区香国公园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竹的变化与发展。
  从第一次将无人机升上天空,俯瞰那片尚待开发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一次次按下快门,捕捉着每一个施工的瞬间。从最初的平地到渐渐崛起的建筑,从杂乱的工地到有序的景观布局,香国公园如同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每一天都展现出不同的模样。
  通过航拍延时,我见证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在风雨中坚守岗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我看到了他们的专注与执着,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大足的热爱。而大足区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相国公园的建设上。这一年来,我看到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更加宽敞整洁,绿化更加丰富多彩。市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很荣幸能够记录下这些变化。我的镜头不仅捕捉到了大足的美丽风景,更记录了大足人民的奋斗与拼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足会继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将继续用我的镜头,见证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辉煌。
  

“毒海”深渊
□黄小倩

  毒品,不仅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幸福,还会引发抢劫、偷盗、诈骗等犯罪活动,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2019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我走进了大足区戒毒所,听一位男性戒毒人员讲述了他的悔恨经历。
  在没接触毒品之前,晓东(化名)在亲朋好友眼里是个懂事的男子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晓东说,那时候每天过得很充实,与家人相处也融洽,但一切都因为沾染毒品而改变。2011年,在朋友的邀约下,晓东去KTV唱歌、喝酒。其中一位朋友告诉他,有样东西吃了很醒酒,不仅不上瘾还很刺激。在朋友的引诱下,好奇的晓东尝试了冰毒。
  从那以后,晓东再也无心工作,经常和朋友们混在一起,多次向父母要钱,甚至偷家里的物件拿来卖,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2013年6月,晓东的父母发现了儿子的异常行为。
  父亲一生中在他面前两度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婆婆去世,第二次是因为他吸毒。吵闹声、打砸声、哭泣声……他亲手把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撕开了一条条无法修补的裂缝。对家人的亏欠让他有了轻生的念头,他从8楼纵身一跃,父亲一把抓住了他,手臂上蚯蚓一般的血管清晰可见,他的整个身子悬在半空,父亲的半个身子露在窗外。
  “老汉儿,放手嘛!”
  “我可以放弃一切,但就是不能放弃你!”欠下近百万毒债,父母卖皮鞋替他还,而一双皮鞋利润仅有10块钱。
  妻子说:“跟你结婚5年,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1年。你要不就在外面鬼混,要不就在戒毒所关着。”
  大儿子总是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妻子总是说:“爸爸去外地挣钱了,等挣足够多了就回来陪我们。”
  小儿子刚会说话的时候,总是拿着玩具电话问:“喂,爸爸,你好久回来?”
  大儿子第一次在戒毒所看到他的时候,以为看守的警察是爸爸的同事,儿子高兴地说:“我爸爸在当警察!”
  小儿子站在询问室办公台的玻璃窗前,撅着个小嘴一直亲:“爸爸,我想你!”
  两个儿子都不到5岁。这几年间,他错过了孩子们太多重要的时刻:儿子初次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第一天上学……
  采访过程中,我擦湿了一张手帕纸,他也掉了泪。
  这采访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依然让我感慨万千。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因为吸毒进戒毒所。毒品,就像恶魔的死亡之吻,蛊惑人们一步步掉进“毒海”深渊,在这个无底洞里,再顽强抗争也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只有远离毒品,广泛动员更多的志愿者、禁毒社会工作者、民间人士等参与禁毒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