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588期 >2024-10-31编印

一座超大城市的更新之路
刊发日期:2024-10-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以旧生新

  重庆,因水而兴、依山而建。
  渝中区山城巷,历史悠久,是重庆母城的地标。古建筑、清末民初的外国领事馆、教堂和巴渝风格的吊脚楼、四合院,见证了过往的繁华。时过境迁,山城巷交通不便、建筑老损、私搭乱建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城市更新中,一方面要尊重山城巷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因势利导制定改造方案;一方面也要想办法盘活街巷房屋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保存老建筑和传统风貌的同时,引入文创、休闲、餐饮等产业,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让老巷子“二次生长”。
  如今的山城巷,夜幕降临后一串串灯笼点亮蜿蜒的步道,拾级而上,仿佛置身“天上的街市”。质朴的巴渝民居里,居民与游客摆着龙门阵,小面、火锅等地域美食与文创咖啡混搭,还有各种戏剧、脱口秀表演,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
  今年国庆假期,包括山城巷在内的一批重庆老街巷,人潮涌动,俨然成为外地游客游览重庆的首选“打卡地”。
  走街串巷后,游客们在社交平台上,用一个个“金句”点赞重庆老城更新带来的新体验:“这座山城不仅有迷人的夜景和麻辣的火锅,还有藏着无数故事的老街巷”“一半市井烟火,一半都市繁华”“看完轻轨穿楼、洪崖洞打卡,一定别忘去更新后的老街走走,那才是8D魔幻城市的内核…… ”
  老街巷的“华丽转身”,是重庆以更新改造赋能老城自我“造血”的一个缩影。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大城市中心城区存量提质改造是迫切需要,但仅仅改造外在环境,老城很难被激活。
  重庆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对功能、环境、业态进行整体规划,在改造老城的同时,着力布局新业态、注入新产业,让城市在“新陈代谢”中,获得发展新空间。
  嘉陵江畔的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既有前沿低碳建筑技术,还有时尚的咖啡馆和工作室,充满科技范、文艺范。而此前,这是一个占地约45亩、闲置多年的老厂区,环境脏乱差,仿佛嘉陵江畔的一块“疤痕”。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我们将厂房、锅炉房等原貌保留,改造成写字楼、展厅等,入驻员工近千人。”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树生介绍,这样既整治了滨江环境、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解决了企业办公场地问题、促进了产业发展,一举多得。
  更新一点,带活一片,赋能一城。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改造后,形成全新的体育产业园;将土地利用低效的破旧工业厂房翻新装修,建成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心;保留重庆钢铁厂老厂区空间布局,重新设计建成总部办公楼、产业办公区、工业博物馆等综合性园区;改造江北塔坪老居民区为北仓里文创街区,入驻商家150多户,创造近600个就业岗位,带动投资约6000万元。
  一个个老厂房、老街区、老楼宇、历史遗迹,通过城市更新逐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新兴产业聚集地、历史文脉传承地。

巧用市场

  城市更新往往投资体量大、实施周期长,同时还涉及居民、政府、经营主体等多方利益,如果仅靠政府“大包大揽”,很难实现可持续。
  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携手”同行,破解难题。重庆在城市更新中,出台规划、土地、产权保障等一揽子支持政策,以市场化手段,激发原物业权利人、社会资本、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九龙坡区白马凼社区属于农转非安置房小区,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上漏下堵中间烂”,一下雨就成水凼凼。经过2年多的施工,2022年改造完成后的社区焕然一新,菜市场、立体停车场、崭新的休闲设施等一应俱全。
  这是重庆市首个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由北京愿景集团投资3亿多元一体化改造运营。愿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为期11年,更新改造后,通过养老托幼、临街门面招商、物业收益等运营管理,有望在2028年左右实现盈利 。
  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化运营、多方参与共建的合力,让城市更新更高效、可持续。
  长江之滨依山而建的下浩里,是重庆最早开埠的区域,百年前就商贸发达。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缺失,进入21世纪,逐渐萧条,老建筑成了危房,居民纷纷选择搬离。
  是卖给房地产商搞房产开发,还是利用老街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打造文旅新业态?面对两种不同发展路径,南岸区选择了后者:政府对下浩里原住居民进行住房安置,聘请专业公司对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运营。
  政府划定红线,不大拆大建、保持原有风貌;企业则从规划、品牌设计,到门店招商、市场经营,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
  如今的下浩里,依山就势,老青砖、旧灰瓦、青条石的传统巴渝风貌依旧,充满文艺气息。飞流直下的瀑布旁,杨柳依依;藤椅边的盖碗茶,满溢着芬芳;丰富多样的文创、餐饮店面里,游客熙攘。
  “在这里爬坡上坎、感受山城历史文化很有意思,特别是从山上到江边错落有致的老建筑,拍出来很美很出片,真是不虚此行。”来自湖南的游客汪女士说。
  南岸区商务委副主任刘江勇介绍,自2022年11月开街以来,下浩里70余栋建筑中整体出租率达90%、入驻商家110家,很快成为重庆文旅新地标。
  在重庆,政企携手、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更新模式,在实践中正不断丰富,更多沉睡的老旧小区街区资源逐渐被唤醒、激活。
  走进渝中区中山四路“建融家园”长租公寓,41套公寓装修雅致,还配建有供周边学生、环卫工人等学习、休息的场所。这栋楼房原为老旧小区闲置危房,经中国建设银行下属企业投资改造成高品质长租公寓后,很快被抢租一空,不但减轻了财政负担,还增加了租赁住房供给。
  下足“绣花”功夫的城市更新,让老城不老、历久弥新。
  截至目前,重庆实施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214个,总投资约2656亿元,成为促投资、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支撑之一。