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589期 >2024-11-01编印

报告文学集《大足漫记》之二十三
红岩情缘初始地 资源整合实验田
刊发日期:2024-11-01 阅读次数: 作者:布谷夫邹雨桃  语音阅读:
  

□布谷夫邹雨桃

  国梁是大足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镇(街道为智凤街道),且来历不凡。
  国梁镇位于大足东北面,正北方向,距大足城25公里,东、南、西三面与雍溪、万古、回龙相邻。北面的分界线比其他三面都长,与铜梁区的侣俸、土桥接壤,这也难怪,元至元十九年以前,本属巴川县(今铜梁区的主体)所辖,尔后划入大足县,迄今742年。不过,当时叫“过二凼”这个泥土味十足的名字。
  过二凼划归大足四五百年后(清康熙年间)改名为云路场,又名双山铺。清宣统元年(1909),设置云路乡。民国36年(1947),四川省政府上报中央国民政府核准云路乡更名为“国梁乡”,以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因此,说国梁镇是饶国梁的家乡没错,但说饶国梁出生在国梁镇就欠妥:他出生在云路场,11岁时才设置为云路乡,又因纪念他的英魂和功绩才更名为国梁乡,即现在的国梁镇。
  五一节天气凉爽,一进入国梁地界,满目葱郁,漫山遍野、田间地头,好一个绿色世界;三两只或一大群白鹤从前方掠过,或翩翩飞翔,或轻盈优雅地降落在秧田中、水塘边、荷叶上,或引颈四顾张望,或低头啄鱼叼虾,此地无愧为白鹤家园、白鹤王国。
  那么,“过二凼”与“云路场”之间是何渊源呢?
  这里的老百姓代代口口相传的是,释迦佛看见从重庆方向前往宝顶山朝山拜佛途经此地的香客众多,他们却连水都找不到喝,心生怜悯,提起右脚使劲往下一跺,地面便形成一个大凹凼,四周浸水涌来,成为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取名“过路凼”。路人有水喝了,解渴而舒爽。因此地风景优美,众人流连忘返,来了头次,还想来二次,“过路凼”遂变成“过二凼”。老百姓将过路凼、过二凼并用,延续后世。后来,玉帝发现过二凼的农田被水淹没,便施法伸指一划,河道即刻加深,水流马上畅通,淹没农田的积水随之消退,同时金光灿烂的云雾形成的仙人之道——云路,久久不散。为纪念天神为民除害谋福,在清康熙年间设乡场之际,过二凼改名为云路场,就是后来的国梁乡、国梁镇。
  国梁镇是神奇的土地,是英雄的故乡。从地理条件来看,浅丘地带,水源丰沛,建有大寨水库、万担水库、丰收水库,以旱涝保收;辖区面积38.79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属于中小型镇。系重庆市卫生镇、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镇、重庆市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镇,正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作为典型的纯农业镇,国梁紧紧抓住种植业、养殖业这个根本,效果明显。

鱼米之乡连丰年 瓜果飘香产业园

  国梁风调雨顺、土壤肥沃,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优越,历史上被誉为“鱼米之乡”。在农耕文明时代,生活在此的先民们的幸福指数会比较高。
  国梁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严守粮食生产安全和种植面积,现有耕地3.25万亩;探索建立起以“集体耕种、供销(社)帮忙、利益共享”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撂荒地复耕成效机制,有效破解了撂荒地这道难题,整治非粮化土地2146亩、复耕率100%。发展“稻+”近3万亩、蔬菜1.3万余亩,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包括千亩椒林、300亩“桑+”、万担鱼塘和生猪、家禽养殖规模场等。
  蔬菜种植是国梁的一大亮点。奉荃蔬菜股份合作社成立15年来,横跨方碑村、街村、曲水村、阳光村,主要种植红苕尖、韭菜、茄子、青椒等特色蔬菜。基地现建有钢架大棚300亩、简易大棚120亩,建成自动管道喷灌设施,科学种植水平不断提升,进行品牌建设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打造“奉荃绿蔬”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地处边桥村的天道农业,现有种植基地860亩,种植蔬菜基地连片,以物联网建设为契机,以“政府推动、公益服务、市场运营”为动力,以“信息促生产、信息壮产业、信息保安全、信息惠民生”为基础目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项目。主要种植茄子、南瓜、水白菜、黄瓜、苦瓜、四季豆、豇豆、空心菜等常见蔬菜。常年产菜300万斤;建成16亩连栋数字大棚,依靠数字技术发展有机生态蔬菜。
  全镇5000余亩经济果树,康养李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康养李园既是一道特色景观,也是颇有赤子情怀、回报家乡的老干部在荒坡上谱写的亮丽诗篇。位于三凤村的红岩坡顶(其中近200亩属雍溪镇),原来杂树、杂草丛生,从方碑村走出去的国家商务部司局级退休老领导雷志奎,毅然于2018年投资100余万元,经过艰苦打拼和追加投资,建成这个以生态水果种植为基础产业、以康养休闲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1.5万株贵州蜂糖李、1000株“五月脆”(为蜂糖李授粉)长势喜人。春季,远远就能望见这座繁星满天的“雪山”;李子林中点缀的桃花(为蜂糖李混合授粉)粉红娇艳,让未婚青年不走桃花运都不行。老雷通过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雇佣本地农户务工、向农户提供果树种植技术支持、吸引外来人员旅游观光消费等方式,有效带动本地村民增收致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在大足区整体开发红岩坡下的胜天湖水库时,康养李园将引入亲子采摘、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千亩椒林位于阳光村,种植九叶青花椒,年产130万斤鲜椒,十里飘香,产值一举超过千万元。同时,打造体验式椒油作坊,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让游客体验采摘、制作乐趣,做靓国梁特色花椒。
  近3万亩“稻+”中,有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户16家,养殖面积2000余亩,亩均200斤,年产40万斤。规范发展是今后的重点,以粮为本,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稻虾轮作种养模式,防止重虾轻稻。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生态绿色养殖型、休闲渔业型等生态发展模式,促进农旅融合,提高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5000亩渔业,生态渔场占据半壁河山。依托方碑、双山、全力、边桥等村的水产养殖基础,连点成片,连片成面,打造出2000亩“水产养殖基地”和20个“休闲垂钓基地”,形成以生态养殖为基础,以“观水景、玩水面、食水鲜”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渔业主体,既壮大国梁水产养殖产业,又让游客享受休闲垂钓的乐趣,同时品尝独具特色的国梁美食——国梁鱼虾宴、国梁红岩宴、国梁家乡宴中的经典菜。
  位于全力村的忆乡田园,以绿色生态、无污染为理念,流转65亩水田建设稻鱼蛙生态实验基地,2018年底正式投产。不施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采用鱼、蛙、稻田、家禽自然协调的生产方式,产品具有“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特点。种植有鱼蛙生态米(24小时现碾),饲养稻田蛙、稻田鱼。采取“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注册“食夯源”商标,完成网络销售商城,在大足城区开设直营专卖店。2020年初还引入20家农户合作加入实验基地产品,指导农户把自种的黄豆、苕粉、花生及野生葛根粉等上架网络商城进行销售。田里种稻,稻中养蛙,产出的忆乡村牌生态大米产销两旺。
  甲敖蚕桑主要从事桑蚕蔬菜立体种植养殖,采取“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其他企业”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首期种植桑树20万株,建成625平米蚕棚,形成栽桑、养蚕、卖茧一条龙。
  此外,国梁发展家禽规模养殖场6家,年出栏20万只(羽);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场10户,年出栏4000余头。
  通过以上农业产业发展,已培育农业业主16家、大足区家庭农场区级示范场9家,成功申报区级龙头企业2家;培养出农村致富带头人3名。
  有丰富的物产,自然就有美食相随。国梁创办“大有田园”特色餐饮旗舰店,推出鱼虾宴、红岩宴、家乡宴等系列菜品,深受各方美食家的青睐和好评。这也顺应了人们对食物更讲究,对高品质、绿色、有机食物情有独钟的时尚。
  过二凼锅巴鲫鱼是“国梁鱼虾宴”经典菜之一。因国梁的水质适合天然鲫鱼生长,当地素有“过二凼的鲫鱼巴掌大”的谚语。做法是:将鲫鱼炸至两面金黄,再以农家泡菜、泡椒、酸菜等和鲜榨菜籽油加猪油的混合油炒至脱水,加入清水熬制后放入油炸的鲫鱼,待鱼肉收净汤汁,起锅前以天然芡粉勾芡,起锅后撒上葱花,美味即成。鱼肉汤汁饱满,实为佐酒下饭之佳肴。过二凼锅巴鲫鱼这道美食历史悠久,在当地家喻户晓,老少皆宜,夏日里更是一道清热解腻的独特美食。但到本世纪初,因长期过度捕捞,野生的过二凼鲫鱼几近消亡。为保护这珍贵的物种资源,同时发展养殖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国梁大力发展鲫鱼养殖,很快见效、上规模。2023年底,已发展至5000余亩,其中,为防止害虫对谷物的侵害,减少化肥、农药的施放以提高水稻的营养价值,注重农业、渔业有机结合,围绕“稻+”发展生态产业,稻田养殖鲫鱼达到1500亩。
  国梁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广泛宣传当地特色美食,使过二凼锅巴鲫鱼这道美食充分体现出价值,广大游客前往国梁参观饶国梁纪念馆、大有田园时,都会品尝过二凼锅巴鲫鱼。近年来,国梁镇陆续已举办四届“过二凼逮鱼节”,吸引各方游客前来参加节庆活动。游客与当地百姓一道卷起裤脚、拿起竹编渔具、不停在水中摸索,争相在泥水里逮鱼,感受别样的逮鱼时光。过二凼锅巴鲫鱼知名度在不断唱响的同时,每年还为当地的餐饮业带来200余万元的收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初夏时节,全力村的忆乡村生态农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在拔节猛长,有人从田坎上走过,惊起一大群蛙争先恐后地跳进稻田深处。传统种水稻,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蛙让蛙肉进入餐桌,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田蛙数量急剧减少,稻田害虫泛滥,农民为治病虫害广施农药,削减了自然生长的稻田蛙数量,破坏稻田生态平衡,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人工养殖稻田蛙是解决餐桌上需求和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的必由之路。人工饲养稻田蛙响应市场对蛙类的需求,又促进生态平衡和无公害稻米的生产。
  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稻田水层浅,水稻遮阴,为稻田蛙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使它们保持原有体表自然色彩、色泽和口感。稻田蛙也是稻田中的捕虫能手,它们的排泄物是水稻的营养肥料。养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化肥、农药,能避免水田土壤板结。稻田蛙能起到为稻田除草、灭虫、疏土和增肥的综合效果,种出来的水稻无公害,形成一条良性生态链,稻田米、蛙都绿色环保,不用愁销售。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创新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效益成倍增长。
  “国梁稻蛙宴”的经典菜之一——鲜椒稻蛙,应运而生。专用国梁本地的青花椒、稻蛙、绿色时蔬等原材料,做成一道特色菜。做法:将稻蛙杀剐洗净,加葱、料酒、盐腌渍20分钟,用生粉上浆,锅中放油五成热,放入稻蛙滑七成熟捞出。锅内加菜油,放葱、蒜、泡灯笼椒、鲜青花椒炒出香味,然后下稻蛙、料酒、高汤及调料,用小火饶至稻蛙成熟,淋红油、放小米辣翻炒,放入炸好的藕片,最后装盆,蛙肉嫩滑味美,鲜香麻辣。
  过二凼烧白也是国梁的出名美食。做法:将土猪五花肉洗净,放入水中,加入葱、姜、花椒等调料,煮至八分熟捞出,抹上酱油,晾干后再抹一遍,然后放入油锅炸至肉皮金黄色起泡。准备适量大足冬菜,洗净后切碎,炒干水分。炸好的肉切薄片,用复制酱油(用砂糖、酱油、料酒熬制)拌匀,摆放在底,铺上炒干水分的大足冬菜。将盘子放入蒸锅中,蒸熟后将烧白倒扣在漂亮瓷盘里,除去多余汤汁,熬制勾芡,浇于成菜之上,最后撒上葱花。该菜为“国梁红岩家乡宴”经典菜之一,肉质软糯,味道鲜美,咸香适中。

小川东道遗迹多 英雄厚土传承强

  “诸神”相会之处,注定不平凡,注定故事多多。这些的确又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是有现实依据,所述历史遗迹均经过考证才下的结论。
  “英雄国梁”名副其实。这块红色热土因大英雄饶国梁壮烈殉国,18年后(1929)的中央政府批准而得现名,已近百年。他和胞妹饶国模的英雄事迹、巨大功绩,《新渝报》以《中国饶氏兄妹满门忠烈谱系》为总标题,分别以上篇《革命先驱饶国梁》、下篇《红色巾帼饶国模》细致书写(详见本报2024年5月31日、6月7日,作者布谷夫),本文不再重述。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孕育出伟大的红岩精神,重庆主城的红岩村是其呵护备至的温暖产床,而家大业大的红岩村的拓荒牛、所有权人,并心甘情愿把这份巨额资产无偿捐赠给人民政府的,就是被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小平称赞为“红岩村革命的妈妈”——饶国模。国梁镇作为她的出生地,称之为“红岩情缘初始地”,实至名归。
  中国饶氏兄妹,无疑是国梁“诸神”中最值得膜拜的神。饶国梁纪念馆(内含饶国模事迹陈列)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重庆市第一批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国梁的文武二庙很出名,青少年读书练武,文武双全,出了不少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到武庙练功的青年人特别多,有武功就胆识大,积极报名参军。在抗日疆场上奋勇杀敌,仅在晋、苏、皖、湘、鄂、赣壮烈牺牲的就有11人!
  早期革命者刘瞻从小深受饶国梁英雄事迹的鼓舞,参加革命后两次被国民党抓捕入狱,腿骨被打断,仍然坚贞不屈。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党组织营救他回到革命队伍。他一生听从党指挥,视死如归,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1946年,刘瞻调重庆任《新华日报》营业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47年2月28日凌晨,国民党军警查封《新华日报》,刘瞻领导职工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迫使当局派飞机送他们返回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纺织工业部的司长。
  赵庆提是1929年建立中共大足县特别支部时的书记。他大智大勇,出生入死,发展壮大党组织,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妄图扼杀新生红色政权,1950年1月27日开始大规模暴动。赵庆提在征粮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英雄们的事迹鼓舞着英雄故乡的一代代人成长,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拍摄两组近景。上世纪80年代,本来偶见白鹤的国梁因为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之稻田养鱼的数量众多,开始有白鹤飞来阳光村覃家院子栖息。随后,白鹤数量不断增加,尤其在2003—2009年间,一度达到约10万只,远远望去,覃家院子上空时常白茫茫一片。后来数量有所下降,大概因为大足许多镇街的“稻鱼”“稻虾”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白鹤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在国梁过度扎堆觅食,但国梁依然是名声响亮的白鹤家园。
  国梁的白鹤集中栖居的过二凼鱼塘边,自然形成白鹤湿地。每年农历二月,白鹤陆续从外地飞来,一周左右全部抵达。它们每年在此大快朵颐地愉快生活约9个月,直到天气转凉才南飞,来年燕子啁啾之时又复返,周而复始。
  坐落于国梁镇街村社区的凤池街,因传说凤凰在此休憩饮水而得名,是一条保存比较完好的古老步行街,全长约400米。凤池街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起初,因过二凼是驿站,往来商客不绝,当地居民为接待商旅,沿街开设商铺、酒馆、茶舍、旅栈、当铺等,生意十分兴隆,发展为一条商业街。
  凤池街的建筑保持着明清风格,八成以上的民居为两层楼的砖木结构,属典型的下店上房,建筑体量大小相间,色彩淡雅、古朴。店面多为单开间,一般两层。底层门面,采用木排门。建筑平面有沿街敞开式,也有内天井式,其中一户谭姓人家的三百年罗汉松,与屋内天井上下呼应,甚是好看。
  真可谓:鱼米之乡白鹤家园,凤池老街明清记忆。
  再把镜头拉远到小川东道上。小川东道又称川东古驿道,是古代连接川渝两地的交通要道,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小川东道国梁段是全道的重要节点之一,主要呈东西走向,途经国梁镇的曲水村(曲水铺)—方碑村(黄连堡)—街村(过二凼、云路场)—边桥村(半边桥),西接回龙镇,东至雍溪镇,全长约16.9华里。目前在国梁境内共有六处遗迹:曲水铺、石坎子、过二凼、凤池街、半边桥和太阳庙,其中石坎子、半边桥仍保存着原有的石板道。
  昌州小城曲水铺位于国梁镇曲水村、回龙镇雁鹅村交界处,是大足原“四镇八铺”之一,唐末昌州小城的遗址。1987年7月14日大足全县文物普查时对曲水铺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是原昌州小城遗址无疑。当地修撰《韦氏家谱》的韦尚志、韦先辉等人,还指出了原昌州城内衙门府、武庙、韦庙等历史遗迹的方位。韦姓在曲水铺属于大姓,是唐末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的后裔。现今曲水小城遗迹已基本上被拆除,仅留下曲水铺子。
  石坎子古道遗址也位于曲水村,是小川东古道国梁西段的重要节点,也是国梁镇境内目前发现的保留最完好的小川东古道遗址,总长约53米,现路面宽约1米。据考证,小川东道原为车马道,古道宽约为2.5米。古道荒废后,由于农业种植,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掘路基以扩大农业用地,宽度因此缩减。现今保存的古车马道上仍保留着铺路时所用的基石、石板以及部分石台阶,具有历史价值。
  过二凼位于镇政府背后,长70米、宽20米,天然形成,形状十分奇特,像人的右脚板,水深1米多,清澈见底,游鱼成双成对。水面平静如镜,倒映蓝天白云,美丽壮观。四周为丘陵,中间低平。该地形本应有排水的天然河道,的确没有,水流通过自然地势,从一块块梯田排泄到场口的两个水塘里。两块水塘本有沟渠相连,后来沟渠上修了一座桥,就无法看见水沟,只有桥下的两个暗洞,便形成另一奇景:没有河却有一座桥。故民间叫“无河二洞桥”,俗称过二凼。
  小川东道国梁东段的重要节点半边桥,位于边桥村淮远河支流茨巴河中游,桥长22米,宽5.5米,为石拱桥。传说雍正年间“湖广填四川”,谭赵二姓族人来到云路场,两族族长因族人欲在云路场的河对岸安家落户,便商议共同修桥,一族各修半边,后世人美名曰“半边桥”。石桥建成后多次被河水冲垮,后于雍正十二年(1734)春节,谭赵二人到县衙申请到资金援助,再把垮掉的桥修补、加固。此后,半边桥成为小川东道必经之路上最为坚固的桥。2018年,国梁镇改扩建公路时继续使用该桥,成为国团路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
  太阳庙位于国梁镇、雍溪镇的交界处,是小川东道国梁段的终点。据考证,古代的当地人在庙里供奉着他们信奉的太阳菩萨,也是他们进行祈福法事的道场。太阳菩萨像雕刻于一块大石碑上,石碑基座深不可测,从未有人挖掘见底。太阳菩萨端坐于红莲之上,身披金色袈裟,身后炽焰熠熠生辉,普照大地,普度众生。这太阳庙也是小川东道上往来行人的休憩避雨之所,而今成为国梁、雍溪两镇的一座界址。
  位于在曲水村、方碑村、阳光村的交界处的黄桷堡原是川东大道必经之路,留下两个历史掌故,一是明嘉靖年间,绰号大门神、二门神的韦姓兄弟参加白莲教徒起义,力战身亡,留下一方石碑纪事,1952年修路时被捣毁。二是据《韦氏宗谱》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4月14日,三十四岁的团防队长韦庭秋,为保卫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带领队员与大足城区而来的一股奸淫抢掠的败兵激战,多次中弹,英勇战死。
  国梁有感于历史文化的厚重,深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的底蕴,成功创建“红岩缘乡·大有田园”。为何叫“大有”?源于饶国模创建的红岩村最初叫大有农场,最终回到人民手中实现“大(众共)有”。在她的家乡建设的这一景区,师出有名,更是纪念。
  大有田园以饶国梁纪念馆为核心载体,以饶国模、饶国梁等革命先辈精神为文化支撑,以农业数字化、智慧化为技术方向,以镇供销社及8个村(社区,以下统一表述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运营主体,以区域内农业产业园为消费场景,以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群团活动、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外包为主营业务,以场镇现有停车场、广场、餐饮等设施为配套保障,集革命教育研学、农耕文化体验、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旅文商融合发展项目,分为核心区、拓展区。
  核心区以饶国梁纪念馆为中心,方圆约1平方公里,内设革命文化研学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渔旅休闲娱乐区、商业服务配套区、智慧农业科普区等五大区域,主要功能是通过开展革命教育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聚集人流。
  拓展区主要包括康养李园、忆乡田园等八大农业产业园,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实现人流变现。八大农业产业园皆具规模并形成产出,带动全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2家,流转土地近2万亩,占耕地的62.5%,注册商标6个、实用新型专利2项。
  2021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获重庆市第七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优胜奖(在全市1100余个项目中排第12名)、重庆市第五届返乡农民工创业大赛优胜奖。
  其中的文创项目《红色国梁》,作为全区唯一的重庆市级读本编写项目,成功评为重庆市第三批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颇有作为,而他们在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上“吃螃蟹”,才是大手笔。

纯农业镇寻机突围 改革求变发展壮大

  在现代经济为主导的今天,诸如国梁这样的典型纯农业镇,几乎都面临着区位条件较差、产业基础薄弱、人口流失严重、土地使用受限、市场主体不强、有效投资不足、市场功能逐步丧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能快速有效解决,它们极有可能越来越弱,甚至走向彻底衰败,乡村振兴会成为泡影。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纯农业镇人口大量外流,需求转弱,供给减少,场镇的市场功能逐步退化甚至丧失,陷入“人口流失—需求转弱—供给减少—形成垄断—服务低下—人口加速流失”的恶性循环。国梁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并向大足、铜梁城区聚集,全镇户籍人口2.4万,18岁以上常住人口仅6千余,只占25%,大大低于全国82%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乡村“空心化”“空壳化”异常严重!本地需求急剧减少,本地生产的农副产品不在本地出售,商贸、餐饮等行业萎靡不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猪肉销售被3家屠户垄断,肉价普遍比周边乡镇高1~2元,餐馆食材大量外购,成本被抬高,性价差,居民办席、用餐等都去万古、雍溪,仅存的两家餐馆经营惨淡,餐饮市场基本消失,市场这“无形之手”调节失效。在此窘境下,国梁原有市场主体扩大再生产的动力、能力严重不足,甚至无力承接金额较大的政府产业扶持项目,在“十三五”期间承接产业扶持项目仅2个、总金额60万元,年均12万元,几乎为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必由之路,但凡是集体经济好的地方贫困就少,凡是集体经济差的地方贫困就多。截至2020年底,国梁镇8个村有5个是集体经济“空壳村”。
  由于纯农业镇普遍承担了全区城镇化进程中林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绝大部分土地被划为林地、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产业被牢牢限制在农业种植养殖业上。国梁镇5.8万亩区域中林地1.8万亩,耕地3.7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3.02万亩。同时,种植养殖业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风险高的特点以及耕地流转率已达65%的现状,使得社会资本不愿投、不多投、投不多。
  农村的出路在改革。各级深改委推出的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事项主要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农业产业扶持项目股权化改革、“三变”改革等。每项改革政策要求高、涉及面较广、利益协调难,特别是改革往往需要市场主体作为承接主体,改革操作难度又较大,很难做到“以点突破、示范带动”,示范效益难以展现,容易导致改革止步不前。镇政府与区供销社的共建共享机制,国梁供销社连接政府、市场、基层自治组织及群众等各方的平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成为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中枢,自然是承接改革试点的“不二之选”。
  政府全程监管下的基层供销社无疑是政府发挥“有形之手”作用的最好平台,是恢复市场功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得力助手;在当前政府债务管控及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基层供销社无疑是政府搭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化平台的最佳选择。
  为此,国梁镇在综合分析本地实际情况和国家各类涉农政策的基础上,2021年开始就统筹产业提档升级、集体经济发展、涉农改革任务、乡村社会治理等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与区供销社合作,深入推进国梁镇供销社改革,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镇依靠基层供销社快速实现产业转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并总结提炼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前述的“大有田园”项目,若无这样的机制是无法实施的。国梁镇与区供销集团签订协议,共建共管国梁镇供销社,并依托其吸纳全镇8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资金,共同完成了该项目。同时,开展招商,吸引有实力、较专业、懂运营的市场主体参与项目运营。
  解决农机共享、设施共用、农资共购、销售共推,是基层供销社的本职。通过提供农业生产公共服务,促进现有农业产业内部资源整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首先是共建共享,整合资源,增强项目承接能力。镇政府与区供销集团签订协议,将镇供销社作为国梁镇为农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实行共建共管共育共享,推动镇政府、区供销社、村集体、市场主体、社会捐赠等各方资源向镇供销社聚集,增强其承接上级政府产业扶持项目、招商合作项目的实力,促进各类项目在国梁落地,增加当地有效投资,进而推动发展。镇政府先后将市政环卫及设施维护经营、农贸市场、木材市场、农村环境及公路维护等4个市场价值高的项目,按照市场化运营的原则交由镇供销社运营;区供销社支持国梁供销社打造市级示范社,落实资金60余万元帮助建设规范化阵地,并提供会计代账服务;国梁镇8个村筹资280万元入股镇供销社,迅速壮大其实力,使处于“僵尸”状态的国梁镇供销社瞬间“满血复活”。2021年,镇供销社成功承接300万的“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扶持项目,顺利通过区农业农村委验收并得到高度评价,成为国梁镇有史以来市场主体承接金额最大的项目。至此,国梁镇无力承接较大产业扶持项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其次是带头示范,以点突破,率先推进涉农改革。国梁镇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谋划、供销带头、以点促面”的思路,安排镇供销社作为承接主体,先行先试推进涉农改革。在承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过程中,推行“三变改革”,建成“大有田园”农耕体验区,使81户群众每年均可获得每亩地300—500元不等的分红;推行产业扶持项目股权化改革,3个村获得价值90万元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每年新增集体收入不低于4.5万元。将在“大有田园”农耕体验区内推行宅基地改革试点,盘活闲置农房,建设区级农业创业孵化园,为推进全镇涉农改革、激活发展要素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再次是介入市场,参与调控,补齐补强市场功能。国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市政设施及闲置资产交由镇供销社维护,并指导其按照政府意图有针对性地利用市政设施和闲置资产开展经营性活动,介入微观市场,强化市场调控。如,安排其采用公开竞标方式,利用农贸市场内800平方米的闲置场地,引进外来市场主体开办全镇最大的生活超市,使农贸市场每年新增收入17.2万的同时,加大冷鲜肉供给力度,迅速平抑物价,打破3家屠户垄断全镇猪肉销售的局面,群众交口称赞。策划采取专家评审方式,联合市场主体利用闲置旧敬老院开办“大有田园”特色餐饮旗舰店,提供特色餐饮和大众餐饮,既为旅游产业完善配套,也为群众提供性价比高的餐饮服务,引导餐饮行业提档升级。
  第四是内外并举,夯基筑巢,力促产业转型升级。在内涵式转型升级方面,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村级集体经济投入100余万元,购置大型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大疆无人植保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发展粮油生产基地4000余亩,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1万余亩;依靠政府项目支持,建成区域公用冻库360立方米、农资销售店、“大有田园”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国梁镇消费帮扶馆等项目,畅通农用物资“下行”、农产品“上行”渠道;协调农商行开通绿色通道,向社员或合作社发放贷款27笔、700余万元,解决社员资金短缺问题。在外延式转型升级方面,坚持将发展文旅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将招商引资作为壮大文旅产业的必由之路,在国梁属于航空母舰项目的“大有田园”,就是这样结出的硕果。
  第五是积累资产,建立机制,促进集体增收增效。在承接300万元“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扶持项目过程中,由于供销社的集体属性,300万元资产全部成为集体资产,其中冻库、果树等90余万元的经营性资产全部物化并确权到村,相比由社会资本承接的同体量项目,至少增加集体资产200万元。在牵头建设管理运营“大有田园”农旅文商融合发展项目过程中,着眼于积累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注册商标,开发文创产品,为后期引入社会资本增加谈判筹码、实现集体增收打牢基础。同时,以项目股份化合作方式,吸纳5个空壳村入股,共同经营农贸市场、木材市场等项目,探索出一条在镇域范围内自上而下建立集体经济发展体系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2021年,国梁镇供销社主导经营的集体经济项目收入达到100万元,一次性消除了所有“空壳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
  最后是从严监管,审慎经营,严格控制风险隐患。第一招:实行最严的底线监管。坚持量力而行,绝对禁止贷款、抵押、担保等一切金融活动;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账外账”“小金库”;绝对禁止在供销社列支任何不该由供销社列支的经费。第二招:实行最严的决策监管。明确分管、监管职责,落实到责任人。严格参照《国梁镇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办法》管理资金;凡项目建设均参照国有企业相关制度,严格执行招投标及镇党委会集体决策;在对外合作上,主要采取实物资产出租的保守方式进行合作,最大程度保证资产不流失、不受损。第三招:实行最严的财务监管。实行财务支出双签制度。第四招:实行最严的成本监管。大力推行镇政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供销社挂兼职制度,坚持兼职不兼薪,严控专职人员、外聘人员人数。
  不难看出,国梁供销社事实上已成为镇党委、政府管理经营乡村的“另一只手”,发挥着“整合资源的容器”“调节市场的载体”“推动改革的尖刀”“招商引资的平台”等作用,既符合国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基层供销社改革的需要,区供销社和国梁镇成功实现双赢。
  国梁镇供销社改革是国梁镇和区供销社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为解决传统农业镇普遍面临的市场经济“后遗症”、城镇化“后期综合症”等问题,探索出的一种“突围”方式,既是探索创新,也是无奈之举。“摸着石头过河”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相信他们能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妥善解决,稳步前进。眼下,上级对国梁加大资金、项目和政策的扶持,甚为必要。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在2024年第2期《工作动态》中,以《强强联手共建“强村富民”运营商》为题,系统总结了这一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中华合作时报》2024年5月21日以《依托基层社探索强村富民新道路》为题,进行深度报道。这项改革被誉为“国梁经验”,影响不断扩大,得到重庆市领导和大足区领导肯定,典型经验在大足区全面推广,四川资阳、重庆石柱和大足区相关单位纷纷来国梁专题交流学习、现场观摩。
  国梁好样的!任重道远,勇往直前,加油!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邹雨桃: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